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及治理
2018-05-14张媛
张媛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其中必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制度的缺陷,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等。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单位和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要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并且提出治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动机;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财务报告是管理者披露公司经济运营情况的主要方式,也是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并据以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次发生,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也给市场经济、企业发展都带来了困扰,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向着发达国家靠拢的脚步。因此,财务报告舞弊已经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
2 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中,不难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责任人主观意识的舞弊行为(主观动机);二是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舞弊行为(客观动机)。
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不仅包括个人(管理层或串通行为人)行为,还与客观环境紧密相连。舞弊行为的发生,首先完成操作的个体要受到利益的驱使或来自某一方面的压力,这样舞弊者才会有意识地接受舞弊行为。利益的驱使包括金钱的诱惑、自身的欲望、荣誉感的满足等,压力主要是工作的威胁、领导的威逼、家庭的压力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为人产生心里暗示。其次,机会条件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如果没有机会、没有条件,财务报告舞弊是无从入手的,所以在舞弊行为发生之前,不管是外在的机会还是故意人为的创造机会,舞弊者都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最后,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要依赖于周围的客观环境,也就是环境基础是否允许舞弊的发生。在这三者共同的作用下,舞弊的发生从可能变为现实。
除了上述上市公司责任人主观意识导致的财务报告舞弊外,另一种舞弊的发生就是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发展或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对财务报告操纵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IPO阶段。公司法规定,公司上市前必须具备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如果某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就很有可能冒着舞弊的风险而进行财务报告包装。
(2)操纵股价。公司上市以后,为了维持股价或达到预期的股价波动,财务报告舞弊是惯用的手法。维持股价可以使信息使用者不会对股票产生怀疑,肯定股票的价值。而上市公司利用股价的波动往往会使股票价格下跌,这时操纵者可以大量回购股票,取得更大的控制权。
(3)配股阶段。如上市公司需要配股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盈利率必须达到6%,才能配股。这时,上市公司为了实现配股,粉饰财务报告是很可能发生的。
(4)企业融资。资金对于企业来说犹如血液对于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拥有了资金,企业可以购买设备;拥有了资金,亏损企业可以扭亏为盈;拥有了资金,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5)其他目的。上市公司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ST或退市,如果已经被ST,则不想沦为退市。这些公司都在极力的想尽一切手段努力的转亏为盈,不惜以身试法,都要保住上市公司的地位。
总结上述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可以看出,财务报告舞弊并不是某一方面的结果,它是几个个体共同作用得出的结果。造假者通过一定的“秘诀”,在某些“激励”条件的诱惑下,加之薄弱的监督措施,形成了最终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因此,财务报告舞弊是造假者、“秘诀”、 “激励”、 监督、最终结果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缺少一不可。
3 治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对策建议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3.1.1 不断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近年来,国家先后修改或制定了许多经济类法律法规,为会计信息可以公平、公正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仍有许多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切实保障企业或当事人的利益。会计人员在维护法律法规,行使会计权利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合理维护会计人员的权益,对于威逼、恐吓会计人员的责任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会计人员检举、揭发后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和人身权利的安全,从制度上解除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3.1.2 逐步健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何能够制定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形式的政策,不仅对国家,更对会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及时修订或补充有关的财务规章,应当重视法规与实践的融合,做到让法规为实践服务,实践依靠法规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快会计法规的建设步伐,使会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2 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结构
3.2.1 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现在还不能完全体现其真正的作用,这些问题不仅来自独立董事本身,也有一部分来自独立董事的权利的限制。在国外,独立董事的表决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中国,目前实质性的表决权仍然由全体董事掌握,而“关联董事”回避也没有清晰的界定。
除了独立董事的责任外,公司的高管也在很大程度上卷入了舞弊的行为中。许多舞弊案例中的造假者,尤其是高管,都会因虚弱和无效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治理而拥有过大的权利。无效的公司治理形成了一种增加高管从事操纵活动和财务报告舞弊机会的环境。
3.2.2 资本市场的治理结构。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在建设之中,加强资本市场的管理,完善公司外部的治理结构,对于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发展证券市场、扩大证券市场的规模、规范证券市场的秩序、分散股权结构、培养理性的投资群体,促使有效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市场的形成,是我们当下的首要任务,也是长期奋斗的目标。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竞争与调节,才可以有效地约束上市公司舞弊的行为,
3.3 强化监督体系
3.3.1 政府监督。在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上,政府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政府部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是最有权威性和威慑力的。因为政府监督是以法律为依据,任何人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法律是政府监督的坚强后盾,依法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范手段。在整个监督体系中,政府监督还可以起到协调各监管部门的作用,更好的做到资源共享。
3.3.2 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作为监督体系中政府监督的补充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和审计监督两个部分。
(1)舆论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虽然没有政府监督的法律制约,也没有审计监督的责任约束,但是依然不可小觑舆论的重要性。社会舆论作为社会主体的组成部分,监督着一切社会事务,虽然它不会以刑事手段来惩罚你,但是它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毫不隐晦、直逼主题、一针见血地表达它的观点,报纸、杂志、网站、媒体都是它强有力的支持者,许多舞弊案例的浮出都是开始于社会的舆论,因此不可轻视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审计监督。在几乎所有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例中,会计师事务所都逃脱不了相应的责任。因此,强化事务所自身建设,细化组织机构,健全人事管理等各项制度是规范事务所发展的必备条件。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社会,事务所自身的强大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更是事务所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若想发挥事务所真正的作用,必须以严格遵守审计的独立性为前提,这也是强化审计监督的必要条件。
3.3.3 内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指企业作为监督主体对企业自身的监督,所以内部监督是一种自律性的表现。内部监督是监督体系的基础,是一种自我监督。内部监督的主要手段: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一切会计流程都必须遵循会计程序;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内部监督,约束会计行为,杜绝隐患,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3.4 加大法律处罚力度
加大处罚力度,是为了从制度上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迫使将要有会计违规行为的人会因为处罚力度而不敢轻易尝试。通过这样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会计信息,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使舞弊行为的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5 提高素质、诚信文化建设
3.5.1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紧跟制度、准则的变化,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会计人员是财务信息的直接参与者,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各项会计法规及其制度,从了解一名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做起,扎实基础。
3.5.2 树立诚信道德观念。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舞弊与否。因此,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要做好诚信制度的建设。会计人员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责任感,树立诚信道德的觀念,遵守职业道德,讲诚信,依法办事,做国家财经法规的忠实维护者。
[参考文献]
[1] 秦柯.企业财务舞弊行为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财会学习,2017(13):15-16.
[2] 李青.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7):213-214.
[3] 张淞宁.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与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4] 任得贤.公司IPO中的财务舞弊动因及治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5] 徐浩,徐琦.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应对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9):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