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薄弱版图”

2018-05-14吴增礼吴晓果马振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数据

吴增礼 吴晓果 马振伟

[摘 要]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但依然无法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就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薄弱之处。本文运用大数据实证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勾画了重投入轻精准、重工作轻评价、重评比轻推广、重实践轻常态、重单一轻全面等五重五轻的“薄弱版图”,并分析了形成原因与影响,以期为相关决策机构和高校教育部门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薄弱版图;五重五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6-012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6.023

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然而,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1]

。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非用“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简单进行高度概括。要贯彻落实“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前提在于精准定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科学勾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薄弱版图”。这项前提性工作如若做不扎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精准扶贫效果”就会没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也会成为空谈。基于此,本文运用大数据实证分析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建设的版图是极为清晰的。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等相关文件不难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内部又包含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六个子系统。其中,前三个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后三个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薄弱版图”时,也是遵循着这六个体系框架,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从五个方面重新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实践推进的状况。

一、重投入,轻精准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生产过程。然而,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产品主要是建构由思想境界、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组成的有关人的精神大厦。要筑牢精神大厦,前期的投入环节必不可少。如果精神大厦基础牢固,理想信念坚定,价值观正确,这种产品就是合格的,投入属于有效投入,实际效益较高;反之,则是不合格的,投入成本属于沉没成本,实际效益较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2]。鉴于此,党和国家及地方持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据教育部网站公布数据,自2009年至2016年,教育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项目经费高达8 676万元。其中,除了专项研究任务项目外,还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方法、优秀教师等奖励项目。尤其是2016年,对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的资助高达2 500万元,资助力度之大,实属罕见。地方资金的投入情况,以湖南省为例。据《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研究报告》,自2010至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共计投入5 487万元用于项目的实施,同时校级立项达1 900多项,投入达1 000万余元,其中大量资金直接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教育部及地方的协力配合下,由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 [3],但这“良好态势”并不是压倒性态势的胜利,依然有50.4%的大学生感觉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一般 [4]。由此观之,就投入与成效相比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大量投入淪为沉没成本,投入的实际效益还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投入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在于投入理念的偏差,过于看重投入的形式和数量,忽略针对薄弱环节的精准投入。首先,投入项目欠精准。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尽管每年国家社科基金投入大量资金资助各种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但是专门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项目却较少。(见图1)纵观2010至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学研究大多涉及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音乐等领域。但美中不足的是,7年来仅有一个直接面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题获得立项的项目,即2012年的西部项目《中外比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探》。

其次,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欠精准。以教育部的项目为例,教育部自2013年起,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的实施。但是据《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得知[5],虽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在80%以上,但是与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等方面比较,教学方法依然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短板。

最后,针对教育主体的投入欠精准。近年来,随着国家提高教师待遇政策的全面实施,教师的各项待遇有所提升,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待遇并未随之大幅度提升,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增长较慢。特别是与理工科教师待遇的横向对比中劣势更加明显,致使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生倦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止步不前。

二、重工作,轻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关乎马克思主义能否在多元文化中站稳脚跟,巩固党的指导思想在人们思想阵地中的绝对支配地位。鉴于此,党和国家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谋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

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中宣部、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多次联合印发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系列文件(见表1),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完善提供了宏观指导。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中央和各级相关部门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幫扶力度,给予实质性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如国家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倾斜、各省市和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解答等。

此外,学术界近年来还多次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商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发展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会议次数逐年增多、规模逐年增大,会议地点由北京上海等地逐年向全国扩散,显示了各界的参与热情逐年高涨。

不可否认,各界共同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然而,发展的背后存在不可忽视的隐忧,其中之一就是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各项工作,看重过程,忽视工作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6]。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精准度不够,评价类专门文件颁发较少。即便《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教思政函[2013]11号)文件是专门的测评类文件,涉及五个一级要素,但测评的重点仍在于评价高校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而非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此外,虽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文件中也涉及评价问题,如教社科5号文件中提到“要建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体系,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其权重与显示度”[7],但对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测评体系及在高校评估中的权重比例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仍然较为模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待持续考量。

另一方面,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其科学性与可行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天涯论坛里《一个思政课教师的无奈与坚守》谈道:“这次考试,我取消了5个学生的考试资格,因为他们长期不上课不交作业。按理应如此,可是我发现我很纠结,觉得像干了坏事。”[8]这在全国高校内不仅仅是个案,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存在。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种考核评价方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真实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效果。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要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如何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评价体系,精准监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效果,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重评比,轻推广

评奖评优能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教学与科研积极性,发挥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和优秀教师的强烈示范效应,引发全国范围内争先学优的学习热潮,因此,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建立专项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9],要定期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定期推广先进教学方法。近些年,各级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开展评比工作,评选出多种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项目。

全国范围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相关的重要评比项目主要分为五种类型。第一,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项目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第二,优秀研究成果奖。主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精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等;第三,优秀教师。主要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见图2)、全国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等;第四,优秀教学方法。2013年至今推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五,特色品牌。驰名国内的思想政治特色项目有北京大学的“毕业教育品牌”、武汉大学“无人监考”的诚信教育品牌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各级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评先评优活动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对此,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李曜升指出“这些优秀成果评出来后,要重在抓推广环节,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转换为现实生产力”[10]。教育部办公厅也在指导与组织评比活动中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推广优秀获奖成果,“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11]。然而,获奖成果中真正为人所熟知并得到切实广泛推广的项目却不多见。很多获奖成果评选过后成为束之高阁的理论宝藏,甚至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对此所知甚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方法的了解知之甚少,这就与开展评选活动的预期目的相去甚远。(见表2)

评选推广效果不理想主要在于三方面原因。其一,部分获奖单位缺乏选题推广意识,往往为了获奖而参与评选活动,评选过后在推广环节缺位,致使成果推广应用阶段运行不畅。亦或是因为推广进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不够,优秀教学成果与获奖教师评选过后近乎销声匿迹。其二,个别评选组织部门重视评选活动忽视宣传推广。评选优秀成果和优秀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他们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但评选部门往往重视评选活动,对最为核心的推广环节重视力度不够,未及时对获奖项目及获奖单位进行追踪调查,对高校学习与运用优秀成果进行动态监测。其三,部分兄弟高校学习和看齐意识淡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要取得质的飞跃,必须增强向优秀成果与优秀教师看齐的意识,结合本校实际加以灵活运用。但高校看齐意识不强,向优秀案例和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使得丰富而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资源被严重浪费。

四、重实践,轻机制

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运用知识改造社会的能力。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效果”[12]。自文件颁布以来,高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纷纷制定各种文件,指导开展实践教学。经过1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实践教学取得不菲成就。

然而,实践教学依然存在多重问题,有深陷发展瓶颈的趋势。第一,实践教学组织缺乏常态。虽然各高校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中蕴含实践教学项目,但因缺乏硬性监督与约束,特别是教学经费保障不足,实践教学计划近乎沦为一纸空文或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临时制定,实践教学组织活动缺乏常态运行机制。据我们课题组去年自主调查显示,只有23%的同学知道学校安排的有实践课时,46%的同学认为安排较少或者不知道。这从侧面证明了部分高校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有所缺失。

第二,实践教学参与缺乏精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是大班授课,有的班级接近200人,难以保障每个人的参与,因此,高校大多采取以点带面式的参与模式,只面向优秀的学生代表,没有精准到每个大学生。据我们课题组去年自主调查显示,只有19%的学生参与过社会实践教学,36%想参与但没机会。2015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42%的学生表示实践教学只是面向班干部或党员,普通学生根本不知道相关活动 [13]。实践教学只是以点带面,若无法精准到每个人或是大多数人,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第三,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增强教学效果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实践教学计划成了摆设,很多大学生缺席实践教学活动,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并不高,实践教学事倍功半。据图3显示[14],仅有5.8%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55.07%的大学生认为效果一般,37.68%的学生认为徒有虚名,甚至有1.45%的同学经过实践教学,还对已接受的理论产生了质疑,实践教学产生负效应。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15]。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五、重单一,轻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各个环节天衣无缝的配合,同向同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领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其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乎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源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单一、轻全面的不良现象,教学合力尚未形成,削弱了教学效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知行不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这对于承担德育性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纯重视“知”的讲授,在理论阐释环节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实践环节却缺乏基本的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对现实悲观失望、知行不一,在大学生中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如“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生上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活动,一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调查发现,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遇到过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的抹黑让学生看不过去”[16]。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中为一己之利,道德败坏,吹倒了大学生心中本就脆弱的信仰幼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扬正能量的主阵地,讲授环节的“知” 与实践环节的“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知”才能彻底,有说服力。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

其二,教研失衡。教学与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两翼,缺一不可。然而,由于不同性质高校教师考核机制的差异,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翼失衡,或是单纯重视教学工作,或是仅仅注重理论研究,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与效度。“985”或“211”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于评职称和工作考核的压力,往往将科学研究作为工作的重心,忽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教学任务置之不理。而一般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囿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力从事科学研究,把科研看作教学之余的沉重负担,科研兴趣不高,研究能力较低。201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40%的教师喜欢科研工作,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兴趣不高,不喜欢科学工作[17],只重视教学工作,轻视科学研究,影响教学的深度;只重视理论研究,轻视教学的本职工作,有违教师的神圣使命。惟有两者得兼,才能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水平中增强教学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实现这一总体要求,必须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五重五轻”的“薄弱版图”,在改进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惟其如此,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也才能回答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7-30(13).

[3]教育部.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31_247095.html,2016-05-31.

[4]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3.

[5]沈壮海.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8.

[6]中共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计划》[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30.

[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78/A13/s7061/201410/t20141021_178938.html,2008-09-23.

[8]一个思政课教师的无奈与坚守[EB/OL].http://bbs.tianya.cn/post-140-615939-1.shtml,2012-01-08.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01).

[10]李曜升.将宝贵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N].中国教育报,2015-05-09(01).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1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206/s3880/201501/t20150106_183187.html,2015-01-06.

[1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科[2005]5号[EB/OL].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9310.html,2005-07-18.

[13]王颖、杨传珍、王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63

[14]龚桂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19.

[15]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16]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辽宁日报,2014-11-13(01).

[17]汤英.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5:41.

(责任编辑:邹曌)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