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探讨
2018-05-14杨凡
【摘要】课前预习关乎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本文梳理了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对预习的内容以及针对其预习内容的预习方式做出了分析,同时对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预习习惯养成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这四个部分的探讨让学生养成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而学会语文学习。
【关键词】初中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情况和水平参差不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课前预习意识不足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大多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拿到高分就是对于自己学习质量最好的评价,就可以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所以,他们并未真正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对于他们而言,课前预习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基本不具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动机。这就使得学生缺乏预习的主动性,而对课前预习的意识不足,就导致了学生常常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二)语文课前预习时间不够
我国的中学教育实行课程分科,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知识的学习。但也就是由于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更重要的是繁重的课后作业、考试等成为学生最急迫地想要解决的“难题”。这样一来,学生有限的课后时间都几乎花在了做作业上面,对课前预习这一过程大多会选择性忽视。
(三)语文课前预习内容不明确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之前,语文教师一般会布置给学生一些课前预习的任务。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如今的语文教师已经逐渐具备了一种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意识,但在实施上还是略有欠缺。语文教师大都只是笼统地说一句“请同学们下去预习一下某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真正应当进行课前预习的内容却很少给出具体的指点。虽然语文教师布置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但是学生很难抓住预习内容的重点,因此会大大影响课前预习的效果。
(四)语文课前预习方式较单一
在语文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常见的预习方式就是朗读课文、查阅教辅这两种方式。由于大家使用的教辅都大同小异甚至是相同的,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预习结果单一,不能针对课文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观念和看法。但这也并不是指完全不使用教辅来进行课前预习,而是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预习。
二、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内容与方式
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的分析不难看出,初中语文课本的划分有精读和自读两种。由于精读课文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一篇精读课文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内容和方式。
(一)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内容
1.预习重点字词
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初一衔接阶段的学生,对于汉字的识记仍在一个加强积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生词,或者不懂得含义的成语。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些不认识的生字词直接进入教师的正式授课,那么学生一定会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觉到云里雾里,甚至不知道老师讲的是哪个词语、哪个字。在精读课文中,尤其要做到甚至是必须要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的生字词大多意味深长,学生难以辨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常常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不明白整篇文章的意思。
2.预习课后练习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都是“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中的习题反映了所学课文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以《〈论语〉十二章》为例,这篇文言文的课后是“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板块,其实这两个板块也就是课后练习的部分。其中“思考探究”里有两道大题,分别是理解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和体会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观点。“积累拓展”里有三道大题,第一道是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第二道是背诵全文,第三道是探讨《论语》中演化并固定为成语的语句。这五道大题中所提及的字、词、句以及翻译、注释都是本文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借助工具书将这些知识点了解并标注在课文中了,那么教师正式上课时再讲到这些重点时,学生就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状态了,并且能和老师进行课文内容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而言,都起到质量的提升的作用。
3.预习作者及写作背景
文章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个渠道,必须要了解作者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想向我们传递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和信息,进而了解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我们就更加能夠深刻地理解作者为何会作此文章,为何会表达此意。这样一来,对于文章的理解,岂不是水到渠成了吗?对于古代诗词的学习,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古诗词作品之前先了解作者及其所处背景,往往就已经能够大致知道诗歌的风格流派了,这对于理解作品有非常大的帮助。正如李白的作品风格雄奇飘逸,只要了解了李白这个作者,理解其作品就不会太棘手了。
4.预习主要内容及情感基调
预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将整篇课文的框架进行一个整体的概览,了解文章所描述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一件或几件什么事、由此产生了什么影响或结果。这样一来,全文所烘托出的情感基调也浮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和主题思想。例如在正式上余秋雨的《信客》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课前概览课文,就会了解到文章中一件件信客作为纽带联系乡间与城市的事,从而感受到信客这一职业的苦、难、累、冤,体会信客那种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的品质。
(二)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方式
课前预习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应当针对需要预习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去进行课前预习,以达到最佳预习效果。
1.朗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
朗读课文的时间一般可以安排在语文早自习这一时间段,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语文早自习的内容,也对课文进行了一个熟悉和了解。但是不能一味地读“望天书”,而是要学会勾画其中的重点生字词、重点句子等。例如《〈世说新语〉二则》中,这两篇短小的文言文中的“内集、俄而、骤、何所似、未若、期行、日中、相委而去、引、顾”等,就是应该勾画出来的重点词句,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2.参考教辅,明晰全文重点
课后练习中往往会针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而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还并未学习过这篇课文,所以对课文的重难点肯定无法准确把握。那么,预习课后练习就可采用参考教辅的方式,仔细消化教辅给出的资料之后,学生就会对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在课前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其课后练习第三题“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就是本文的重点,即概括人物(陈元方等)的性格特征。而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参考教辅从而得到理解。
3.查阅书籍,了解写作背景
此处的“书籍”,主要是指除教辅之外的工具书和课外书籍。对于学生没有见过的、不认识的重点生字词,教师应当引导其利用工具书去查阅其读音和意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周边的课外书籍等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例如《散文诗二首》的作者分别是泰戈尔和冰心,这两位是文坛中非常著名的作家,关于作者的这些文学常识是需要我们牢记在心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去全方位地了解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4.利用网络,补充知识盲区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多元的方式去学习,对于语文课前预习而言也是一样。对于在书籍中并未详尽解释的内容或者是学生自身知识的盲区,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答案搜索,从而得到结果,补充自己知识的盲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查阅了课外书籍之后,仍然对冰心和泰戈尔这两位作家了解得不够深入,那么就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从而填补知识的盲区。
总之,学生应当综合运用多种预习方式去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方式的多元化,是提高语文课前预习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方案的设计
笔者以人教版语文初一课文《猫》的课前预习及课堂检查为例,设计了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并将方案付诸实施。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第一步,确定课前预习内容;第二步,确定课前预习方式;第三步,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第四步,确定课堂检查的内容与方式;第五步,对预习成果进行课堂检查。
以上是对于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以人教版初一课文《猫》为例,更加具体清晰地阐述了此方案。
案例1:
初一课文《猫》预习方案
第一步,确定课前预习内容:
1.识记重点生字词
缕、倚、妄、忧郁、懒惰、怂恿、乞丐、预警、怅然、蜷伏、叮嘱、惩戒、悲楚、断语、冤枉、虐待、畏罪潜逃
2.思考课后练习题第3题、第4题
3.了解作者郑振铎
4.把握《猫》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第二步,确定课前预习方式:
1.朗读课文;2.参考教辅;3.利用网络;4.查阅课外书籍。
第三步,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第四步,确定课堂检查的内容与方式,如下表所示:
表1 课堂检查的内容与方式
检查内容 检查方式
重点生字词 听写
课后练习第3题、第4题 指导完成
作者郑振铎简介 小组分享
主要内容及情感思想 分组朗读并品析
第五步,对预习成果进行课堂检查。
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之后,又如何知道学生预习的成果呢?这就需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查。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内检查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哪些做得不够,反馈给学生,以期学生能够在下一次的预习中针对不够的加以改正或者对自己做得比较好的进行发扬”。
四、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建议
习惯指的是人们的一种长期坚持的、一贯的行为。那么如何将初中生的课前预习这一行为培养成其学习生活中长期坚持、一贯的行为,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积极反馈,强化动机
良好的预习习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对这一行为的自主性和长期性。只有将其转为学生自主、自发的行为,才能叫作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就必须强化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这一行为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反馈语言等,多多鼓励、提倡课前预习,让学生乐于在课前实施预习这一行为,强化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动机。
(二)反复训练,掌握方法
当学生的课前预习技能已经变得十分纯熟时,课前预习就已然变成其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了。而增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的能力和技巧等,又需要教师加强监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经常性地进行正确的课前预习活动,使学生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得心应手,学生自然就愿意预习了。这也是养成初中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薛晓嫘.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曾金珠.初中语文预习问题及策略探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4]缪汇颖.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李志清.设计课前预习问题的策略[J].语文建设,2008(2).
[6]胡佑菊.浅谈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中学),2016(1).
[7]邹兆玲.“潜心会文本”的重要一环是预习[J].语文学习,1982(12).
[8]张光景.小议“单元预习”法[J].江西教育,1988(12).
作者简介:杨凡,女,1995年生,重庆梁平人,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