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得感”视角下雄安新区民生问题研究

2018-05-14周梦冉黄晓雪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获得感

周梦冉 黄晓雪

[摘 要]“获得感”是评价我国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也是检验民生工作的重要标尺。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出现了拆迁、安置、就业和教育等民生困境,让群众陷入迷茫和焦虑中。要最大限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公众参与和舆论引导等方式,增强民众转型能力和社会治理参与度,共享雄安新区改革成果。

[关键词]雄安新区;获得感;民生改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更将其上升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国内学者对“获得感”的定义不一而足,但普遍认同“获得感”是基于“获得”实惠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与满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得到。习总书记在部署雄安新区工作时多次强调,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践证明,“获得感”能否提升与民生改善休戚相关。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民生问题解决了,群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和满足。目前由于雄安新区规划悬而未定,加之空前的严格管控,本应共享改革成果的群众却陷入到了民生困境中,深感迷茫和焦虑。若政府不能未雨绸缪,一旦政策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矛盾就可能集中爆发,阻碍雄安新区建设顺利进行。

1 影响群众“获得感”提高的民生问题

1.1 拆迁问题

拆迁是当地群众最关注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首先,在补偿方面,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尚没有一部能够规范指导农村拆迁的法律,大多数拆迁政策由当地政府制定,而各地情况不一,补偿标准比较混乱。在此情况下,群众就高不就低便容易形成过高的心理预期。调研中了解到,雄安三地已有不少群众自发到大兴机场附近村庄“取经”,胃口被吊了起来,不合理的心理预期必然会给后续的拆迁工作带来压力。其次,在户口方面,有的群众虽已婚嫁但未及时迁入户口,有的虽转为城镇户口但仍在本村长期居住,有的退休回来在祖传的宅基地上落叶归根,他们自我认同为雄安人,认为在拆迁中也应获得补偿。自我认同与法律认定的对立,会加深拆迁补偿的复杂性。最后,在产权归属方面,不少村子原来有集体土地,但多年来通过非法侵占、低价变相占有或私下交易方式,大量流入个人手中。这些土地在变更中未做法律确认,也没有文字凭证,导致性质不清、所属不明,给征地拆迁和群众共享收益带来极大麻烦。

1.2 安置问题

安土重迁是农民的传统情怀,大部分群众希望就地安置,以原来村庄为单位集聚,保持情感和文化的延续。除了乡愁上的踌躇外,人们还有一些理性的担忧。首先,安置区规划、拆迁、建设的时间较长,原住民在此过渡期内必然涉及临时安置问题。一是担心补助费是否及时充足,雄安三县房屋存量有限,近日房租疯狂增长,长此以往群众生活恐难支撑;二是担心高龄老人、病人无处安身,受风俗影响和出于风险考虑,几乎所有房东都不愿把房子租给老人或病人。特殊群体的安置将是对服务型政府的考验。其次,不少群众关注安置小区的宜居问题。地方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拆迁、轻安置”的思想,一些项目未经深入调研、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就匆匆落地,出现安置房选址不当、户型方案不适用、房屋质量不合格、公共设施不到位等问题,若雄安新区建设重蹈覆辙,很可能为社区治理埋下隐患。

1.3 就业问题

雄安三县虽然开发程度低,但绝不是众人想象中的传统农业县,而是工业增加值近百亿的工业大县。除了雄县的电缆塑胶、容城的服装、安新的制鞋和羽绒等特色支柱产业外,农村中还散落着大量的养殖场和建筑队,就地消化了几乎全部的剩余劳动力。但这些企业基本都是产能落后、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或小作坊。在环保要求和新区管控的双重压力下,目前所有工地停工,部分企业停产,失业率陡然上升。令群众更不安的是,他们大多职业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在传统产业升级中可能面临长期的结构性失业。

1.4 教育问题

雄安新区建设中教育不可或缺,但三县教育水平令人堪忧。乡村学校普遍硬件条件差,即便是县城示范性中学,教学质量也难望周边地区项背。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当地辍学率较高,很多孩子初中毕业直接选择打工或创业,知识和技能乃至建立在教育之上的公民素质都难以跟上新区的发展。教育是民生之本,政府要提高重视,构建适合新区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提高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1.5 生活成本问题

当下雄安新区的群众还没享受到“获得感”,就先遭遇了生活成本的提高,其中房租压力最为突出。当地可供出租的房屋保有量有限,随着央企竞相租房入驻,房租水涨船高,加之某些“二房东”投机爆炒,三县房租急遽飙升。管委会办公所在地奥威路的房租更加疯狂,短短数月涨了十几倍。在有些人的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房租如此飙涨,不仅给群众带来了生计压力,未来也会在过渡安置费的成本上给政府带来压力。

2 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几点建议

群众之所以“获得感”不高,虽然有体制机制不顺和关键政策不出台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群众被排斥在新区改革之外,其能力无法契合新区预期要求,其声音不易进入主流视野,其对真实信息的渴望难以得到回应。因此,针对雄安新区的民生困境,提升群众“获得感”,提出以下建议。

2.1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群众转型能力

雄安新區的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就业岗位对技能素质的要求与群众现有的能力素质不匹配,对此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解决。首先,少年强则雄安强,要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使孩童在成长中逐渐培养起与现代伦理相适应的理念,赶上雄安发展的快车。其次,顺势而为打造新型产业工人,政府主导下的培训要与市场有效对接,将需求大的工种定位为培训科目,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出成效。第三,针对有转型包袱但在管理和融资等方面有所欠缺的小企业主,进行政策信息、战略管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之明确转型方向,把握得住现在,看得见未来。

2.2 增强法律供给和公众参与,完善多元治理体系

调研中干部反映单纯依靠基层政府,很难解决关涉群众利益的诸多问题。我国实践经验已证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是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中,需要调动企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多元参与。首先,雄安新区是全国人民的新区,更是雄安人的新区,应该给当地公众留有发声空间,鼓励群众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表达诉求,引导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建言献策;其次,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会的补充作用,努力将矛盾解决在基层、纠纷化解于萌芽,避免问题在规划出台时集中爆发;最后,企业和居民拆迁补偿中的很多难题本质上是法律问题,如土地权属问题、补偿标准问题等,三县亟须改善法律供给不足困境,引进法律服务机构,以法治方式提供坚实保障。当然,多元治理并不意味着忽视政府作用,反而更应该尊重政府的“元治理”角色。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物价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为企业和群众做好服务。

2.3 敢用善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

河北省委省政府要求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搞好舆论引导,及时正面发声、答疑解惑。但目前正规渠道发布的信息较少,官方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较低,内容也不够解渴,政府与群众之间难以冷暖互知,谣言横飞。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早已过了以限制为主的“堵”时代,而应通过参与性舆论,实现政府与公眾的良性互动。对此建议,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向公众发布新区建设的最新进展,满足群众了解政策导向的需求;第二,加快建设雄安新区官方网站的同时,可以参照每年全国两会人大和政协的做法,在网络上开设一个“新闻中心”,作为雄安新区相关政策的指定发布平台,供群众去查询了解;第三,与地方媒体合作,邀请权威专家对政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为群众研判政策提供理性参考;第四,调研发现雄安群众通过手机端获取新闻信息的比重超过七成,故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正视自媒体力量,发挥优秀自媒体在政府和群众间的桥梁作用,以达到引导舆论、疏导民情、化解矛盾之效。

[参考文献]

[1] 李锋.“获得感”提升视角下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与出路[J].民族论坛,2017(03).

[2] 范周.新理念·新模式·新使命: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一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3] 赵丹妮,黄蕴哲.广东省产业升级:问题、原因及建议[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4).

[4] 邓宇鹏.东莞传统产业升级问题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02).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获得感
河北雄安新区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
认清建设雄安新区的根本战略意图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