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上楼”后老人精神需求及支持对策研究

2018-05-14许文魏世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老人农村养老

许文 魏世创

[摘要]“农民上楼”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给农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可预期的影响,尤其是“上楼”老人的社会适应与精神状态亟需引起关注。以无锡塘泾里社区为例,对“上楼”老人的晚年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上楼”后老人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并进一步对其运动健康、人际交往、文化娱乐以及终身学习等需求产生了影响。目前“上楼”老人普遍存在着精神生活匮乏的问题,极易产生空虚和焦虑情绪。对此,建议从个人与家庭、社区组织以及政府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民上楼;精神需求;老人;农村养老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上楼”是在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为了缩小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采取的集中居住手段,是农村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从实践层面看,“农民上楼”最早源自上海的“三集中”模式,即农村人口集中在城镇,农村工业企业集中到乡镇工业园区,农业用地集中到农场或农户。其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便是所谓的“农民上楼”。自产生之初,“农民上楼”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以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忽视农民意愿、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成本、资源浪费等,但这其中最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上楼”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因为不同于中青年人,因年龄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农村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低,生活空间的改变对其晚年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农民上楼”导致代际之间的居住空间受到了挤压,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并将农民"上楼"的成本和负担转嫁到中老年父母身上。应注意到,农村老人在城镇化推动产生的“农民上楼”过程中,不仅经历了居住空间的变动,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亟待引起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养老不仅在于“养身”,更在于“养心”,国际社会一直所倡导的“就地老化”便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注,分析“上楼”老人的精神需求就成了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不仅可以拓展城镇化的研究内容,深化對农村养老现状的认识,还可以为完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提供有益思路。据此,文章通过对无锡塘泾里社区“上楼”老人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深入剖析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及供给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上楼”后老人的生活变动

课题组以江苏省无锡市塘泾里社区为例,于2017年8月对“上楼”老人的精神需求和服务供给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及家庭情况、居住条件、生活成本、社会支持及其网络状况、精神娱乐生活及其生活满意状况五个部分。调查主要运用了偶遇抽样的方法,随机调查了200位老人,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与听力问题,选择面对面询问的方式,以调查员向老人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从而保证了问卷的回收质量。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从样本情况来看,性别分布较为平衡,男性和女性各占54%和46%。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72岁,低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其中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占69%、23%和4%。被调查老人多为小学或初中毕业,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学、初中、高中、高中以上的老人分别占48%,42%,16%和40%。有配偶、丧偶、未婚的比例分别为80%、18% 和2 %;党员、团员和群众和其他的比例分别为49%、19%和32 %。从健康自评结果来看,被调查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较好,表示健康、患有慢性病、患有重大疾病的比例分别为47%、44%和9%。

2.1 生活条件改善但娱乐缺乏

调查发现,“农民上楼”后公共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小区环境整洁干净,交通方便快捷,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教育、医疗、便民等)齐全。农村老人对现有的医疗条件满意度高达82%,对交通和环境、卫生的满意度也较高,分别达到了52%和48%。相比之下,随着环农民上楼后生活空间的变化,老人的精神生活不仅没有随之得到明显改善,反而变得更加空虚和无聊。调查显示,“上楼”老人对于目前娱乐活动的满意度较低,只有14%。伴随农村院落的消亡和公共休闲娱乐活动区域的减少,大多数“上楼”老人的闲暇时间都是通过闲聊、看电视等来打发,由于生活环境改变而与周围邻居不熟,社区内部的沟通减少,再加上娱乐方式单一,导致其时常感到孤独和焦虑。

2.2 少数老人生活适应存在困难

对于生活空间变动问题,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50%的老人表示居住面积没什么变化,32%的老人表示居住面积变大,18%的老人表示居住面积变小。在生活适应方面,92%的老人表示能适应“上楼”后的生活,愿意继续在新社区居住,但仍有8%的农村老年人表示对传统的居住空间具有极强的感情,对农村原有的生活环境有依赖感,希望继续回农村居住。在这部分希望回村居住的老人中,5%的老人对土地有极深的感情,希望可以继续从事农耕,另有95%的老人表示不愿意继续从事农耕,只希望在原来生活的地方安度晚年。

2.3 社会关系断裂影响老人情绪

相关研究表明,农村老人在失去土地后往往会出现社会关系断裂的问题。同样,“农民上楼”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固有的邻里关系,并导致其朝着现代社会“陌生化”、“隔离化”的方向转变,原有的宗族、地缘、社会关系模式也遭遇了较大的挑战。伴随熟人社会的逐渐消亡,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调查显示,在无锡塘泾里社区,69%的老人是自愿意搬迁,另有31%的老人属于非自愿搬迁,其搬迁意愿主要与老人的年龄、收入及对传统居住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关。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这种非自愿性的原因主要在于老人对于原有生活环境和邻里关系等依恋,考虑到新社区成员成分复杂,不再是世代居住的熟悉的人,且掺杂了诸多外来居住者(其中包括城市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导致老人心情较为复杂,也较为失落,并普遍不愿意主动与其他社区成员沟通。

3 “上楼”老人的精神需求及供給情况

3.1 精神需求现状

“上楼”后老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尤其体现在医疗卫生方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3.1.1 运动健康需求。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赢弱之消除,而且是躯体、精神与社会适应融合的完美状态”。老年人的体质是好是坏,对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是否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直接影响健康老龄化水平。调查显示,“农民上楼”后,老人因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导致焦虑不安,而这又会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调查中还发现,老人的运动健身意愿较为强烈,有72%的老人对“散步、运动、广场舞”具有需求,希望参加社区组织的运动健康等相关活动;50%的农村老年人认为现有的健身器材和活动场所不能满足其保健需求。

3.1.2 人际交往需求。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是老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相关研究表明,老人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沟通频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老年人和人群交往的频率越高,抑郁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通过与家人、朋友、邻居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获得保健信息、扩宽知识面、感受人间真情、体会世事哲理,这对调节忧郁情绪、宽阔胸怀和改善精神状态大有益处。本次调查发现,塘泾里社区的老人在“上楼”后社会交往了发生极大的变化,“串门走访”的频率从60%下降到10%,空间重组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影响了农村老年人与朋友邻居的交往方式,从而导致了农村老人“上楼”后,精神需求变化,出现焦躁、孤独等情绪,人际交往需求强烈。

3.1.3 终身学习需求。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化变迁和传承的载体,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也有利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学习和社会发展。相对城市老人,农村老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学习欲望较弱,但研究发现,仍有30%的农村老年人在空余时间喜欢读书看报,具有一定的教育需求。国家和社会组织应该对农村老年人教育问题予以重视,高度认识教育问题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解决老人教育问题。让老年人真真切切地参与进社会中,发挥自身潜力,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1.4 文化娱乐需求。“上楼”后,农村老年人失去了土地,不需要参加农业劳动,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来填补闲暇时间,农村老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是沉闷而乏味的。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对文化娱乐活动具有强烈需求,其中88%的农村老年人在闲暇时会选择“听广播、看电视”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34%的老人对“散步、运动、广场舞”需求强烈,32%的老人喜好“读书、看报”,另有10%的农村老年人喜欢以“串门走访”和“看护孙辈”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这一结果也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吻合,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亟需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3.2 供给情况

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休闲娱乐需求,对学习、健康、情感等方面需求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但从供给情况来看,老年人的休闲场所、途径和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很多老年人对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并不满意。虽然会有小广场等一定的娱乐活动空间,但空间较小,主要活动还是集中在家庭范围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有限,难以同时满足老年人群体性的文化活动(跳健身舞、交谊舞、扭秧歌等),只能进行聊天、麻将、纸牌和简单的户外运动,活动内容较为单一。

同时,社区街道工作组织缺少专项资金,开展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持续性。尽管,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对文化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组织的活动大多是在一些重大节日或庆祝日,平时,文化、娱乐和娱乐活动很少开展,远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农村老人精神需求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生理普遍都比较敏感脆弱,适应调节能力差;家庭支持较弱,城市化导致影响了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情感体贴、生活照顾等行为;孝道文化衰落;精神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社会支持较少;还有一部分农村老人被迫“上楼”,抵触情绪较大。

4 对策建议

4.1 重视微观个人及家庭供给

相关研究表明,“少子化”和社会流动的现实使得农村老人脱离代际寻求自我保障和社会支持的现象愈加明显,老人“牺牲自我”而维护家庭延续的责任伦理较为突出,个人自养能力需要引起重视。对此,要重视微观层面对个人及家庭的供给能力的开发。首先,老年人要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这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精神舒畅的重要保障。要与时俱进,改变腐朽落后的家长式观念和作风,通过适当的授权、沉默、容忍、沟通和理解,以及其他方法来预防和解决可能发生的冲突和冲突。其次,要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棋牌等社区娱乐活动,这不仅可以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还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保持和社会的经常接触,陶冶情操。鉴于家人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交往对象,老人在闲暇时间多于家人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往往可以得到家人的同感与理解,家庭成员应注重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和医疗照料的同时,也应加强与老人的精神交流,鼓励共同创建老年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还要呼吁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照顾,营造良好的助人、关爱、尊重老人、善待老人的氛围,共同创造良好的老年人人际关系。

4.2 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

首先,农村社区组织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淡化管理职能,加强服务功能。根据老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如健康讲座、老年合唱团、老年舞蹈团、老年戏曲舍、太极拳协会、书画比赛、棋牌活动等。针对老年个体差异,还可在发展集体、室外体闲的同时,发展室内体闲活动,如上网、剪纸、写作、拼图、种花、编织、收藏等。同时,为顺应时代发展,还应举办一些新兴活动,如组织老人炒股小组、创造发明小组、旅游小组等,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强的特殊精神需要。其次,社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社区建设的资金,以推进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进程,使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平台,也为社区开展各种老年人的服务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再有,街道、社区干部应学习借鉴相关成功经验,优化农村社区组织,鼓励举办各种兴趣小组、子女座谈会和娱乐活动等,让农村老年人实现学习和发展的精神需求、情感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娱乐的精神需求,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猜你喜欢

老人农村养老
四十一岁的“老人”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老人终身体育的促进研究
故乡,长不大的“老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盐城市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老人农业”问题的空间与对策
“失独”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
政府经济行为弥补道德缺位
被“老人”统治的日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