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阳县绿色农产品发展问题初探

2018-05-14申浩

山西农经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

申浩

摘 要:近年来,绥阳县坚持“把小品种变成大产业、把土特产变成大品牌”思路,充分发挥生态、土地等优势,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投入等短板,围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支柱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农业服务、产品培育、宣传营销,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发展“六大行动”,积极探索让绿色农产品走出贵州、风行天下的发展新路。

关键词:绥阳县;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4-002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1 绥阳县绿色农产品发展概况

1.1 实施基地园区建设行动

第一是精心编制产业布局。坚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发展思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较好的资源禀赋、深厚的农业基础、便捷的交通条件,制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完成乡镇村(居)分类项目规划。同时结合产业脱贫等规划,实行多规合一,整体推进。第二是围绕市场调整结构。统筹调整种植结构,以果蔬(辣椒)生产为重点,以绿色粮油增产增效、畜牧生态养殖建设项目增产增效为引领,大力推广油菜轻简化、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草食畜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优势主导产业[1]。第三是坚持标准建设基地。整合农牧、水务、扶贫、移民等项目,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把标准化基地、农业园区和一事一议、美丽乡村项目有机整合,统筹实施。第四是大力招商引进项目。突出“三个百里产业带”,规划编制、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利用郑场、小关等乡镇666.7 hm2金银花基地,在机场快速通道和绥阳至新蒲市政干道沿线,招引金银花上下游产业,打造百里金银花产业带等。

1.2 实施品牌建设提质行动

依托“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等名片,重点发展空心面、金银花、辣椒3大重点产业。第一是壮大空心面产业。按照“传承传统工艺、打造特色品牌”的思路,传承空心面千年历史,继承72道纯手工工序,确保空心面工艺不变、质量更优、品牌更响。第二是壮大辣椒产业。通过实施第三批全国农业标准化辣椒示范区建设项目、贵州省绥阳县辣椒节示范特色基地项目、遵义市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绥阳县辣椒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贵州省辣椒产业开发示范项目,形成以黔味源、辣哈哈、坤红等为龙头的辣椒企业。第三是壮大金银花产业。以郎笑笑食品公司、吉帮昌盛、绥花树型金银花企业为龙头,引进金银花种植、精深加工、销售等企业多家,成功研发金银花茶、金银花洗面奶、金银花鸡蛋糕、金银花牙膏等多个产品。

1.3 实施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扎实推进重点品种、企业、园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全覆盖。第一是成立农产品安全监管站。县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15个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证。第二是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完善绿色农产品標准和生产规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程序化认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申请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第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监管目录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的空气、土壤、水质等外部环境检测,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4 实施农业服务优质行动

围绕“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提升服务水平。第一是扎实推进技术服务指导。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农业园区和重点农产品基地为主战场,推进农业专家服务进农村。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等,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第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取外出考察、专家指导、集中培育等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致富带头人行动计划,加大对贫困农民的创业就业培训力度,支持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研发。第三是加强重点企业扶持力度。采取重点部门结对帮扶重点企业、基地、园区,整合相关资源,解决企业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研发、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公司+贫困户”“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发放农业项目贷款和脱贫户“特惠贷”等形式,着力解决融资难题。

1.5 实施农业产品培育行动

对优质特色资源、商品等进行全面登记造册,编制绿色农产品名录,结合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动农产品多点开花、全面发展。第一是抓山区特色。利用北部山区乡镇高海拔、土壤特质和生态优势,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野生天麻、方竹笋、核桃、乌鸡、土鸡等产业。太白镇方竹笋、温泉中药材、茅垭镇茅垭村中蜂养殖均已形成一定规模。第二是抓坝区高效。以坝区乡镇为重点,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推进农旅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流转土地,投入资金,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农民就业创业。第三是抓特色水产。茅垭镇、太白镇依托山泉优势,采取“集群发展”方式,引进大连七水渔业、贵州华海渔业等企业入驻,兴建高端水产养殖基地,构建以鲟鱼、鳟鱼、大鲵为主的高端水产发展格局,成功打造“中国山泉水养殖特色品牌”和“中国山泉水产养殖之乡”。

1.6 实施宣传营销提升行动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和农超、农企、农社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助推绿色农产品“走出去”。第一是推行“销售+订单”。支持“郎笑笑”“实心人”“乡村妹”等龙头企业参加遵义绿色农产品北京行展示展销活动,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企“双赢”。第二是推行“销售+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出淘宝、特色中国、绥阳馆、正大塔奇电商、农舍淘、BB同城购等平台,建成镇级电商服务中心15个,开办村级电商工作站百余个,将绿色农产品纳入电商平台销售,将空心面、辣椒制品、金银花、茶叶等百余种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与营销。第三是推行“销售+超市”。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农超对接,与合力、富万家等超市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通过开设专业门店连锁经营等方式,销售农特产品。

2 绥阳县绿色农产品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

2.1 基地园区更多

投入十几亿资金,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园区省级54个、市级3个、县级20个。建成市级保供蔬菜基地1万余亩,发展蔬菜1.67万hm2、精品水果0.27万hm2。全县辣椒种植面积1.33万hm2,新建全省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展示基地66.7 hm2。福建融盛、茅垭镇法式生态农业项目、江西福轩、天喔集团等优质农业项目成功落地。绥阳金银花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2 品牌影响更大,产品销售好

全县已有龙头企业省级、市级、县级几十家。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5个,申报绿色食品3个。获贵州著名商标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绥阳子弹头辣椒”农产品地理标志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黄杨小米辣”“太白方竹笋”正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大路槽生态土鸡获地理标志保护商标。辣哈哈获出口资格认证,产品远销南非及东南亚。发展线上线下销售,电商平台实现镇村全覆盖,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广、更畅。

2.3 食品安全更好

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加快建设。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45家,粮油、蔬菜、食用菌、马铃薯、水果等23家1.58万hm2,产品认证6家17个产品,获无公害产地证书养殖场22个。绥阳县金色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报葡萄、桃子、李子、猕猴桃4个品种的绿色食品,认证规模66.7 hm2。

2.4 农业服务更优

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5个,创建全国示范社1个,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个、村级综合服务站230个、庄稼医院40个、行业协会3个,注册成立全资公司2个,重建基层社15个,实现基层社乡镇全覆盖。新建区域农资配送中心1个。基本实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服务。

3 绥阳县绿色农产品发展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3.1 产业规模是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業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绥阳县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农业园区、产业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项目、技术、资金向园区聚集、向基地倾斜,促进了绿色农产品向标准化、规模化、公司化快速发展[2]。

3.2 产品品质是关键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坚持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有机农产品国际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探索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切实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3]。

3.3 改革创新是动力

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增收为目的,大胆创新改革,及时转变农民传统观念,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激活农村沉睡资源,焕发“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助推绿色农产品快速发展。

3.4 市场需求是核心

要依托“大数据”,抓准市场销路,创新营销思路,采取“大数据+农产品”模式,建设镇村网络销售平台,组建专业网络销售团队,把门店销售、超市对接等传统模式与网络化销售结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全面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推动形成线上线下共同销售、互动发展格局,提升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胡琴,何蒲明.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8(2):45-47.

[2]李由甲.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3):6-8.

[3]徐亚亭.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0):227-228.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分析农业动力机械节油问题
基于巫山县产后加工销售体系的农业产业链价值整合研究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试论“创新”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技术推广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制约因素分析
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