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开放历程及“内陆开放区”界定
2018-05-14庞静
庞静
[摘要]在回顾我国近百年开放历程基础上,探讨了开放区的内涵及其与开发区、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内陆开放区进行界定。研究发现:近百年来,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开放过程。第一次是被动地、有限地开放,而第二次是主动地、全面地开放。开放区是在开放基础上建立開放型经济的区域,它与开发区区别在于强调对外交往的提升,后者强调区域经济功能的提升;经济特区和开放区两者的区别在于开放程度。内陆开放区是“远离海岸线,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区域”,但它作为特定名词缺乏明确制度支持。
[关键词]内陆开放区;开放型经济;释义;两江新区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A
2010年,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后,重庆两江新区成为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此后,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一批国家级新区。到2017年底,中国国家级新区达到19个之多。但两江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内陆国家级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开发开放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2018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担当起新使命,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的示范作用日益增强…”尽管目前以两江新区为代表的一批内陆国家级新区逐步崛起,内陆开放区作为专属名词逐步进入学者视野,但国内关于“内陆开放区”的概念还没有理清。在回顾我国开放历程基础上,基于对“内陆”、“开放区”等名词梳理,试图理清内陆开放区的含义和特征,期望研究能够为国家今后内陆开放区发展战略制定,及内陆开放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近百年中国开放历程及未来趋势
1.1 中国近代开放历程
在汉语大辞典中,“开放”有4种解释,其第2种解释为“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据此,所谓的“开放区”在开放之前应处于一种封锁、限制等状态。我国在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状态符合开放区开放之前的状态。清朝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人民出海贸易、侨居外国及货物出口的限制;二是对来华外国人的限制和防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1842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在外强胁迫下由一种封锁状态转变为部分开放。以1842年为历史起点,中国的开放区由广州等五地开始。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又进一步地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和镇江为通商口岸。在外强胁迫下,中国开放区由沿海扩展到汉口、九江等内陆地区。
1.2 新中国开放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等政策。对外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二是放宽各种限制,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开放探索,我国在1980年批复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提出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城市被定为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闵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将海南省设立为第五个经济特区。1990年,国家在上海批准建立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随后又陆续成立了15个左右。1992年以后,我国又陆续设立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开放城市。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这也意味着中国开启全面开放之路。2007年,中国入世五年保护期终结,国内外资本迎来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时代。因此,有媒体将2007年称为中国进入全面开放元年。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回顾近百年的开放历程发现,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开放过程。第一次是被动地、有限地开放,而第二次是主动地、全面地开放。目前,整个中国大陆都是面向世界的“开放区”。
1.3 内陆开放新趋势
尽管我国在2007年已经进入全面开放阶段,而且对外开放也已经进入沿海到内陆的新阶段,但是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198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区之间不平等程度大幅上升,而且在上世纪末不平等程度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接近或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2010年7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未来10年战略目标。会议指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缩小地区差异的改革探索,国家在2010年后陆续成立了两江新区和兰州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两江新区作为第一个内陆国家级新区尤其受到广泛关注。除缩小地区差异外,设立内陆开放区,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有利于将国家优惠政策的外来助力转化为制度的内生动力,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模式创新,有利于保持地方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开放区”及相关名词辨析
2.1 开放区的界定
结合“开放”的含义,根据字面意思可将开放区定义为“解除封锁、限制状态的区域。”但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解除封锁和对外交流只能称为开放区的初级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在全球一体化影响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融入到“地球村”中。因此,真正的开放区不只是开放,更重要地是应在开放基础上建立开放型经济。从国际背景和我国现实国情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程度较深较广,商品、劳务、资本、服务和人才等跨界流动较为自由,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源交换,使得自身经济体制与外部经济体制融合度较高,从而实现本区域和其他区域共同发展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态势。从当前研究看,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1979~1984)、扩大阶段(1984~1992)和全面铺开阶段(1992年以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建立了双边经贸关系,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也基本实现与国际规则接轨。正如华夏经纬网所称,我国已经在2007年进入全面开放元年。
2.2 开放区与开发区
开发区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各地主要由政府主导或引导,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智力密集、信息畅通等具有吸纳生产要素相对区位优势的地区或城市特定区域,实行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和特殊经济政策及建设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基本规律和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或行政区域。在早期开发区偏重于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随着开发区的增多其定位也开始泛化。目前,它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区。开发区具有较好的综合投资环境和体制优势等,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等作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开发区与开放区的目的都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区域整体提升,两者的不同则在于前者强调区域经济功能的提升,而后者强调对外交往的提升。相对于开放区,开发区的概念和类型更为明确。任何一个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的区域都可称为开放区,但并不都能享受开发区的国家优惠政策。
2.3 开放区与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在主权国家(地区)范围内,在其对外经济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开辟的事实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经济性区域。它并非我国独创,国际上存在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公司化运作型等类似的特区。从内涵看,“经济特区”比“开发区”更接近“开放区”。经济特区和开放区都强调对外交往功能提升和开放型经济的培育,两者的区别在于开放程度。国家的全面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全面封锁与全面开放之间应存在过渡状态或过渡试验区。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在1980年3月改名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其历史使命是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度里进行市场经济的开创性试验。可见,经济特区正是我国由封锁向开放过渡的试验区,它可称为特定阶段的开放区。
3 “内陆开放区”概念界定
3.1 内陆开放区
汉语大辞典对“内陆”的解释为“大陆远离海岸的部分”。与内陆相关的地理名词有“内陆国”,指周围与邻国土地毗连,没有海岸线的国家;“内陆海”,是指除了有狭窄水道跟外海或大洋相通外,全部为陆地所包围的海。根据“内陆”和“开放区”的内涵,内陆开放区则是“远离海岸线,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区域”。以海岸线为坐标原点,内陆开放区离原点有较远距离。但究竟多远距离作为区域划分的断裂点却无法把握。从行政区划角度看,选择不同行政区级别可能导致同一地区既可划定为内陆区,也可划定为沿海区。与开发区、经济特区不同,国家对内陆开放区并没有明确、统一的优惠政策。因此,内陆开放区作为特定名词具有一定模糊性。
2007年,中国全面开放意味着从用语规范角度看已经不存在“沿海开放区”和“内陆开放区”。但从研究角度看,将特定区域作为内陆开放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内陆和沿海开放的基础条件(区位、资本、人力、交通等)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选定的开放地区和城市一般都在沿海地区。这种差异导致内陆和沿海开放区的发展悬殊。有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部分西部省市区开放水平高于大部分中部地区。缩小内陆和沿海地区差距是我国新世纪的战略任务,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我国西部省份在总结西部大开发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因此,研究内陆开放区的开放型经济培育、土地利用问题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2 内陆开放区的基本特征
3.2.1 区位特征:全国边缘,内陆中心。“中心-边缘”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立论基础,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中心-半边缘-边缘格局和不平等性质两大部分。根据其理论,中心地区利用边缘地区提供制成品牟利,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提供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具体到我国实践,以人口为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浙江等东部地区依然是净人口迁入最多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空间地理特点。有研究表明,在交通工具和运输成本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西部内陆成为东部沿海制成品的销售地和原料来源地。因此,从全国尺度看,内陆开放区连同周边地区都处于全国边缘地带。但从内陆地区尺度看,内陆开放区则处于内陆中心地带。正如吴言荪对内陆开放高地的解读:它在西部大开发中比一般城市具有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集散作用,成为西部开放的尖兵和主力军、中国西部走向世界的主通道、中国西部最大窗口和中国西部联系外部世界的纽带。从增长极理论来看,内陆开放区建设目标应成为内陆经济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3.2.2 经济特征:开放型经济。受区位条件和交通因素限制,内陆地区可能会选择两條不同的发展道路。一种是基于本地资源和市场的内向型经济,如2000年前后黑龙江省内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发展内向型经济绝非死路,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崛起就是在内向型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另一种是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并最终实现开放型经济。近年来河南、湖北等内陆省份陆续提出了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区区别于一般地区最核心的特征在于“开放型经济”,内陆开放区更强调其经济的对外开放性,如《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原经济区)要打造对外开放平台,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完善涉外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内陆开放型经济相对于传统的外向经济而言,注重节约和保护环境,注重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注重提高贸易质量和科技含量,特别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3 社会特征:制度创新。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制度创新做依托。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化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提高制度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健全制度的实施机制等。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伴随着制度创新,如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多结构市场制度和全方位开放制度等。建立经济特区和培育内陆开放区等探索是我国全方位开放制度创新的重要实践。有研究表明,重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包括产权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和政府职能等。因此,内陆开放区建设不只是追求某一地区经济总量的提升,还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回顾我国近百年开放历程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开放区的内涵及其与开发区、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对内陆开放区进行界定。研究发现:
4.1.1 近百年来,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开放过程。第一次是被动地、有限地开放,而第二次是主动地、全面地开放。2007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保护期终结,中国进入全面开放元年。目前,整个中国大陆都是面向世界的“开放区”。
4.1.2 开放区是在开放基础上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区域。它与开发区目标一致,都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区域整体提升,两者的不同则在于前者强调对外交往的提升,而后者强调区域经济功能的提升;经济特区和开放区都强调对外交往功能提升和开放型经济的培育,两者的区别在于开放程度,经济特区是我国由封锁向开放过渡的试验区,它可称为特定阶段的开放区。
4.1.3 内陆开放区是“远离海岸线,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区域”。与开发区、经济特区不同,国家对内陆开放区并没有明确、统一的优惠政策。因此,内陆开放区作为特定名词具有一定模糊性。从研究角度看,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目的将特定区域设定为内陆开放区进行研究。内陆开放区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区位特征“全国边缘,内陆中心”;经济特征“开放型经济”;社会特征“制度创新”。
4.2 讨论
在两江新区建立之前,我国内陆地区没有正式设置内陆开放区。但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开放战略的提升,真正的“内陆开放区”已经开始起步。2012年9月,李克强同志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其第一个定位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指出,试验区要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先行先试,实行灵活的开放政策。可见,该试验区具有明确的制度支持,它的设立将使得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模式培育更加清晰,也将有助于学界对内陆开放区相关问题研究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学儒,饶兰兰,蒋啸.内陆开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3(4):201-210.
[2] 李莉,郭源园.我国内陆开放区的区位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 2016(1):87-91.
[3] "后来居上阶段目标与战略举措研究"课题组.内陆开放区的阶段目标与战略举措:两江新区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1(7):83-91.
[4] 常筑. 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根源及其教训[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50-57.
[5] 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 理论前沿,2008(10):9-13.
[6] 范劍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7] 伍学林.西部内陆地区开放与开发协调联动[J].财经科学,2011(8):87-92.
[8] 李继樊.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的探索——来自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践[J].探索,2013(5):96-100.
[9] 高新才,咸春林.开放型经济: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 2012(3):74-77.
[10] 谭志雄.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探索——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43-47.
[11] 蔡爱军,朱传耿,仇方道,等.我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6-11.
[12] 裴长洪.中国开放型经济建立的经验分析——对外开放30年的总结[J].财经问题研究,2009(2):3-10.
[13] 唐慎.论中国开发区的聚散功能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复制作用[J].探索,2005(2):84-88.
[14] 喻萍.我国开发区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04(8):37-39,17.
[15] 罗清和,尹华杰.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3):72-76
[16] 张继海,李发毅.经济特区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5):50-54.
[17] 袁易明.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原因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18] 陈子曦.中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5-10.
[19] 刘朝.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20] 舒建中.沃勒斯坦"中心-边缘"论述评[J].学术论坛,2002(6):47-50.
[21] 雷光和,傅崇辉,张玲华等.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J].西北人口,2013(5):1-8.
[22]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 2009(4):14-23.
[23] 吴言荪,邢慧慧.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12-117.
[24] 李伟.黑龙江发展开放型经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3(3):52-53.
[25] 贾根良.美国经济崛起时期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1(8):53-60.
[26] 杨伯坚.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47-51.
[27] 李燕清.重庆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8] 胡鞍钢.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3):9-13.
[29] 蒋政音,蒋文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学刊,2009(10):35-38.
[30] 程恩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功不可没[N].广州日报,2008-04-21.
[31] 杨明茗.制度变迁视角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2] 汪建敏,阮静.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J].宁夏党校学报,2013,15(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