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18-05-14朱兆伟王君玺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治理对策质量安全

朱兆伟 王君玺

[摘 要]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势依然严峻,隐患依然存在,公众消费信心依然不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深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学分析;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鲜活农产品占到了食品的70%,农产品既是人们直接的食物来源,也是深加工食品的初级原料。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每天能否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这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每个人最关切的利害所在。从2003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出现引起公众重大恐慌的安全事件,如镉大米事件、瘦肉精事件及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各界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度日益增高,监管制度、法律和措施也一直在调整优化。目前,由农业部公布的检测数据来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是好的,2009年~2013年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维持在96%,95%,99%和94%以上。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很严峻,重大安全事件趋势呈现波动状态,隐患依然存在,公众的信心依然不高。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治理,深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提出有效治理的对策。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成因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性

阿克洛夫用二手车市场揭示了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会使得市场不断萎缩,“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柠檬市场”的形成。为简化分析其原理,假设在市场中某一商品的优质品价格是p1,劣质品的价格是p2,优质品和劣质品的数量相同,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卖者比买者更了解该商品的品质,买者不能够在购买前直接判断该商品的品质,但却能够知道市场中该商品的平均品质,则买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将会按市场中该商品的平均价格支付即(p1+p2)/2。如此将导致市场中优质商品卖家减少,商品平均质量将趋于下降,買者只愿意支付更低价格,市场规模将不断缩小。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获取难易程度,尼尔逊(Nelson 1970)将农产品区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种类型,搜寻品是在消费前即可知道其属性,经验品是购买消费体验后才能知道其属性,而信任品是即便购买消费完后,依然无法知道其属性。例如苹果,其色泽和外形是搜寻品特征,口感则是经验品特征,而其是否含农药、重金属则是信任品特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常是由重金属、非法添加物、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等原因所造成,这些因素很难由人通过感官来判别,往往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机器检测才可以检测出来,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信任品特征。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特征导致农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其质量安全存在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性,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通常相对下游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优势方,下游环节是信息劣势方,而农业产业链终端的消费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最劣势方。相对劣质不安全农产品,在目前现实的条件下生产加工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或付出更多一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上游环节为了降低成本,攫取更多的利润,将有提供不安全劣质农产品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农产品从生产到终端消费环节都存在着较强的“柠檬市场”特征。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活动产生的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相同。正外部性是其行为对社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这部分贡献并没有被算在它的收益里边;负外部性是指其行为造成对社会的损失,但是这部分成本由社会承担而没有算入它的成本中,两者都会使市场无效率。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产品供给者之间,优质厂商会给伪劣厂商带来正的外部性,而劣质厂商会给优质厂商带来负的外部性。劣质厂商在提供伪劣农产品时,一些消费者吃过后可能会产生病痛,由此将会使得消费者不仅对该劣质厂商不信任,同时会降低消费者对该类农产品的安全预期,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该类农产品的消费量或降低支付价格,从而损害优质厂商的利益,劣质厂商对优质厂商产生负外部性;优质厂商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时,会增大消费者安全预期,增加消费信心,使得消费者增加对该类农产品的消费量或提高支付价格,由于农产品的信任品特点,从而会使得一些劣质厂商也得利。由于农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涉及人们的健康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负外部性所造成的影响常常十分巨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被查处或曝光后,常常会引发消费者恐慌,有时会对一个农产品行业或地区造成很大的打击。这些年不断曝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我国消费者消费信心遭到很大的破坏,对相关农业行业也造成巨大的破坏,致使目前农产品市场上负外部性特征较为显著。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品属性

市场机制通常只能够对私人物品起作用,私人物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了;二是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商品。不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即被称为公共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于所有消费者都有益处,多一个消费者享受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会减少其他人的受益,即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具备竞争性特点;同时,一个消费者即便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支付任何费用,他也能从整体质量安全环境的改善中享受这种益处,即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具备排他性的特点。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安排和提供,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干预。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理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得,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经济学原因是由于其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的特征,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供给存在着市场失灵。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治理对策,降低农产品交易中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其外部性。

2.1 推進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在推进深化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及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情况,逐步实现对全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给只有具备权威部门认证和经过检测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发放合格证,并准予产地准出和入市经营,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部性,降低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识别和获取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性。

2.2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以产地认定、主体管理、产品认证、质量检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等相关制度的实施,以农产品分类编码、电子识别技术和信息采集和共享等技术的应用,构建从农产品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降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加农业产业链的透明性。消费者可通过相关安全追溯平台了解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2.3 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集中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制度,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便捷消费者的选择,降低消费者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成本。通过公布不合格农产品的信息,对劣质农产品厂商或相关农产品生产属地产生较强的威慑作用。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建设,推荐名优农产品企业、农产品生产产地的信息,这也将起到对造成负外部性的农产品厂商进行惩罚,而对提供正外部性的农产品厂商会进行有益补偿的作用,从而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部性。

2.4 完善风险交流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制度是指监管者、生产经营者、学术界、媒体、公众、农产品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其相关因素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人们的健康问题,且对其进行识别解释常常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使得媒体很容易误传,致使公众形成强烈的恐慌心理,给一个农产品行业或地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在有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事件中,及时、准确、透明地沟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才能使公众真正了解真实情况,从而增强公众消费信心,做出理性选择。增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利益相关方的风险交流,完善政府、研究机构、学会、协会、社会机构、媒体、公众代表等多方共同参与机制,将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旭日干,庞国芳.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治理对策质量安全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研究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青海省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