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任务链”提升学生阅读续航能力

2018-05-14王新芳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白雪学情整本书

王新芳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跃平所领衔的“基于DELC的初中生深度阅读路线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可以说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找到了新思路、新方法,特别是运用“任务链”的教学形式,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续航能力和语文素养。下面就以《白雪乌鸦》的深度阅读为例,来阐述如何用“任务”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续航能力。

一、立足学情,“任务”规划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如果仅拘泥于教材所推荐的名著,不免会让学生的阅读视域窄化。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学生习得相应的方法后,能有效地拓展到整本课外书的阅读,从而终身受益。选择教材推荐书目以外的图书,首先需要教师立足学情,规划“任务”。

1. 慎重选择书目。

茫茫书海,选择哪本书来深度阅读,不能仅看“眼缘”,还要关注两点:其一,“有趣”,即要能撩拨起学生的阅读兴味,使他们愿意读下去;其二,“有用”,即内容不能太浅显,要能让读书方法、高阶思维得以运用。 笔者选择《白雪乌鸦》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另外,本书的写法也独树一帜,值得品味。可以说,《白雪乌鸦》跌宕的故事“有趣”,对人性的多元分析“有用”。

2.课前准备到位。

教师在安排阅读书目时,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有“时间意识”,限定师生读完这本书的时间为一周;其次,要有“任务意识”,在阅读过程中须完成相应的任务单。

《白雪乌鸦》阅读任务单

(1)读整本书,画出人物关系图。

(2)梳理文中5位人物,填寫下表。

(3)每人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4)自行组成4个阅读小组,并选出小组代表。

这份任务单能很好地促使学生厘清故事脉络、人物关系,以及结合整本书进行思考。

3. 充分了解学情。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学习目标必须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为了更全面了解八年级学生对《白雪乌鸦》的阅读情况,笔者在南京市三所初中学校进行了调研:97.5%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读这本书,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为“作者为什么以‘白雪乌鸦为题?”“这本书写了那么多人,究竟谁才是主人公?”“为什么好人死了那么多,坏人却活了下来?”……此时,学生对书中所涉及的“生与死”“善与恶”的理解基本趋向于符号化、扁平化。基于此,笔者把“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探讨人性的复杂”定为本次阅读指导课的学习目标。

二、援疑质理,“任务”引领

在师生共读期间,笔者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一任务来引领学生思考并深度阅读。笔者认为,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比对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提升与修正。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把“有价值”落到实处。这需要教师在收回学生任务单后,把“有价值的问题”与“价值不大的问题”进行分类,让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与“集体研讨”中归结提问的方法。就《白雪乌鸦》一书而言,学生归结出的“有价值的提问方法”有:第一,要尊重作品的文体特征,提问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入手;第二,要立足于整本书提问,不要将人物独立在某一章节,需要勾连全书提问;第三,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当自己提的问题与别人的相似时,就要思考如何才能更进一步。比如,有两个小组提出“为什么书中的好人都死于鼠疫,而坏人们都活了下来”的问题后,第一组的学生发现这一问题的表述不准确,遂修改成“为什么书中许多好人死于鼠疫,而不少坏人却活了下来”;第二组的学生则进一步发问:“书中有些人的死亡不是因为鼠疫,这是不是与他们的性格有关?”

三、多元解读,“任务”贯穿

笔者选择一本教材推荐书目之外的小说,带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是为了使“整本书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得法”到“用法”。因此,在汇报交流课上,笔者依然用“任务”来贯穿,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整个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事可做,能在课堂上运用读书方法并锻炼高阶思维。

第一个任务是“展示小组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说明挑选的理由”。这是从学生的阅读疑问入手,了解“读情”,以便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理解学情”是“支持深度学习”的基础。这些问题,有的可被即时解答,有的则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贯穿整节课。

第二个任务是“重拟书名”。根据调研及课堂展示情况来看,学生特别想得到解答的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用‘白雪乌鸦作为题目”,因为乌鸦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中是不吉祥的鸟。笔者认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比对,这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养成。在提出“结合整本书重新拟一个标题并为之提供两三个证据”的任务后,笔者提醒学生可以尝试从“内容、人物、事件、场景、主旨、物象”等角度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支架,进一步支持深度学习。在小组代表阐述之后,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都有了深入的认识。此时,教师再乘势追问“作者为何选择‘白雪乌鸦来作为小说标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将原标题与自己所拟的标题进行比对后,他们会发现,“白雪乌鸦”几乎能囊括所有的“理由或证据”,而且还有其他优点。首先,“白雪”与“乌鸦”是哈尔滨常见的两种物象。标题使用“白雪”,是因为故事从霜降飘雪开始,到立春后冰消雪融结束,这是文章的一条线索;“乌鸦”在书中不少人物的眼里是刚健凌厉的,而且面对笼罩在整个城市和人心上的死亡阴影,它都没有离开过。其次,“白”与“黑”两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阳光是白花花的,银子是白花花的,大米是白花花的,这些维持人们存活的人间烟火色是“白”色;而盖死者的尸布也是白色的。“黑”象征着死亡冷肃,但乌鸦汤养活了喝不到母亲奶水的孩子。生命在此轮回,“黑”与“白”在文中相互交融……了解了这些优点之后,学生便自然理解了“白雪乌鸦”这个题目的妙处。

第三个任务是“选择书中两个人物,分别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的人生,并结合整本书阐明你的理由”。这个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人物形象。此时笔者给出了“示例”,旨在让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有抓手。

示例:陈雪卿,火红色。这是一个谜一样的满族女子,视乌鸦为神物,独自带着孩子在傅家甸开着糖果店。她有着出众的气质,是谢尼科娃眼中最优雅的中国女性。她就如火一般,别人想亲近又不敢,只能敬而远之。追求者甚众,她却甘愿为一个“红胡子”生子守望。她如火一般特立独行,从不在乎别人的非议与眼光,只遵从内心所愿。面对鼠疫,她一家家分糖,让人们在冰冷与恐惧中得到温暖。当她得知“红胡子”的死讯时,穿上在鞋匠罗扎耶夫那儿定做的红靴子去翟芳桂那儿托孤,以火一般明艳而决绝的姿态,明净安详地选择了殉情。她表面孤傲、冷漠,实则热情、忠贞。

这个任务既结合整本书,又能回到最初学生提出的关于人性探讨的问题。

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任务链”,学生逐渐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书中每个人的生命,乍看上去有的可爱可敬,有的可怜可鄙可恨,但在面对这场灾难时,都值得被救赎。阅读完整本书,我们需要的是“审视”书中的人物,而不是简单地“审判”,所谓的“白与黑”并不是绝对的。书中人物之间“生与死的纠缠”也是基于他们“生而为人”,对“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有爱地活下去”的渴望。

立足学情、以生为本,用“任务”来引领,能使师生双方成为整本书阅读课的学习共同体。在深度阅读 “一本书”之后,学生能将习得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阅读其他书的过程中。在援疑质理中,学生提升了筛选、比对、修正的能力,学会从了正反两面思考问题,以及在整本书的大背景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白雪学情整本书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论语》整本书阅读
白雪彤 黄子棋 顾皓哲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剑齿虎②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