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商精准扶贫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8-05-14李坤洋刘日恬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综述精准扶贫电子商务

李坤洋 刘日恬

[摘 要]电商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相关方向的研究较少,因而有必要对电商精准扶贫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该研究基于文献研究法,试图对电商精准扶贫的模式进行分类归纳,把握我国电商精准扶贫发展现状、总结相关研究的具体措施,解析具有代表性的电商精准扶贫案例,最后对该扶贫模式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学者的深入探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综述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交易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贸流通、带动创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动力。2016年,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16部门联合出台的国开办发〔2016〕40号文件《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文件进一步强调了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而成的电商精准扶贫就应运而生了。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电商精准扶贫”,只有自2015年起的相关文献。截至2017年8月,中国知网共收录相关文献仅386篇,其中2015年有48篇,2016年有197篇,2017年以来有141篇(中国知网预测2017年全年将达到346篇)。由此可见,针对电商精准扶贫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相关学者的关注,但仍然欠缺社会关注度。

关于电商精准扶贫,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电商精准扶贫的模式探讨、电商精准扶贫的现状解析、电商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电商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等方面。当前对电商精准扶贫的研究文献仍然不够多,但学者们对电商模式、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已产生大量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故本文紧紧围绕电商精准扶贫,通过梳理我国电商精准扶贫相关的文献,归纳总结电商精准扶贫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促进我国电商精准扶贫的研究与实践。

2 电商精准扶贫的模式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电商精准扶贫的模式各式各样,主要以地名命名,具体有:沙集模式、温州模式、青川模式、义乌模式、遂昌模式、兰田模式、赶街模式、军埔模式、陇南模式等。以及按企业命名的模式如:本来生活网模式、顺风优选模式、沱沱工社模式、中粮我买网模式等等。

按结构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店+物流”,其代表有陇南模式、遂昌模式;二是“农户+网络+公司”,其代表有沙集模式、青川模式;三是“农户+互联网平台”,其代表有赶街模式、兰田模式。陇南市主要通过平台建设和政务微媒助推电商扶贫;沙集镇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汪向东(2011)对此表示要注意纠正对农民的偏见;兰田“世纪之村”的“造血功能”则来自于信息点和信息员。

按主体分类则主要包括:合作社精准扶贫模式、企业带动扶贫模式、公共机构主导模式、委托专业运营商的经营模式(蒙宝程等,2017)。张岩在对河北承德的研究中也指出了类似的分类,将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分为:个体经营模式、合作社运营模式、农村企业带动模式、公共机构主导模式(张岩,2016)。

目前的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往往是围绕着农特产品进行,这些模式存在着共性,便于推广,但也存在着弊端,有可能会使借鉴地忽略本地特有的地情,盲目跟随“潮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不只是销售农特产品,还包括“互联网+农业”“农村旅游电商”等。

因此,有理由相信还有很多本文未列出的、已经出现的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并且将来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模式。在发展农村电商时不应当规定采用何种什么模式,而应当通过电商企业或个人与市场的相互博弈让市场来选择最恰当的模式。另外,有关各种模式的研究文献还不多,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各种模式的特征、机制、要素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对比归纳总结。

3 电商精准扶贫的现状解析

我国学者研究电商精准扶贫的现状时常常是以分析现存问题为主。研究发现,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扶持政策是否落实,尽管全国各地对发展农村电商的响应声很高,但具体措施仍需进一步落实。政策规划有不少地方仅停留在市一级,缺乏更具体的规划,刘琳琳在分析江西景德镇农村电商现状时指出该地仍存在政府的农村电商扶贫工作不到位(刘琳琳等,2017)。另外,部分地区还存在形象工程问题,以及部分政府所扶持的电商孵化园等基地空有其名,并未产生实际效益。

二是基础设施及相关体系是否完善,近两年来在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进下,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有极大提高,但仍存在路况较差、宽带网络不便或者不通等问题。杨金峰指出,湖北恩施宣恩县存在物流配送体系跟不上电商步伐(杨金峰,2016)。此外,贵州省由于贫困地区订单少,许多物流配送很慢,物流成本较高,农村快递可达率不到20%,很多贫困人口无法享受便捷实惠的网络购物体验(牟秋菊,2017)

三是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是否弥补,电商精准扶贫地区往往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本地人才外流严重,留下的居民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在没有人才支撑的条件下,农村电商发展乏力。电商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也是云南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程竹,2016)。

四是金融支撑是否到位,发展农村电商融资难,风险高,农民不愿投资,银行借贷优惠少,農村金融体系不完善。贫困地区的电商企业多是小微企业,其下游客户也多为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业务金额较小,其授信资金用途及贷后管理难度较大,传统的授信品种不能够适用于该类企业。这导致银行在寻求与电商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能依据其需求,快速提供合适的产品,因而制约了农村电商发展的步伐。杨海燕在研究滇西北农村精准扶贫时指出该地存在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形成和信用体系建设落后等问题(杨海燕等,2017)。

4 电商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当前已有不少文献提出了电商精准扶贫的合理对策。这些对策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引进和培育电商专业人才;(2)提高农民自身素质;(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4)提供相关政策法律支持;(5)打造特色产业;(6)建立健全配套体系。

例如,傅晓锋认为应当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法律体系(傅晓锋,2010)。汪向东则认为要注意纠正对农民的偏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大力宣传农民網商的成功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等(汪向东,2011)。程丽丽则认为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普及农村居民电子商务的教育培训;提供以农业生产相关的产品、材料和服务为中心网络贸易平台等(程丽丽,2013)。易义斌提出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发挥教育培训功能,提升农民技能水平;政府明确职能定位,全力做好社会服务(易义斌等,2015)。

不足的是,从现有文献来看,极少有学者进行有关措施实施效果及其测评方法的研究。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式不断多样化,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其中有些措施可能已经与新的要求不大相符,有些措施已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例如,建立地方的独立交易平台、网上商城等。因此,为应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很有必要对电商扶贫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据此提出较为系统且可行的对策建议。

5 电商精准扶贫的案例研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电商精准扶贫时,大多数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研究者们通常是对一个地区“望闻问切”,然后“对症下药”。这样的方式虽能够有效地解决该地区电商精准扶贫的有关问题,但由于缺少共性研究,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有限,也会制约我国电商精准扶贫整体的发展。

甘肃省陇南市依靠政府推动、人才建设、产业配套等措施,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逐步探索出的“陇南模式”,但该市仍旧存在网络宽带建设滞后、物流发展不畅通、品牌培育不突出的问题(马合肥,2016)。江苏省徐州市采取了“金融扶贫+农村电商”双轮驱动模式以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能力(刘耀庭等,2016)。贵州铜仁万山创新农村电商“3+”模式:“机制 + 政策”增强动力、“平台 + 能人”破解瓶颈、“模式 + 服务”强化品牌,建立辐射周边地区的农特农产品电商扶贫带,推进农特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区域合作(王丽强等,2017)。陕西凤县作为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农村电商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例如,在产业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业”以及“互联网+农业”这两种模式来差异化竞争优势,电商“线上+线下”双模式齐运营实现电商入村。但陕西凤县发展农村电商仍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基础设施差、物流资源少、电商人才乏、资源优势弱五大问题(张夏恒,2017)。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大量电商精准扶贫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梳理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发展历程,归纳出农村电商在我国的主要模式;总结出我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立足于自身,从相关案例中借鉴共性去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从前述文献回顾看,对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学者对电商精准扶贫的研究仍然较浅,研究者规模较小。目前的相关论文往往是以分析地方具体案例为主,针对当地具体情况提出解决之策,而缺少共性研究,尚未得出普适性的规律。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明确“电商精准扶贫”的概念。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电商精准扶贫”和“电商扶贫”是否是同一个概念。特殊情况如难以帮扶发展电商产业的贫困户,应如何进行电商精准扶贫。

(2)解决电商模式的更新问题。当下每年都会出现不少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这些模式在农村的推广该如何进行?曾经采用的电商精准扶贫模式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否需要以及怎样进行模式转变升级?

(3)落实 “电商精准扶贫”的措施。一个具体措施对精准扶贫产生的效果如何度量?不同的发展措施分别适应怎样的环境? 电商精准扶贫是否具有普适性的措施?

最后,扶贫工程之间的协调,以及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的协调问题,如何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应纳入考量范围。现存小部分“扶富扶不贫”现象,该怎样解决这类矛盾也应成为研究对象。只有在这些具体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才能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魏延安.十六部委联合发力 电商扶贫效果可期——解读《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J].新农业,2016(24).

[2] 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3] 黄斌琼,程国伙.精准扶贫建小康[J].老区建设,2013(21).

[4] 马合肥.精准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6(01).

[5] 叶秀敏.涉农电子商务的主要形态及对农村社会转型的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05).

[6] 汪向东,张才明.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启示[J].信息化建设,2011(02).

[7] 李炜,郑景顺,傅阿婷.世纪之村 农村版的“阿里巴巴”[J].农村工作通讯,2012(10).

[8] 蒙宝程,赵霞,张捷,等.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01).

[9] 张岩,王小志.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电商扶贫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10).

[10] 刘琳琳,冯涛.“互联网+”视域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创新模式研究——以景德镇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7).

[11] 杨金峰.“互联网+”时代下,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的新探索——以湖北恩施宣恩县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26).

[12] 牟秋菊.电子商务助力农村精准扶贫探析——以贵州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7(07).

[13] 程竹.云南省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6.

[14] 李晶玲,张双英,谢瑞芬.电商扶贫调查[J].中国金融,2015(22).

[15] 杨海燕,普荣.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滇西北的探索[J].经济论坛,2017(02).

[16] 傅晓锋.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

[17] 程丽丽.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构建——以台州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1).

[18] 刘耀庭,薛晶.“金融+电商”市场化扶贫模式探索和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6(06).

[19] 王国丽,颜强.“互联网+”战略下农村电商扶贫的实践——以贵州省农村电商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

[20] 张夏恒.西部山区县电商扶贫路径研究:以陕西凤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7(07).

猜你喜欢

综述精准扶贫电子商务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辽宁大拇哥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电子商务: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