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8-05-14陈兴才
陈兴才
在欧美的课程标准里,明确地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其中包括:有理有据、具体分析、识别判断、评估质疑、理性表达等。在我们的课程标准里,或是因为特定的文化背景,故意隐去了“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习惯上用“思辨”来代替。大家都明白,将来的人才不纯粹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由思维品质决定高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述里隐着一个核心中的核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无论是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还是科学精神,都必须以“批判性思维”亦即“思考力”为基础。
在我们过去的课程认知里,似乎只有到了高中才有说理教育,才有议论文写作,才有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是一个迟到的设计。在美国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中,对小学5個年级的说理教育有具体的要求,小学五年级以后,初、高中一直继续把“说理评估”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其中又以六年级最为关键。六年级对学生“说理评估”提出的要求是:判断作者结论所用论据的合适性和恰当性;用准确、有说服力的引述语合理陈述观点;察辨文本中缺乏论据支持的推理、谬误推论、说辞和宣传。在具体教学中,六年级公共说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辨析5种“逻辑谬误”: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巡回论证、虚假两分法、无凭据推理。二是提防10种“宣传”手法:人云亦云、谩骂、偏见、势利、所谓“老百姓的话”、吹嘘、“科学”根据、证词、恫吓战术、株连。
看了美国的说理教育后,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应该下沉到小学,起码是初中呢?然而现状很不乐观——虽然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多地走进各种研讨会和论坛,也成为不少教育报刊的热点话题,看起来颇热,但这个热是表面的。学校和教师有意识地去关注的很少,超越关注,有所思考与实践的,更是极少。
就大众来说,“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依然显得刺眼,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放在“批判”上。是不是追求否定、挑刺?当然不是,批判性思维不讳言反思和质疑,但它更多的是不轻信、寻找依据、替换条件、审视理由、比较辨析、评估评价、理性表达等,“否定”或“推翻”只是思考后的一个可能性结果。
“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新热的话题,也遭遇教育界不少人心理上的本能拒绝——“又出新花样了”,满脸不以为然。再从教学土壤来说,我们的传统教学更多的是信息和知识的获得与整理,而不是让学生去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培养的是“有知识”者,而不是“能识见”者。这样的“传统”也极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种培育目标的实现,当然首先是以教育者的素质作为最基本的条件。我们最需要也最迫切的是提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一位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从无自己的见解和自由思想,对文本没有深入的识见,对成见没有警惕和质疑,对事物缺少具体分析的态度和能力,这是谈不上对学生施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