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阶》教学设计

2018-05-14孙凤青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台阶情感

孙凤青

一、教材简析

1988年,李森祥亲历农村生活后,发表了小说《台阶》。此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奋斗,终将自家三级台阶的老屋建成九级台阶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谦卑的山村父亲形象。此文后被编入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会读书:疑为学之始)。

二、学生简析

九年级学生有一定小说学习的基础,能够把握故事情节,简单分析人物形象,但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掌握“搁、撬、尴尬、烦躁、涎水”等字词读音;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品味描写父亲的语句及其细节,分析父亲形象;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题。

(二)重难点: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题。

(三)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分类:先学后教法、点拨法、讨论法、语境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等。

选择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应把读书、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感知、研读课文。

(二)学法。

分类:默读法、跳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感情朗读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选择依据: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鐘)

师:同学们,画面上是什么?(课件展示台阶图片)看到它,你们会想到什么?

师:台阶让我们想到了攀爬时的艰难,攀越后的喜悦,以及它给予我们的对于高度的向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去看看一位父亲对人生高度的追求。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向。(2分钟)

指名朗读教学目标,其他同学圈画关键词,师生共同明确故事情节,父亲的整体形象、情感,细节描写,文章主题等。

(三)个体学习。(15-18分钟)

1.读准字音:指名读,学生跟读,师生纠正错误发音。(2分钟)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积累,扫清字词障碍,紧扣教学目标。

2.课内自主学习。(13-16分钟)

(1)任务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5-7分钟)

①要求:边默读边在文中圈画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如何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后,父亲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请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方法提示:人+事+结果)

设计意图:依据课标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同时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任务二: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悟父亲的心境。(5-6分钟)

师:为把父亲形象刻画得细腻、生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各位“小摄影师”给文中的细节图画命名,并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父亲形象。例:我找到一幅“背石图”,在文章的第二段,“一下子背了三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见父亲年轻时身强力壮,也与后文中父亲的衰老形成对比。

学情预设:背石图,洗脚图,叹息图,劳作图,磨刀图,砍柴图,踏泥图,放鞭炮图,撬青石板图,磕烟灰图,坐新台阶图,挑水图,失落图等。

设计意图:当摄影师,并命名图片,形式新颖,目的是让学生分析文章细节描写,全面感悟父亲形象。

(3)任务三:反思感悟;回首台阶;理解主题。(3-6分钟)

师:为建造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背驼了,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有人说父亲这一生的付出不太值得,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说说作者对父亲是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此环节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学生进一步感悟、畅谈人物形象并受到教育。

(四)同伴互导。(5-8分钟)

1.组内交流“个体学习”成果,互查圈画标注是否完成。组内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交流所感知到的父亲形象。

2.组长组织组员畅谈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梳理全班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认真备课,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五)教师解难。(12-17分钟)

1.达成一:解决“个体学习”和“同伴互导”中的疑问,总结学习收获。

2.达成二:选小组齐读“失落图”选段,理解“这人怎么了”一句中隐藏的丰富内涵。

学情预设: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后,能找出父亲“勤劳朴实,吃苦耐劳,有志气”的性格特征,但会忽视新屋建成后父亲的转变。这里,我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

(1)新建台阶后,父亲为什么觉得处处不对劲了?

(2)怎么理解“这人怎么了”?

(3)怎么理解“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设计意图:分析父亲的想法,帮助学生体会父亲建好新屋后的心情;引导学生理解山村农民“台阶代表身份、地位”想法的狭隘性;多层次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对“父亲”既敬佩赞扬又心疼慨叹的复杂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依据:课标提倡,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学案导学“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师对普遍问题、典型问题展开交流,并适时点拨。例如台阶砌成后,父亲为什么反而失落?个别学生能解决,其他同学仍不懂,教师先让组内尖子生做“老师”,实现“兵教兵”;全班都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将学生带入语境,进行点拨、讲解。

(六)练习检测。(5-7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说一说父亲是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切地感受父亲形象,扣住了本节课的重点。

2.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新屋建成后,恰逢父亲六十大寿。你带领亲朋踏上九级台阶,走进新屋,面对苍老的父亲,亲朋们让你献祝寿辞,你会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章语境,说出“我”的情感及文章的主题。

(七)课堂小结。

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美德——不畏艰苦、诚实劳动、勤俭持家;同时,表现了中国农民謙卑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希望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能更上新台阶的心声。

(八)补充学习。(1~2分钟)

父亲专访活动。

要求:了解父亲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有自己的感受或评论;用文字把访谈的内容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九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与中考接轨,二是如何学得有趣,三是如何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节课,我对解决这三个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本课设计,我抓住小说的考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作品主题,并将之作为教学目标。如何达成目标呢?我的着力点放在了品析细节描写的语句上。难点在于学生不能真切感悟父亲的情感变化,因而也就不能更深刻地感知父亲形象,进而难以把握小说的主题。突破口在哪儿呢?还应从文中去找。尤其应注意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两句所蕴含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与内涵。“老了”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身体吗?对于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呢?

我觉得还应遵循教学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讨论交流,再到教师亲自解难,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活动,如过生日祝寿。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后专访父亲,又能将学习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由别人走向自己,这样学生才会真的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当以上二者相结合的时候,课堂的实效性自然也就有了。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这还需要精心设计导学案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导学案是为了让学生有案可循,有法可依,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学案中的三个学习任务,按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又相互关联。当堂检测的内容,也是如此安排,既扣住教学目标,又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教学课件节省讲解、归纳的时间,扩充教学内容;运用投影设备展示学生答题情况,化抽象为形象,利于学生牢固记忆。

总之,本节课,我依据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采用“循环-差异”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助,以问题为主线,注重学法指导,注重语境教学,把时间留给学生,先学后教。我试图做到用“小说的方法学小说”,即抓住典型人物、故事情节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情节为核心,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悟”等能力。

但是,教无定法,在面对实际课堂时,我会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顺学而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台阶情感
情感
台上
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