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瓶颈分析

2018-05-14韩艳梅马海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劳动力现代农业

韩艳梅 马海波

[摘要]延安市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明确,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现代农民没有培育起来,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延安市目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少、素质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素質农村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延安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是发展延安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现代农业;劳动力;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延安市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出了“把延安建设成为引领黄土高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定位要求。为此,全市各县区沿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从巩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成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菜、畜等优势特色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力量的高素质劳动力还没有真正培养起来,这已成为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要大力推进延安市现代农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力素质问题。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尽管近六年来我国特别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培养,但目前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发展现代农业问题上,人们的关注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科学技术、管理以及生产规模和市场等方面,而关注“人”的方面较少,这里的“人”指的是人才的培养、人的思想素质能力等等各个方面。第二,城镇化的结果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弱化,我们通常最常用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式是通过不断的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减少农民来发展农业,进而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殊不知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是选择性的,转移的结果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出了农业,剩下所谓的“老弱病残”劳动者留在农村,由他们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可能性不大。第三,就延安的现代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延安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区,并非国家主要粮食生产区,延安农业承担的主要功能也非生产粮食这种劳动节约型的农业,要更加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由于生态问题的公共产品性质,和特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性质的农业,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存量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劳动力的稀缺,准确来说是高素质、高质量劳动力的稀缺成为延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2 延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对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

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当大

2.1 从农业资源的角度来看,高素质劳动者是延安现代农业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

农业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等。首先,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先天条件,包括土地、水和气候等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既定的,我们只能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设法提高他们的效率,而无法改变他们的供给量,可以认为是既定的。其次,延安市农业发展资金比较充足。一方面国家近年来优惠的“三农”政策,如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村扶贫等方面的补贴较多;另一方面,延安市地方财政收入较好,地方性的经济补贴也一直做得很好,尽管延安经济增速总体出现了波动,但并没有影响到对农村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再次,技术问题和劳动力素质直接相关,我国的涉农方面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较多,研究成果基本可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延安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技术主要依靠延安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但在农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受到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的限制,往往不容乐观。最后,从劳动力方面看,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延安市有农村户籍人口155.07万人,而实际农村劳动力只有56.4万人,且文盲率比较高,不仅如此,其中还有好大一部分是兼业劳动力,即他们没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时常在城镇打工。而同年年末耕地面积41.07万hm2,其中包括粮食种植、水果种植、林草、畜牧业、蔬菜、家禽家畜等等各种农业产业,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状况使得机械化程度低、种养殖需要的劳动力数量比较大,质量比较高,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相应的自然出现了农村土地搁置至荒芜,农村人员长期在外,房屋空置,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下降等问题,这些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来看,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延安现代

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首先,现代种植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撑。基于延安市的自然条件,延安市的农业以粮食产业、苹果产业和蔬菜产业为主。其中粮食产业以马铃薯、玉米、谷子、杂豆等为主,截止2016年,延安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20.25万hm2,所有生产环节机械化难度大、程度低,无论是水土改善,还是农作物的种植、除草、施肥、收割、晾晒、运输以及仓储等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充足的劳动力;作为苹果的最佳适生带,延安苹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2016年达到了23.6万hm2,加上其他水果,种植面积达29.99万hm2,苗木栽培、品种培育、老园区更新、土壤修复、病虫害防治、套袋、采摘、运输、储藏、分类加工处理等工作都无法实现机械化,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除了大田蔬菜种植以外,延安市重点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2016年种植蔬菜2.64万hm2,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同样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

其次,三次产业的融合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推进,现代化农业与传统的第一产业不同,它是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农业,如果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过去由于农村交通、电力、技术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果、菜、粮、畜等农产品的加工,基本上在城镇进行,因此属于第二产业,故过去的农民只管种养殖,而不负责农产品的加工,但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和完善,更为经济合理的选择无疑是在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此,就需要一批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来从事这部分工作。二是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聚集地,城市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城市病”的困扰,而农村却以环境优美、贴近自然、农业发展、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等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利用自然生态、特色种养、“两黄两圣”等优势,发展以体验、观光、教育等为特点的休闲农业,便成为了延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思路,为此,当然需要大量既懂旅游,又热爱农村、熟悉农业的劳动力。三是要发展农业品牌营销。延安市传统农业基本处于小农生产状态,农产品被收购商收购,农民既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培育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但是,在市场化的背景下,这种状态是极其不利于延安农产品品牌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延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培育具有自己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除了不断挖掘和创造新的驰名品牌、著名品牌、知名品牌以及“三品一标”认定(证),对于目前已有的地域性品牌,也要进行精心管理,诸如延安洛川苹果、延安小米、延川红枣、吴起荞麦醋、南泥湾蔬菜、延安地椒羊等公共品牌,对于这些品牌的管理,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需要的是懂市场会管理的高质量劳动力。四是落实和加快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可以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要素的重新配置、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此,需要开展涉农课题研究,包括气候、土壤、化肥、农技、农药,且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进行验证的推广也需要能搞科研、懂管理的高素质劳动力。

再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高素质劳动力来构建。家庭小农式的经营管理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经营要突破传统的家庭经营,实现经营模式的创新,探索符合实际且高效的经营管理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只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才可以为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农业科技的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把关以及农村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只有以高素质的人才为依托,才能真正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延安市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

整体来说,目前延安市的现状是:农村劳动力不足,高素质劳动力匮乏,统计资料显示,延安市人口数量2016年达到237.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2.65万人,户籍城镇化率为34.83%,而这当中大量农村户籍人口长期在城镇居住,所以,实际城镇化率则达到了59.09%。因此,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的人口逐步减少,同时,农村人员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从农村脱离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不足,高素质劳动力匮乏的状况。

3.1 农村劳动力总量供给不足

农村劳动者数量的减少离不开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和推进城镇化建设。与全国形势类似,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延安城镇基本执行一胎政策,农村一般可以生两个孩子,但也有三个或一个的,由于抚养成本上升,生三个的比较少,而生一个的越来越多,截止2016年末全市已有16周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6.07万户,虽然和城镇比延安农村的人口出生还是比较多,但比起过去还是少了。不仅如此,农村人口还会想方设法通过升学、招工、甚至打工等各种途径进城,未必会成为农村劳动力,而城镇孩子则很少有到农村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的现象,尤其是像延安比较落后的农村就更难吸引城镇或外地劳动力到农村就业。由表1可知,从2000年到2016年,延安市户籍人口增加了40.68万人,而非农业人口增加了41.67万人,农业户籍人口则减少了0.99万人,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话,农村人口则减少了13.03万人,而且剩下的142.63万人也不全是农村劳动力,其一,其中包括大量非劳动人口,有未成年人、老人及其他非劳动人口;其二,有常年在外打工,但不固定在某一地而未被计入城镇常住人口的劳动者;其三,有流向外地的部分人口,从延安市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出12.04万的情况看,说明延安市的流出人口比流入人口多出12.04万,从实际的产业发展情况看,延安市的二三产业十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确吸纳了不少外来劳动力,而延安市农村基本不具备吸引劳动力流入的条件,也没有吸纳到多少劳动力,如果这样计算的话,延安市农村劳动力流出就更多了。因此,延安市农村真正的劳动力数量远比142.63万少的多。调研发现,延安市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外出,尤其是北部六县,近80%农村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等,而南部的洛川、富县、宜川、黄龙等地由于苹果、花椒等农业基础较好而劳动力外出相对少点。2016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乡村有劳动力资源888892人,乡村从业人员724250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564071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四分之一,而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兼业农民,他们虽然在城镇务工,但未被计入城镇常住人口。由此可见,延安市的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比较多。

3.2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世界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农业人口逐渐向工业部门和城镇部门转移的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它是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和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所以,对于农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并不会撼本动源,劳动力数量减少造成的影响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来弥补,无论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延安市农村劳动力只见数量下降,不见质量提升。

首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加重了农业从业者的老龄化。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劳动力在劳动强度、收入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在經济快速发展、城镇需要劳动力时,农村劳动力快速地转移到城镇,而首先转移出去的便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劳动力,他们不仅体质好,而且学习能力强,进城欲望强烈等,在城镇就业比起中老年人更有优势。这种转移的结果便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进城,剩下年老体弱的劳动力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调研发现,延安市目前56万多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60%以上,且大部分65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仍然参加农村的生产劳动。北部县域个别村庄农村人口甚至全部在60岁以上。尽管有些统计资料显示16~45岁的中青年劳动力占比比较大,但他们大多属于候鸟式转移,他们并没有真正将劳动力提供到农村,可以看出,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会更加严重。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是提高人类文化素质和培养人类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对于农村来说,效果更甚,然而,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快速发展,却并没有改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的状况。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大力推广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拥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这恰恰为他们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创造了条件。并且长期以来,农民子女就把接受教育看作是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的途径,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或者职业技术培训的兴起,许多农民子女都走上了这条进城之路,使得农村家庭投资教育的人力资源流向了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即便是农业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涉农工作,总是竭尽全力地进入城市,甚至不惜放弃所学专业。农村的留不住,城镇的不进来,高素质劳动力脱离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困难。资料显示,延安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60%以上,且有一定数量的文盲,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再次,职业农民数量较少,且从事产业单一。为了提高农民素质,贯彻中央精神,延安市开展了职业农民培训和认定工作。2014年以来先后认定了3000多名职业农民,其中中级职业农民100多人,陕西省认定的高级职业农民73人,总体看来职业农民数量不断增加,素质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延安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而言,这样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不仅如此,目前认定的职业农民从事的产业也是比较单一的,其中延安市第二批38名中级职业农民全部从事果树产业,第三批50名中级职业农民中有44名从事果粮产业,其余6名从事养殖、蔬菜、大棚等产业。不论是职业农民还是农业经营主体,所培育劳动力基本都是生产经营型的劳动者,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力则基本没有。而农技方面的工作则主要依靠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 他们素质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4 突破延安市农业劳动力瓶颈的对策

促进延安现代农业发展,突破农业劳动力瓶颈,需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培养职业农民、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

4.1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留住和

吸引劳动力提供基础条件

城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单向转移、选择性转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因此,要避免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并且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应加快土地确权,同时建立关于土地用途的配套措施,在保持城乡建设的同时,更要保障农业用地的稳定性,以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其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社保、教育、住房、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不会因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而产生差异,这样才能使得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再次,加强农村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农村的能源设施建设与维护、农村科教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等,使得高素质劳动力或人才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4.2 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首先,应该促使现有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造成土地撂荒,进而使农业和农村发展难上加难。由于农民种地条件差、收益低,农村创业困难,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方式单一等原因,使得他们宁愿在城市选择脏、累、险的职业,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因此,要留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必须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切实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村生活公共服务水平,使得他们在城乡收益比较中,觉得留在农村收入更高、发展空间更大、生活条件更好,才会选择留在农村。

其次,吸引部分外出劳动力回流。如上所述,农村的劳动力大多认为城市发展机遇多,收入可以提高,可以改善生活条件,即使进入城市初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入不敷出,他们会认为,时间久了,情况就会得到改善。但是,如果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长久得不到改善,他们会考虑生活成本,如果现实告诉他们继续待在城市等待就业或者继续就业并不能够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他们便会自主返回农村。因此,为了吸引部分外出勞动力回流,延安市应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贸易以及农村其他的涉农服务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使农村的外出务工者回村种地或创业。

再次,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从延安市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情况看,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延安市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等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为了提高延安市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涉农职业教育,甚至是终身职业教育,使农民的生产技能不断提高;二是要重视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有更强健的体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三是要积极引进大学生、涉农技术专家,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区,为科技兴农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大幅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才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真正促使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百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 (3) :60-62.

[2] 陆宏华.江苏海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 延安市农业局.关于延安市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引领行动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sxny.gov.cn/templet/yanan/xcbdshowarticle.jsp?id=605437,2017-04-01.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劳动力现代农业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