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2018-05-14王梦晨
王梦晨
[摘要]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得到较大的成果或效益。当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展示了当下人民恩格尔系数水平的不断下降,生活条件的改善,希望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旅游成为多数人选择的对象。而历史文化名城,能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非常丰富的文物,其本身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将三者结合发展的旅游经济将成为眼下的一大热点。以临海市为例,探究名城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价值;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1 具有独特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
临海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圈南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仍保存着众多历史文化古迹,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称,临海的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更是闻名在外。“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是宋代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文天祥对临海的赞美。
1.1 著名景点资源优势
作为全国首个获得“中国宜居城市”美称的临海,中国优秀旅游的城市、国家级的园林城市,它具有自己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同时拥有一批著名景点。江南古城、巾山塔群、东海公园、桃渚戚继光抗倭古城、武坑风景区、大坎头珊瑚岩、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则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多功能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渚古城和台州府城墙名列其中,更有国家地质公园之称的桃渚。临海紫阳古街作为浙江第一古街,迄今为止,仍旧保存完好的沿街商铺、建筑,在周围现代建筑中,展现着历史积淀的独特魅力。
1.2 环境方面优势
城市建设始终坚持以“美丽有活力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大手笔的美化城市环境,在过去的城市建设的五年时间里,临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只是经济上的发展,更多的是城市环境的改善,在“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依托本市的自然风光,以公园建设和河道绿化为重点,以道路绿化、绿地广场和园林式单元小区等建设为支撑,同时向城市外围扩展,实现了城市主干道绿化带的绿植,进一步推动江南防洪堤景观工程的建设;完善了高速入城口的绿化带建设和环境的综合治理,完成了崇和门广场、东湖公园、市政府广场等公共区域的环境整治,致力于打造临海独特的靓丽夜景,推进临海市区内的河道治理,清理了东湖等河道,整体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1.3 交通方面优势
临海市属位于台州及浙江沿海中部的枢纽位置,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甬温台铁路贯穿临海全境,并在临海设有站点,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杭绍台铁路预计在临海设立停靠点。临海市拥有69条乡道及以上等级的公路,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公路网,直达北京、广州、福建等全国各大城市。就在2017年5月,浙江省重点工程之一的临海汽车客运总站综合体正式启用,设计理念重在突出“生态、智能、便捷”,可同时满足春运等高峰时期近4万人次的需求量,是集公交、农村短途、长途客运等为一体的公路综合交通枢纽。临海人民世代守护的母亲河——“灵江”作为浙江省第三大内河,直通东海,内外轮皆可通过海门连接上海、大连、香港等港口。
1.4 生活氛围优势
生活在临海,历史文化沉淀在日常的方方面面,临海市民缓慢的生活节奏,悠闲的生活方式,临海人并不为被称之为著名景点的地方折腰,在他们眼中,那些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饭后闲逛的最佳去处,上至八九十岁老人聚集一起,下棋散步跳舞,下至八九岁的儿童放风筝,读书习字的闲暇,这座城市一直富有生活气息,有自己独特的意境。
2 临海市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临海市在具有如此的大优势下,旅游经济却始终不尽人意,旅游经济对临海整体经济的拉动力不足,影响力不大。究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2.1 旅游的意识并未深入人心
发展旅游经济即是发展旅游业,需要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互相配合,但目前,人们对旅游能大幅度带动经济增长的意识不够深刻,不只是居民,政府各部门对旅游经济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对工作职责,分工部署过于明确,缺少各个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未将旅游二字带进生活与工作中,旅游城市氛围不够浓郁。
2.2 优势资源利用度有待提高
临海发展旅游经济本应该占据天时地利,可是从近些年的发展看来,临海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较落后,缺乏整合与有效利用,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的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2.3 宣传的投入不足
一个城市如果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缺乏宣传手段,缺少知名度,又谈何旅游经济?谈何发展?临海市的旅游宣传仍停留在附近的旅游系统之中,全市未形成为这座城市宣传旅游的自觉意识,且投入不足。
2.4 對发展旅游经济缺乏全局观念
临海市近年来虽投入建设了不少旅游项目,但在整体上,普遍是投入不足的小项目,导致景区建设停滞不前,旅游开发和建设并没有实质性的有效进展,旅游品质不高,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政府在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畏手畏脚,导致整体“硬件”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景区开发主体投入不够。
2.5 缺乏深度创意
临海旅游形式单一,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层次较低,一些名胜古迹的开发经营仍停留在参观上,缺少对景点环境内涵的探索和创新,尚未形成属于临海自己特色的旅游品牌。在同类景点中,缺少辨识度,未抓住核心特色进行旅游营销,缺少内涵,缺乏可持续性的发展。
3 临海市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3.1 使旅游理念深入人心
3.1.1 在政府部门内,进一步宣传“建立临海特色旅游城市”的理念,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各行各业联合发力。
3.1.2 在临海市内89.8等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以及旅游软件、门户网站、微博微信上,继续大力宣传旅游,介绍临海特色旅游景点,运用新媒体的便捷,向世界推送临海。精心编辑信息内容,引起所有临海人的共鸣,增强市民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地转发微信微博,主动成为临海旅游的代言人,为临海代言,为家乡宣传,扩大宣传的范围。
3.1.3 积极地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举办旅游特色活动、旅游博览会,瞄准客源重地,同时多多前往外面走訪,开拓市场,开展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可以重点打造江南文化节、橘子旅游和森林生态游,在文化与旅游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3.2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临海一直以来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形式单一,由此产生旅游资源浪费的现象,为此,临海应该突破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完善旅游结构,积极发展海岛游产业,打造新型渔业休闲基地,在把握好“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向“商、养、学、闲、情、奇”进发。致力于打造集观赏、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旅游业态,加快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的进程,大力推进旅游与文体、农工业、科教、商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闲”为统领,推动临海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尤其着重推进古城历史文化创意旅游、特色运动休闲旅游和乡村度假旅游等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3.3 发挥政府的牵引作用
在临海的发展中,政府作用非同小可。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其次要摸清根本,选择最合适可融合的产业,关键是在于要抓牢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配合行动,推动融合进程;完善跨界治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主体行为不合作的矛盾。最后,也可考虑几点建议:一是成立一个超出产业成员主体之上的组织或机构,发挥组织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鼓励机制,力求实现各成员主体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平衡,可根据需要设立不同内容的专项基金如“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基金”、“融合型产品营销基金”、“旅游环境改善投资基金”等。三是完善约束机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的完善来实现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和监督。
3.4 树立全局观,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健全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古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古街巷整治、风貌保护等工程需要持续进行。同时,交通体系结合游客需求持续优化,智慧旅游不断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古城旅游的便捷度、舒适度和满意度。建议以游客为中心,对古城区内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的相关营销因素进行重组,统一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与整体形象,以此来传递给游客文化旅游的综合信息,达到吸引游客的效果。
3.5 推进旅游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相通相融
临海市有柑橘、茶叶、杨梅、西兰花四张农业金名片,给“农旅融合”提供了强大资源基础。尤其是无核蜜橘具有其独特性,知名度高,可融基础良好,市场需求巨大。每年蜜橘采摘期,该镇每周游客量平均可达到5万人次,蜜橘收入可突破1.5亿元。接下去,在做好柑橘大众采摘游的基础上,可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柑橘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植入旅游功能模块,促进农副产品与旅游效益最大化。总之,农业与旅游的相融,一方面,可通过农家乐、农业休闲园等将旅游融入农业产业,提升农业产值;另一方面,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作为上游产业,向农业旅游提供原材料。通过资源、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四重融合,实现旅游功能的嵌入,同时也达到延伸了农业下游产业的目的。
此外,可依托汽车制造、休闲用品、眼镜等优势产业,鼓励打造集产品研发、参观、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特色纪念品,带动家庭游、集体游、商务游,促进“工旅相融”、“商旅相融”。
[参考文献]
[1] 王德宁.论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J].山西青年,2017(12).
[2] 侯冰.论新常态下旅游经济的发展[J].科技展望,2017(20).
[3] 刘艳芳.探究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J].当代经济,2015(20).
[4] 侯雅婷.历史文化名街的旅游发展研究:以临海紫阳街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5(6).
[5] 郑慧玲,陈道华.临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浙江统计,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