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绿色农业为特色的生态扶贫实践经验和启示

2018-05-14李玉邦胡鹏陈海东朱良俊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扶贫绿色

李玉邦 胡鹏 陈海东 朱良俊

[摘要]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生态扶贫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不仅能够促进贫困对象脱贫,让贫困人口享受绿色农业的红利,同时促进乡村环境改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重要举措。以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生态扶贫实践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生态扶贫实践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扶贫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也提出了生态扶贫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扶贫;生态;绿色;实践经验;发展对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重要组成,要实现综合发展,就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对象造血功能,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保障脱贫成效的根本途径,发展生态产业是使贫困对象摆脱贫困,是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增加贫困户收入的一项长期根本性举措,是“从短期效益到长期效益”,“从输血到造血”的主要抓手和平台。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扶贫过程中,把绿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重要举措,又是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需要。文章以荆州石首市团山寺镇绿色扶贫经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扶贫的实现方式,并以此提出绿色农业特色的生态扶贫发展路径。

1    绿色农业为主导的生态扶贫实践经验

荆州石首市团山寺镇贫困村有4个,贫困户总量为1473户4483人,贫困发生率为14.33%,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将“消除贫困,生态修复,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出发点,结合本地区域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增加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制度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双水双绿”产业,在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引导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重视吸引贫困对象参与到绿色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生态修复、绿色农业发展的同时,脱贫攻坚同步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人口不断增收。

1.1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资源要素可持续发展

一是立足本地资源科学规划。团山寺镇是典型传统农区,湖泊、丘陵、山岗等资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敦厚淳朴。在立足本地资源的基础上,聘请国内外专家团队进行规划,确立分板块协调建设的方案,包括国际视频中心场馆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民宿民俗风情小镇、文旅农业观光体验、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建设内容。二是严格生态湿地修复和保护。加强当地秦克湖白鹭生态湿地保护,投资3750万元的秦克湖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确保示范区湖泊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资1400万元用于改善示范区湿地环境。三是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在群众居住区推进示范区生态环保工作,在道路两侧大量栽植樱花、杜英、红叶石楠等植物,在农业生态园核心区域建立七彩桂花园,通过以点带面、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穩步推进低成本、高品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提高脱贫内生动力

一是建设绿色农业产业。绿色生态经济是推动生态扶贫的动力,团山寺镇着力培育“五个一万亩”绿色农业产业,在平原低丘陵已调整油菜种植面积,种植紫云英、苕子等生物绿肥种植和发展鸭蛙再生稻、五彩米种植面积666.67hm2;对辖区十大湖区实施虾稻连作666.67hm2和湘莲种植666.67hm2,发展藠头、蔬菜、丝瓜络等特色种植666.67hm2;实施人放天养,建设生态鲜鱼基地666.67hm2。以建设好“五个一万亩”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造血”能力,提高贫困户 “我要脱贫”的积极性,激发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二是挖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徒步绿色发展示范区”文化活动,在全镇范围内探寻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广藤岗新石器文化、“采莲船” 、“跳三鼓”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文化元素和民间文艺。三是发展“互联网+”农业。支持“鸭蛙稻”绿色农产品、六虎山茶、莲籽酒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网上直营。三是产业奖补激励发展绿色产业。在团山寺镇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增收的扶贫工作中,镇政府对在再生稻种植示范区内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种植补助。如对采用紫云英绿色种植的贫困户,政府补助紫云英种子款10多万元;四生粮食种植合作社、长香水稻种植合作社种植的再生稻一律按保护价价格收购,保障贫困群众生产积极性和脱贫稳定性。

1.3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惠及贫困对象

坚持致富带头人引领,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实现稳定脱贫。近年来,团山寺镇共有各类产业带头人58人,带动贫困户1126户3862人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小康。如石首市“四生”粮食合作社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 “鸭蛙稻”种植,创收235万元,让652个贫困人口人平增收680元;果脉林丝瓜络种植让52个受益贫困户参与务工,人平增收1500元;以低湖田为依托,在镇内湖区发展虾稻种养模式320hm2,吸引贫困户参与种植和土地流转,让1208个贫困人口人平增收2400元等。

在生态扶贫过程中,当地政府立足本地特色实施全地区综合发展,引导产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贫困户劳动脱贫,对具有带动贫困户的市场经营主体给予积极扶持;扩大扶贫产业的扶持范围,对能够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全部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在绿色产业中注入科技力量,提升和拓展传统产业功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变为集产品供应、观光、体验、休闲和科教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运用互联网+模式,降低传统产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实现区域发展、产业扶贫与环境保护的综合统一。

2    生态扶贫实践经验的启示

造成贫困的因素多种多样,该地区的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会及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均对贫困产生影响,也与该地区自然环境差密切相关,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是贫困的高发区。不正确的开发促增收的方式,缺乏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造成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减贫脱贫的短期攻坚的周期矛盾、 “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与“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的矛盾等问题,因此把绿色发展的扶贫理念贯穿于产业开发中,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扶贫的有效结合,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健全生态扶贫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产业扶贫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重要性。

2.1    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提高对生态扶贫的认识和重视。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充分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生态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注重协调区域发展和生態环境之间关系,加强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的综合意识。二是注重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的统一结合。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将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全面纳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使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统一结合起来。三是要建立生态扶贫科学管理和监督机制。把生态建设纳入到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中,对生态问题和扶贫信息实施同步动态监控,形成上下通畅的管理体系,统筹做好绿色产业实施、生态扶贫跟踪检查。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将生态扶贫工作作量化,并将量化考核结果作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参考依据。

2.2    以绿色扶贫产业催生脱贫内生动力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要求下,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精准脱贫、区域综合发展和自然资源持续供给的必然选择,要正确处理脱贫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关系。一是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在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原则,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既要发展可以提供优质农产品的绿色产业,又要做到自然修复和生态改善。充分利用贫困人口的人力优势,不仅可以在生态建设工程输出劳动力,又可以直接参与绿色产业发展。二是基于当地特色农产品培育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产业。鼓励策划运用ppp等运作模式,由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吸纳社会资本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吸引民营企业加入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现代科技的投入,提高生态产品的深开发和深加工能力,提升生态农业竞争力,从而增强扶贫产业的稳定性。三是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建设名优特农产品品牌,以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依托绿色资源和绿色环境开发第三产业。在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业,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和利用双重功效,带动贫困对象脱贫,提高贫困对象参与绿色生态产业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生态旅游项目的受益者。

2.3    以生态科技推动扶贫产业升级

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持续增收,就要坚守环保和发展的目标,以科技投入打造生态屏障,以生态效益加固脱贫成效。一是科学规划生态产业。精准掌握贫困地区生态现状,合理发展生态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特色,依托科技手段发展绿色产业,以生态优势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开发同步进行。二是绿色技术推进经济发展。引进社会资源时,要以对环境友好程度作为是否选择的依据,坚持环保低碳、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的原则,以生态企业技术打造以高新农业为基础的生态保护主力军,使循环经济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三是运用生态科技强化生态防线,引进生态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务实推进,将理论转化为技术进而转化为产品,从而使贫困户受益、环境改善,助力乡村振兴。

2.4    以生态资源整合拓宽精准扶贫途径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分布特点,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整合各相关要素,科学、合理、系统地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是资金资源整合。统筹使用扶贫资金和生态保护资金,以资金整合的形势,集中解决贫困地区的突出生态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二是部门资源整合。推进省、市、县、乡、村纵向协调工作模式,以生态产业促发展,以生态效益促脱贫。同时推进职能部门横向合作,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完善管理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协同工作的模式。三是社会资源整合。积极挖掘当地资源特色,吸引国内外生态产业资本,培育生态型扶贫主体,形成各方参与的多元生态扶贫模式,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生态大扶贫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7-9-1.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49-159.

[3] 张天琪,胡军珠,王金花.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模式实证研究——以北京平谷海鲸花蜂产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7 (2):38-40.

[4] 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1):118-123.

[5] 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27-135.

[6] 莫光辉,张菁.绿色减贫:脱贫攻坚战的生态精准扶贫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44-147.

[7] 杨文静.绿色发展框架下精准扶贫新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6(3):138-142.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扶贫绿色
百年党史视域下共青团工作的实践经验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证监会“扶贫”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管仲“扶贫”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