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8-05-14何真
何真
[摘 要]本文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然后对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水平呈收敛状态,说明伴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差异会逐渐缩小,最后对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区域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效率;收敛性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世界各地都饱受温室效应问题的困扰,而降低碳排放无疑是解决这一环境问题的最主要手段。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创造的GDP 约占全国的20%,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长三角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范。但不可否认的是,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能源消耗的大大增加,环境污染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在长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减排政策提供借鉴。纵观国外现有文献,对于碳排放效率的研究基本从如下角度进行讨论:
1 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
收敛性研究是考察区域碳排放效率动态变动趋势的重要方法,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青睐,这也是目前节能减排领域内的重要研究环节。Strazicich 建立收敛模型实证考察了1960-1997年21个工业国家碳排放的收敛性问题,结果表明这些国家均存在碳排放的绝对收敛。Aldy对 1960-2000年23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发现这些国家均存在碳排放的收敛现象。魏梅等以1986-2008年我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其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不存在收敛特征,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对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朱德进从技术差距的视角测算了中国的省际碳排放效率并且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实证表明,对外贸易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企业所有制和能源消费结构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陈春华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强度对碳排放效率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能源资本配置对于碳排放效率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张友国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能源强度下降是碳排放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现在主要集中于东中西三大区域碳排放效率的测度和因素分解上,缺乏对极具代表性的发达经济区域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基于此,本文在测算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长三角地区的节能减排提供政策建议。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算方法
碳排放效率反映的是单位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数值上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值。对碳排放效率的测算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3.1.1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
目前碳排放的测量主要依据的是IPCC于2006年所出台的测量方法,该测量方法需要利用公式CE=∑jCEj=∑j(Aj×Nj×CCj×Oj×B)来进行计算。该式中j所代表的是主流的化石能源種类(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8种)。式中的CEj代表的是碳排放量,Aj、Nj、CCj、Oj则分别代表了每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放热量、含碳量及氧化因子,B代表的是最终燃烧产物中CO2在碳元素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化石能源消耗量来自各城市统计年鉴相应各期。
3.1.2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处理
本文的数据取自各地区经济统计年鉴,年鉴上公布的GDP数据一般为当年价格,考虑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也为了增加可比性,本文采用以2000年为基准年利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进行调整后的GDP数据。
3.2 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变动情况以及收敛性分析
由图1可知,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由2008年的4808.79元/吨提高至2015年的7640.11元/吨,且随时间推移,碳排放效率的增长率也在提高,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碳排放效率差异仍旧很大,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碳排放效率差异是否会逐渐缩小呢?由此,我们对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本文分别建立了碳排放效率绝对收敛模型:
模型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期,CO2Pi,t和CO2Pi,t+T分别表示地区某段时期期末和期初的碳生产率水平,方程左侧即为碳生产率的增长率。若计量回归估计值小于零且显著,则表明区域碳生产率存在收敛。
由表2可知,长三角地区在双向固定效应下存在绝对β收敛,说明区域内各城市间碳生产率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
4 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于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影响,即较高的经济发展程度对于减排有着积极影响,这是因为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当地的经济增长模式会经历一个转型,降低对于经济增速的要求而越发重视环境问题,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例,但是经济发展现状这一因素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而地区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这是由于第二产业普遍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制造业,而第三产业则基本不会造成过多的碳排放,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改善碳排放效率最为主要的手段。不过受限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目前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的主流,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转型并不现实,减排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影响因素同样对于碳排放效率影响较小,这不仅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所占比例普遍不高,还因为外商投资的产业虽然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减排工作方面具备优势但也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因此具有双重性,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较为复杂。
能源结构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则要视结构变化而定,当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所占比例提升时对于碳排放效率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而随着政府对于碳排放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并大力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及新能源开发工作,也有效提升了区域的碳排放效率。
5 结语
本文对长三角地区2008-2015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发现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且增速较快,但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不过差异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结合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从依靠能源消耗转移到依靠创新、技术进步上来;(2)大力发展新能源事业,政府还要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3)促进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环境整治区域合作与联动。
[参考文献]
[1] 魏梅,曹明福,江金荣.生产中碳排放效率长期决定及其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9).
[2]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 陈春华,路正南.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02).
[4]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