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社会中大学生安全问题探析

2018-05-14孙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风险安全技能

孙丽

[摘 要]大学生安全素质是指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平。现阶段而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他们对安全、风险的认识程度较为肤浅,常常是知行分离。当今的风险社会中,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本文从风险的概念、当代风险社会中的大学生安全问题、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当代大学生安全问题探析。

[关键词]风险;安全;教育;技能;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风险现象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与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的基本现象。风险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奠基人,他赋予了 “风险”以社会哲学的含义:“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贝克同时指出:“现代风险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和建构性,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定义的构想,是一种想象的现实。”“风险是一种虚拟的现实,一种现实的虚拟。”

2 当代风险社会中的大学生安全问题

2.1 安全的概念

“‘安全始终是人类有制度设计以来首选的基本价值。”安全本质上是人的安全,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存在安全问题。“安全”指的是一种没有危险、没有恐惧、没有不确定性、免于担忧的状态,同时还表示进行防卫和保护的各种措施(《韦伯国际词典》)。它是人的“生存性需求”。然而,人类的安全感却呈现出与日俱减的态势。与此同时,大学生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世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充分认识风险社会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对努力树立风险意识,促进风险生存和风险发展,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大学生安全知识与安全意识现状

大学生安全素质是指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平。当前社会较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因此,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大学生对安全、风险的认识程度较为肤浅,常常是知行分离。大学生食堂吃饭、阅览室就坐,人多时,用书包、背包、提包等占座,导致贵重物品丢失;宿舍门窗未关好导致手机、现金被盗等。生活中,使用完电器断电、离开宿舍锁门这样的问题应该是生活的常识,谈不上专业的安全知识,但就是这样的常识却并不为大学生所重视。充电设备长时间带电引发火情、违规使用“热得快”、烧水时人离开宿舍导致火灾、离开宿舍不锁门被溜门行窃等案件时有发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校园传教行为认识更加不够,对宗教传播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不了解,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放任心理,自己不参与,也不自觉抵制的行为。

2.3 大学生安全技能现状

在大学生安全素质的三个方面,安全技能通常是较为薄弱。安全技能必须通过现实的操作和演练,并且一些技能必须通过较长時间的训练才可能形成。比如大多数大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一次或两次安全逃生或灭火演练,具有一定的自救自护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安全技能培训,并没有保证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掌握基木的安全技能如“各类灭火器的使用”。其他如雷雨天打电话、日常煤气罐使用等,很多大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正确操作,导致自身受到伤害。

2.4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安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风险的规避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健康的生活心态,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技能等。通过多方位的教育,新生的安全意识有系统性、普遍性的提高,每年新生被骗的案例也在逐年减少。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相比较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风险规避意识和技能。但是,风险的规避,安全的保障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往往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重要手段。整体来看,当前大学生风险规避能力较低,要实现大学生风险规避依然任重而道远。

3 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

3.1 树立安全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现代社会中的风险本质,树立安全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积极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不断提升安全素质,从而为应对现代生活中的风险隐患奠定扎实基础。

贝克曾言:“难道风险不是同工业社会至少一样久远,甚至可能与人类自己一样久远吗?难道所有的生命不是都从属于死亡的风险吗?难道所有时代的所有社会不都是或者曾经是‘风险社会吗? ” 因此,风险是永久的,自始至终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另一方面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地应对和规避风险,努力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安全理念。

3.2 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健康体魄

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指出,“人类有一个显见和突出的现象:他们有身体并且他们是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身体”,更离不开健康的体魄。当代大学生在高考唯分论才的制度下,基本将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锻炼身体和体育课,往往是纸上谈兵,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长期转战于题海之中,身体损耗透支,健康状况恶化也就不足为奇。网络的流行,很多大学生成为“宅族”。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因运动损伤、活动粹死的案例时有发生,在这些案例的背后,凸显的是大学生身体状况的堪忧,同时更彰显了风险的无处不在。因此,必须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健康体魄。

3.3 构建良好心态,养成健康心理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英格里士,他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当前大学新生在入学后会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从每年的测试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心理问题,包括失眠、焦虑、紧张、压力过大、抑郁甚至癔症幻想等。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刘海洋泼硫酸、药家鑫驾车撞人并持刀杀人事件的极端现象也屡见不鲜。都是因当事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心理存在缺陷所致。我们在为大学生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感到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实际上,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体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善。

3.4 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在当今风险日益增加的环境下,大学生必须重视安全问题,学习安全知识。大学生的各种知识结构中,安全知识往往是不受重视至少是重视不够的。很多学生在消防演练中往往抱着玩玩的态度,随意一跑,走走过场。即使是学校组织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讲座,也较少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欢迎。因此即使大学新生一开学就接受安全知识教育,依然有财物遗失、被盗案件屡见不鲜,大学生被诈骗情况常常发生。

除了安全知识之外,大学生还必须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而高等教育中的安全知识技能教育,通常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没意愿学,老师也是流于形式过场。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安全技能从宽泛意义上讲,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技能,也包括出行安全、电梯被困报警及自我保护、遇到滋扰或麻烦与坏人周旋脱离等,更包括野外实习或外出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休克急救、溺水急救、中暑急救等各类基本急救技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徐显明.风险社会中的法律变迁[J].法制日报,2010(06).

猜你喜欢

风险安全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