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探讨
2018-05-14张恩广
张恩广
摘 要:茶文化生态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从茶文化概念、生态资源、生态旅游模式着手,系统研究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的现实意义。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及其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茶事文化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从三峡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开发策略等角度,探讨了三峡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8-0064-01 中国图书分类号:TS272.2 文献标志码:A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消费方式,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大众旅游方式。茶文化生态旅游是指以茶为载体,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融为一体的产物,是旅游体验者,感受体验与茶有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茶事相关的民风民情并获得教益的过程。
1 三峡库区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三峡库区历史悠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少数民族较多,主要分布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等,各民族特征鲜明,茶事历史悠久,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种茶、制茶、饮茶区域文化。人文古迹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风景旅游名迹从涪陵白鹤梁蜿蜒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多达77处旅游景点。三峡地域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古籍《神农本草》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这表明上古三峡时期,从医药角度开始试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 “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三峡库区把种茶、制茶、饮茶的技艺和经验代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2 三峡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2.1 社区参与模式
三峡库区是国家连片贫困区,部分村镇交通闭塞,形成了独特社区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民风乡貌保留与开发、茶文化保护和传承决定了生态旅游开发首选社区参与模式。茶文化带有区域民俗特征,融入到民风乡貌之中,茶文化延续和传承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沉淀。社区参与将茶文化融入到乡土文化中,展现与茶文化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原生原貌,让游客感悟人生、感悟自然,更深刻理解茶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展与保护并存,往往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盲目性扩张无视生态环境以及地风原貌,从而失去了原有文化的特色,反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不可控后果。
2.2 环境教育模式
环境教育模式主要是将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3个方面,融入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中进行教育,实现三者有机整合。环境教育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素养。三峡茶文化源远流长,开发茶文化旅游,让更多人了解三峡地域的茶史、茶事、茶艺以及“廉”“美”“敬”“和”的茶德。游客可通过采茶、赏茶、制茶、沏茶、飲茶、鉴茶、思忆茶等多方面感知茶文化蕴含精髓。通过茶文化生态环境教育是可以提高参与的相关主体的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因而可实现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可持续开发和客源市场不断壮大的有效措施。
2.3 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又是武陵连片贫困区,生态保护任务严峻。在生态旅游竞争激烈市场环境下,贫困地区或者远离城市的地区旅游发展日趋严峻。生态环境补偿成为有效缓解生态保护资金不足的现状。通过开发式模式,引入大型开发,在保护旅游资源情况下,开发旅游产品,进行生态补偿。
3 三峡库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3.1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建立健全协同机制
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关键是政府制定可操作旅游规划。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组织专家进行三峡库区生态特性、环境承载量、茶文化旅游资源摸底调查和旅游市场分析,科学制定三峡库区茶文化生态发展宏观规划。理顺各部门主体责任,破行政区划,建立区县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以茶文化为中心,进行区域分工与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 合理设计生态旅游景观、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设施,将文化旅游与体验旅游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以及与茶相关民事活动中,形成旅游者、社区居民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3.2 集资源、重组合,开发与茶相关的旅游活动
茶文化生态旅游不是单一旅游元素,应将其融入到当地的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中,将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组合,进行综合开发;开展以社区或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旅游活动,激发游客的参与度和感知度,根据茶生长期可通过观茶、采茶、制茶等活动体验劳作生态,通过喝茶、买茶等活动,感受乡土人情。
参考文献:
[1]杨昇.浙江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发展[J].农业考古,2014(5):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