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8-05-14叶玲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古代区域经济

叶玲

[摘 要]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的历史时期,农作物生产量与生产力决定了当地经济繁荣的情况。可以将农业生产作为衡量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因此研究农作物种植结构也是评估农业生产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本文研究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经济作物演变对区域经济推动的基础效应,以便为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古代;历史变迁;农作物结构;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农作物种植结构,是农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总结的农业种植规律,并以此为范式延伸到稳定的农业生产行为之中。在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对于区域经济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史料记载中,对于农作物生产规模、生产量、生产结构调整的变化皆有详述。其中不乏针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转变产生的经济效益探讨,以此可以探析不同历史阶段种植结构转换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可以以史为鉴,针对我国新常态下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从而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与认同。

1 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历史变迁

据考古专家证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开展农作物耕种。距今八千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粟米粒,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粟、水稻种植技术,并将粟、稻米作为重要的食粮作物。虽然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于农作物种植结构而言过于简单,但是以“粟”和“黍”等粮食作物为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心,相对的生产能力得以保障,可以维持当地最为基本的食物需求。

夏商周时期,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尚书·舜典》称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农作物种类增多,并广泛种植,使农作物生产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从而丰富了粮食结构的供给量与种植量。多元化农作物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规避单一农作物品种颗粒无收造成的经济波动,那么相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上升。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本成形,其种植体系与技术相对稳定。《吕氏春秋·审时》记载:“种禾不时,不折必稴,稼熟而不获,必遇天灾。”“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分别记载了当时历史阶段的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播种等生产要素的形成。同时也初步建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生产模式,基本保障一年一熟。秦汉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已经广泛种植麦、稻、粟、蔬菜、油料等为主的农作物,进而更加稳定了当时的农作物生产结构。据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记载当时:麦的品种 8 个,禾有 7 个,稻有 6 个,豆有 4 个,麻有4 个,黍有 3 个。唐宋元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据唐末韩鄂著的《四时纂要》记载的作物品种较前有所增加,其中粮食作物除传统的粟、麦、稻、黍、菽外,又有薯蓣、荞麦等,并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

2 明清时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

2.1 外来农作物经济的驱动力

在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中,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甘蔗等外来农作物已经大量引进及推广种植。如《道光内江县志》记载:“蜀中南北诸山皆种之(玉米)”。而在川、陕、湖三省交界山区,也是“遍山漫谷皆包谷”。 使得许多旱地及山地得到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另据《天工开物》记载:“甘蔗……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相应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便当时小麦依然为主要的农作物,但经济作物已呈现出大规模种植的发展趋势。經济作物在总体农作物种植结构中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变革。传统粮食作物能够满足农民自身的食物需求,额外缴纳赋税所剩无几。而经济作物能够产生的额外经济收入较高,农民可以将剩余农作物带到自由交易的市场中,形成农作物以销售为核心的商品价值。这样,经济作物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

2.2 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进一步强化

宋元之际,中国开始推广植棉,到元代,“江东陕右已多种” 。明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洪武初年下令,农民有田五至十亩者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不种者,则棉布一匹。以后又规定多种棉花等者,则蠲免赋税,极大地刺激了棉花的广泛种植。到15世纪末棉花已是“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其中北方主要产棉区在山东、河南、北直隶,而南方主要产棉区则在江浙沿海地区。明熹宗时,松江府属两百万亩耕地“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到清代,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内地扩展,如长江中游的两湖、江西也发展成为棉花的集中地。

明代北方蚕丝种植受到植棉的影响而遭到排挤,但在南方的太湖流域,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兴盛局面。如杭州府“春来遍地是桑麻” 。到清代,江南桑蚕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杭嘉湖三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棉花、桑蚕等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且形成了专业的区域化农业生产中心。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极大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性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产生了良性互动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为:保障农民农作物耕种权益;推动规模化生产,提高种植产量;改善农业种植环境;推动与农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3.1 保障农民农作物耕种权益

“以农为本”“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思想和政策。为了保证农民耕种利益,我国古代政府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如明朝时期,就设立了衙府田吏等专业职务,用于监督管理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保障条件。清朝政府一开始就极力倡导实施农作物土地耕种的分配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切实加强保护农民的耕种利益,从而也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经济的稳定。此外,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土地产权的划分与规划,在管理上土地产权实施国家和地方综合管理,进而形成层级管理的保护机制。通过实施一系列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保护措施,实现了区域农民土地耕种权益的合法化,进而促使了区域经济持续性的发展。

3.2 充分推动规模化生产与提高种植产量

在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推动农村土地实现初步规模化生产具体为两种模式。一方面,当地政府刻意淡化了农奴制体系的生产管理形式,通过鼓励农民包揽土地实现农业生产集中效应,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农户包揽土地、规模化种植农作物,使区域经济在多数集中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上得到提高,进而将这种农业模式推广,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服务于农民积极配合农户生产,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承包效应。农民在原有耕种的基础上承包耕地,耕种更多的农作物,既能够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稳定,也拓展经济发展。另外,政府不断提高土地流转资源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拉动了农民生产的持续热情,进而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形成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动力保障。

3.3 改善种植环境,兴修农业基础设施

《齐民要术·收种》云:“ 粟、黍、粱、秫,常歲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别取种,以拟明年种子。”由此可见,早在北魏时期我国就意识到选育良种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交通和水利相当重视,而水利与交通也是农作物实现商品交易价值的必要基础和条件。例如明朝时期普遍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管理职责。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促进了区域农作物中心的集中发展,能够为农村交通运输和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定期巡视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地区,同时调查水利与交通的建设情况,从而保障了农业建设资金的落实。此外,对于支持地方农业的水利与交通运输环境,依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在监督机制的保障下得以贯彻落实。而各地区在政府调控的制约下,财政体系相对稳定,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阶段性发展的规划,从而提升了政府对于农业的支持与管控,进而转化为有效的经济效益。

3.4 推动与农业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推动农作物结构合理调整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与农业相关产业的关注度,进而同步发展涉农经济,产生了相互促进的经济效益。尤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倾向于政府集中管理模式。区域经济由朝廷和地方直接管控,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这样,地方农业经济的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地方政府也可根据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的各类资源实施合理的调整与分配,以实现本区域中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农业资源分配与管理对均衡地区经济的推动力,既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涵盖经济作物的技术引导。从当时的发展条件分析,涉农经济的相关产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循环的良性运转,同时也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支持作用。既有赋税收方面的收益,同时也存在与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在现实交易中的资金流动。那么区域农业公共产品的合理分配,本身也是对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配置,相对而言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扩大。并且充分利用了政府的支持力度,确保了当地农户能将主要精力投入生产劳作,从而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历史沿革能够明确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发展,同时以明清时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可以见证农耕制度在经济发展上的推动力。各地区在农业发展中获取的政策支持,可以视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推动力,而影响效果也会反映在农民增产的现实维度中。那么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管理制度,本身也是保证国家支持资金得以落实的必要措施。同时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纳税、人口、土地利用等因素,同时从不同维度支持了农作物产量稳定,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更为良好的循环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战国]吕不韦著,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4] [明]邱浚.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5]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古代区域经济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