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困境与出路
2018-05-14祝令云
祝令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也开始逐步迈向现代化。而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难题,因此,探讨新农村的建设难题,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出路十分必要。
[关键词]新农村;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步入“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设新型农村,为破解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找到了切入点。然而,我国新农村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新农村建设路在何方成为当前热点问题。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难题,对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出路十分必要。
1 新農村建设的困境
1.1 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及拨付不及时
在目前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基础设施、公共性设施建设等,这也体现了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但农村建设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投入资金不足,政府投入的资金,与建设新农村的资金缺口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资金的缺乏,导致新农村的建设无法全面开展,即使完成了一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资金的缺口使得农村不仅无法开展后续的建设,就连已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也无法保证,这样既不利于新农村的实际建设,同时,也不利于新农村项目的推广。另外除了资金严重不足以外,政府拨款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因此,政府拨款不及时、效率不高,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1.2 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近几年来,城市与农村在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在公共设施、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则差距较大。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除了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在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软件方面进行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从方方面面打造与城市相差无几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1.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忽视历史文化传承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区没有很好地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历史文化丢失的情况,比如历史文化建筑的拆迁,导致建设完成的新农村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乡村规划设计方面考虑不全面,导致建设完成的新农村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一条马路两排房”成了固定模式,淡化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地方应有的特色。
1.4 居民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目前来看,部分居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不少错误观念,将新农村建设看做是政府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没有意识到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密切的利益关联,因而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参与度也较差,积极性不高。在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没能积极反馈他们的利益诉求,导致相关设施的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不利于新农村的长期发展。
1.5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管理职能定位错误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政府出现了职能定位的错误,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在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房屋拆迁作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部分政府为了提高效率,对存在问题的居民房屋采取了强制拆迁措施,以强制性行政命令引导新农村的建设,这就使得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接受度不高,进而导致建设进度慢,效率低下,甚至引发严重的官民对立问题。
2 新农村建设的出路
2.1 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
目前新农村需要进行建设和完善的项目较多,政府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因此,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改变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需要增加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力度,新增公共财政资金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明确投资与收益的相关性,做到谁投资、谁受益,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让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三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为居民争取更多的资金,以用于新农村建设。
2.2 以城乡一体化思想引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资源,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应该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功能的互补性,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建设与城市经济结合的新农村,逐步完成城市与郊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等的全面协调发展。
2.3 搞好规划与设计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建设完成的新农村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要改变这一困境,就需要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前重新规划和设计,规划设计要通盘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和统统文化生态,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保护历史文脉,不搞千篇一律。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让新农村居民既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水平,也能使新农村保持原有的田园风光,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以传承,把新农村建设成为记得住乡音、看得见乡愁,避免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2.4 充分调动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居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创造者和推动者。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主体作用,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断强化居民的新农村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居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2.5 调整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必须要有正确的职能定位,充当恰如其份的角色,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当好“三个角色”,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地方政府充当“指导员”角色,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二是地方政府充当“服务员”的角色,实现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三是充当“执法员”的角色,实现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
[参考文献]
[1] 曾福生,吴雄周,刘辉.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1).
[2] 吴杨,丁家云,杜志雄.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J].管理学报,2012(03).
[3] 徐光平.“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