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创新研究
2018-05-14江小莲詹岚朱子文
江小莲 詹岚 朱子文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发展的有力途径。本文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行业的现状分析和开展走训实习的必要性分析及其模式研究来阐述校企合作的意义与不足之处,以此来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走训实习
[中图分类号]F719-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酒店行业随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壮大,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国内酒店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酒店的管理水平有限、应用型管理人才稀缺,酒店企业求贤若渴。酒店迫切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精通酒店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因而酒店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但近年来,酒店招收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率呈上升趋势,此现象无疑让酒店企业在大学生的人才招聘问题上陷入矛盾和僵局。而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酒店行业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缺陷。针对企业与学生的情况,酒店管理专业老师决定与酒店企业进行商讨与合作,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来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就以走训实习为例,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1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局限性
教育不仅是培养就业的人,还要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培养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两者分别从自身条件及目的出发共同制定方案,让学生在就学期间半工半读,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企业活动中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有利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就酒店企业与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合作而言,其发展是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它的不足之处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双方的合作流于形式,只重视教学物质的提供、酒店的实训场地提供、且企业对学生所担任的角色错误定位,将其视作工作者而不是学习者,只对他们进行服务流程的简单培训,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相去甚远。校企合作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经久不衰,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机制,实现酒店企业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双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将学生所得效益最大化进行到底,企业满足了对校方物质上的支持却没有给予学生参与企业工作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这种现象的持续必然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效果。其次,许多院校在预期内没有看见校企合作的成效,于是选择放弃,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问题的本质在于院校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性和变化性,学生身处象牙塔,作为校企合作的尝试者不可能一跃登天,他们需要不断地提升与发展,这就需要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地合作。接着,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再者,校企合作大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合作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学校主要讲究的是教书育人,是为祖国培养建设性人才栋梁的场所。而企业的合作热情度不高,作为一个盈利场所,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由于过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社会责任观就被弱化,他们认为人才培养责任应主要由校方承担,因此形成院校单方热情下的一事一议。
2 开展走训实习的必要性分析
2.1 走训实习的概述
“走训”实习是指学校为学生和企业搭建桥梁,让学生们把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投射到企业的工作中,并了解酒店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及酒店基层服务人员及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和素质标准,把老师所传授的经验技巧及服务流程与企业经营实习紧密结合,感受社会竞争,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提高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度。
走训的开展模式:校方引导同学们利用课后、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到当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工作与学习,任务结束后返校,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活动的前提下达到工学结合的一种实践锻炼形式。
2.2 开展走训实习的必要性
開展走训实习的必要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从学生的角度看
走训实习实现了专业理论针对性与职业活动实践性的接轨,它代表着更加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人性化体现在它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调整与安排,且学生遵循自愿原则自主参与实训活动。规范化在于它的标准性,酒店根据岗位需要并结合学生的情况安排工作岗位,将学生视为企业的一分子,与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
学生参与到走训实习中,一方面能够了解研究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各部门的职能,利于学生们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角色定位,做出合理的选择。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每次实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把知识与实操相融合,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就业竞争力。
2.2.2 从学校的角度看
一方面,学校通过与酒店企业合作开展走训实习模式,加深了与酒店的联系,使两者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且企业为校方提供场地、技术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能够做到精雕细琢学以致用,学生还能够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成为“社会型人才”,因而学校的人才队伍也会不断壮大,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岗位的用人标准、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以及各岗位任职与职务晋升所必备的条件,从而把酒店企业的相关知识嵌入所授学科内容,调整课程或研究和开发相应的课程,强化学校专业技术教学能力、管理系统等。老师们也能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从而不断整合知识,并有选择性地融入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2.3 从企业的角度上看
走训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具有显性利益与潜在利益,显性利益在于:走训实习可以缩短学生对于企业的陌生感和磨合期,也有利于后期真正的实习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潜在利益在于:企业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用组织文化吸引学生,把学生列入酒店的人才储备队伍中,为己所用,能较好地改善企业人员流失率高的现状。
2.3 走训实习模式研究
走训实习模式最主要的角色是“受训”的学生们,故合作模式的开展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酒店与学校为主导的形式,且模式的开展要做到瞻前顾后,不能走一步看一步,用局限的眼光看问题。为了使模式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必须分别把前期、中期、后期的工作都安排妥当。前期主要为准备阶段,首先要找准定位,选择最有益于学生发挥潜能的高标准化服务的酒店,这就需要校方与酒店方进行商谈,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以便进行合作。
2.3.1 走训实习的前期工作
走训实习模式施行前期,院校和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工作内容的安排、培训的形式以及时间场地和奖惩措施等内容。确定计划后,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学生们秉着自愿原则加入。确定参训的人员需与酒店方签订合同,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酒店进行学习与工作。学生付出时间与精力,因此酒店方会支付给同学相应的报酬,从而完成这个平等交易。
2.3.2 走训实习的中期进展
在走训实习过程中,老师与酒店保持联系,对走训情况进行监督与跟踪,并引导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长处,见贤思齐,如若有所欠缺的地方,老师和企业的培训人员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参训者们在空闲之余与自己的主管进行反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个时期内,学生对酒店的工作流程与环境都加深了解,逐渐形成自信的心态,服务意识也更加坚定。
2.3.3 走训实习的后期成果
走训实习后期,学生对工作的操作流程及服务意识都相对成熟,一定程度上受到酒店组织文化的影响,产生对酒店行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酒店方就相当于有了一个人才储备库。通过对在校学生校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精神的潜移默化,使他们都能为酒店的发展融入自己的力量。同时,通过走训实习,学生们也能更加理性地认识酒店管理专业,为专业的建设出谋划策。
宁德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宁德万达嘉华酒店的合作就是一个较为显著的走训实习合作例子,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6年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努力下,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通过酒店管理协会平台与宁德万达嘉华酒店方达成一致,开展合作。具体表现为: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自愿、平等、公平的前提下,双方签订嘉华酒店后备人才协议,学生去嘉华酒店进行学习、观摩、工作,而嘉华酒店则会支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报酬并在参训过程中给予指导,以此来完成双方的合作。参与走训实习的学生,并没有与酒店方签订捆绑式协议,毕业后仍然拥有自主择业权。此种合作方式,恰似一种半工半读的模式,与其他形式相比,此模式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是通过学生社团的平台管理的,有老师全程跟踪监控。此种合作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快成长,也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通过对学校、学生与酒店方的调查与反馈,走训实习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专业素质得到大幅提高(关键是作为服务业的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改善,从意识层面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实习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嘉华酒店管理人员对我校学生工作也有一个较为满意的评价,并表示将会在参训者中选出优秀的人才作为酒店的后备力量。在后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学方式也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实践,老师在不断地研究与反思中,教学能力也得以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走训实习模式不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创新,一种致力于融合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发展的新途径。企业实践培养+院校監督引导,形成一条有利于改善酒店行业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与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及学校人才输出率的特色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应趋利避害,将校企合作模式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文峰.浅析酒店大学生员工流失对策[J].经济师,2010(02).
[2] 汤晓芹.中职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的研究与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1(11).
[3]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05).
[4] 程琳,罗慧,沈诗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途径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