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构建及发展途径

2018-05-14杨鑫解月光赵可云修颖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发展途径

杨鑫 解月光 赵可云 修颖

摘要:校长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诸环节中的关键人物。校长对信息化教学的领导力是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校长的领导效能,促使校长角色由行政管理者向信息化教学引领者转变,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由依靠行政控制力向依靠愿景号召、专业引领、实践示范及氛围涵育方向转变。基于国内外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成果,运用德尔菲法建构的“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由信息化教学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控制力、信息素养6个领导力要素和定义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三个领导过程及9个具体领导行为所构成。这三个领导过程在学校信息化教学领导及管理实践中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呈现出三角螺旋动态上升发展的趋势。尽管构成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6个要素是相互融合、彼此贯通的有机统一体,但其在不同领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有主次和差异之分,因此,实践者应充分认识这些差异限度,注重各要素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构建;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8)04-0034-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8.04.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新媒体干预机制研究”(15CSH054)。

作者簡介:杨鑫,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解月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赵可云,博士,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修颖,博士研究生,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育、健康与航空学院(美国斯蒂尔沃特 74074)。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猛。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将教育教学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1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确指出“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具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职责。《标准》的颁布,明确了校长在引领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方面的要求。可见,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仅仅关注教师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为避免“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之歧途,研究并提高校长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领导力成为突破当今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瓶颈的必经之路。

一、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概念的界定

1.领导力

“领导”一词为舶来品,为英文“lead”音译而来,是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学者对领导力的概念持有不同的见解。如美国学者Kouzes等认为,领导力就是激励被领导者自愿地为组织做出努力并成就卓越的能力(Kouzes et al.,2006)。胡小勇等认为,领导力是指带领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群体目标而努力的力量(胡小勇等,2007)。而Heifetz则认为,领导力是个人或团体为实现自己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目标,通过道德约束或说服激励某个组织的过程(Heifetz,1998)。

通过梳理领导力研究领域的文献发现,学者们一般将领导力理解为一种能力或者是相互关联的多种力的合力以及力作用于团体的过程。究其本质,领导力应是一种为实现领导愿景,保证领导过程顺利实施的智慧和能力特质。

2.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学术界对校长领导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美国学者Corbett等认为,为应对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校长的领导力是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关键因素(Corbett et al.,1982)。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正式提出是在1988年,荷兰学者Betty Collis认为校长应具备操作计算机设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和领导技巧(Collis,198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技术应用观的转变,美国学者Schoeny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者为了促进教育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自身所应具备的相应知识、技术储备和对技术的理解能力等(Schoeny,2002)。在国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也受到广泛关注,如霍国庆等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者在信息时代吸引和影响追随者和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霍国庆等,2008)。孙祯祥等则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或学校管理者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影响和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与智慧(孙祯祥等,2014)。

3.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校长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领导能力开始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Yee主张将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加强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及应对信息化时代挑战的工具,重视校长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学校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Yee,2000)。Ng和Ho认为,为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高层及中层管理者肩负着不同的领导职责,其诸多领导者领导能力的总和即为信息化教学领导力(Ng & Ho,2012)。新加坡学者Chen认为,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能力分布在校长、技术领导者及课程领导者之间,并通过调查研究验证了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作用(Chen,2013)。目前,国内关于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研究刚刚起步,董艳等认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学校校长影响和引导其领域范围内的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持续实现信息时代学校教学发展目标的特定能力(董艳等,2015)。

对比分析国内外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对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研究领导力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教育学领域的学者一般由校长的职责出发,从领导过程的角度阐释校长领导力的本质和构成要素,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力的维度。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则侧重对构成领导力合力的各分力进行研究,认为领导力并不等同于领导过程,领导过程是领导力实现领导作用的外在表现。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指校长尤其是教学主管校长及教学管理团队通过规划并建立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愿景,实施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化教學干预,影响和带领师生共同实现这一愿景,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智慧。领导力需要通过外显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过程才能显露出来,其本质并非领导过程,而是能力和智慧的相互贯通及融合,智慧使其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能力将决策贯彻执行。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与信息化领导力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工作职能来看,校长对学校教育信息化事务的领导职责中包含了对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及引领。从领导过程来看,校长领导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过程是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或子过程。从领导力构成要素来看,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因子,校长在构建自身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同时,其信息化领导力也将得到一定的发展,反之亦然。从领导力研究范畴来看,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下位概念和子概念。综上所述,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在当今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资源等方面得到一定保障的基础上,对校长角色的重新认识和对信息化领导力的深层次思考。

二、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的构建

1.模型构建流程

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内在联系所作的一种模拟或抽象(沈以淡,2003)。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Reigeluth等提出了一种构建模型的方法,主要包括6个步骤:(1)选择拟开发的模型;(2)依据该模型设计一个具体实例;(3)依据实例收集并分析验证性数据;(4)校正实例;(5)重复数据收集和校正循环;(6)为模型提供实验性校正(Reigeluth et al.,1999)。依据工程学、系统论的思想,本研究基于Reigeluth等的“六步骤模型构建法”,借鉴德尔菲法通过多轮征询专家小组意见,使专家意见趋于集中的方式,形成构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的基本流程:(1)提出假设,梳理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及教学领导力等相关模型及理论成果,参照《标准》对校长职责的要求,提出关于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构成要素、领导过程及领导行为的基本假设。(2)初建模型,在模型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与专家、校长、教师的交流讨论,探索模型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3)循环校正,基于德尔菲法专家校正方法的指导,编制文档,征询专家意见,并循环多轮,直到专家意见趋于统一。(4)模型确立,在专家意见统一的基础上,征询校长与教师的看法,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确立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

2.模型构成要素假设

构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必先明确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为了获取这些要素,本研究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理论及模型对构成要素的阐述(见表1),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获取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的构成要素。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对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构成要素的具体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仍体现出诸多相同点,主要包括:校长在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控制力等。因此,本研究初步确定以信息化教学前瞻力、信息化教学感召力、信息化教学影响力、信息化教学决断力和信息化教学控制力等要素来构建模型。

3.领导过程及行为假设

领导过程是领导力实施的阶段性表现,由诸多领导行为所体现。本研究梳理了相关的领导力理论与模型等对领导过程的阐述(见表2),为获取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领导过程提供了借鉴。

分析上述6种领导力模型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对领导过程的见解稍有差别,但仍体现出诸多相同点,主要包括:明确发展使命、管理教学流程、营造学校良好教学氛围等。本研究参照《标准》对校长管理职责的要求,初步将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领导过程确定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定义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管理、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其中每个过程又包含不同的领导行为,具体的领导行为见图1。

4.模型初步构建

在确定领导力构成要素、领导过程和领导行为的基础上,可根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构建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见图1)。由图1可知,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由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而成的统一体,领导过程的不同环节所包含的领导行为共同作用于整个教学团体,通过形成信息化教学发展使命、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管理及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从而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

5.模型的循环校正及确立

本研究组建的专家组由专家4人(其中教育专家3人、管理专家1人)、校长5人、教师9人,共计18人组成。基于德尔菲法专家函调校正方法的指导,编制函调文档,征询专家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修改模型,并再次生成函调文档,如此多次循环,直到专家组的意见趋于统一,校正终止。

由表3的模型修正过程可以看出,经三轮专家评审及三次模型校正,模型增添了“信息素养”要素和“激励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与研究”行为,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管理”修改为“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在第四轮评审时,专家组意见得到统一,校正结束,最终建立了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

三、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阐释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包含构成要素、领导过程和领导行为三个层次(见图2)。领导过程是一个领导者、被领导者与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化过程,领导者、被领导者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形成领导生态。领导行为是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的不同阶段,为满足学校教学发展和教学管理的需要而采取的有效行为。领导力六要素共同构成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核,是领导力的本质和核心,它具有内敛的特质,无法直观看到,但又能通过领导过程和领导行为而展现。三个领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即始于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的定义,进而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与评价,最后是通过一系列领导行为的作用,创设学校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反之,学校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的创设,又利于促进信息化教学使命的进一步定义和信息化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1.构成要素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与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一种以校长为主体,作用于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特殊的领导力。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主要包括以下6个要素。

信息化教学前瞻力。它是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瞭望塔”,表现为着眼于信息化教学研究前沿,把握信息化教学未来发展动向,及时更新自身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技术,并能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实际发展情况,及时作出预警并调整发展方向和进度的能力和智慧。

信息化教學感召力。表现为吸引学校其他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人员,鼓舞教学团队士气,并能得到团队拥护的能力和智慧。它能使整个教学团队不满足于当前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勇于尝试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激发并维持团队的教学激情。

信息化教学影响力。表现为通过洞察教师需求和动机,与教师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以身示范,积极主动或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能力和智慧。影响力在本质上极力排斥权威和行政强制性,关注被引领者的诉求,强调影响力实施的“柔”性。

信息化教学决断力。体现为校长对学校信息化教学事务的处理方法和应对能力,这就需要校长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理论素养、教学实践经验及教育教学发展大局观,促使其能够快速判断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态势,及时、果断地做出决策,并有效解决教学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控制力。表现为校长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方向、整体规划、战略实施、人员调配、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常规管理与调控。换言之,校长应能够保证教学团队建设及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学校教学发展使命及愿景相一致。

信息素养。校长本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对信息技术的思考和领悟能力(许央琳,2013)。信息素养是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区别于其他领导力最为核心、特殊的能力要素,能够为校长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正确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伦理规范的支持。

2.领导过程及行为

领导过程是领导力作用于实践的阶段性表现。完整的领导过程由“定义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构成,每个领导过程又由不同的领导行为所体现。

(1)定义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

为了让教育信息化更好地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学校必须规划和建设一个全校师生共同憧憬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孙祯祥,张玉茹,2015)。在深刻分析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校长应把握教育信息化研究动态,凝聚师生集体智慧,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发展内容以及特色发展道路作出整体规划,确定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指明方向。其一,明确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校长应准确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关于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通过科学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具体的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其二,交流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学校应将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及使命以各种形式明确体现于学校宣传栏和教室文化中,且通过多种途径告知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以期使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支撑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

(2)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

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是指校长在学校教学发展使命的指引下,根据学校教学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发展实施有效干预的过程。第一,督导与评价信息化教学。校长应直接或间接地督促、指导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应用,通过建立相应的绩效机制以保证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而且要通过组织听评课活动,及时发现学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指导。第二,监控学生信息化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校长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管理不应只关注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充分的关注和了解。

(3)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

积极的教育信息化氛围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具有促进作用,因而校长应承担创设学校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的职责。第一,保证信息化教学时间。校长对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时间应该提出具体、灵活、科学的要求,并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予以明确的体现。第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及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落实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校长应能够提供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并且自身能够参与其中,给予及时、有效地指导。第三,经常与师生接触。良性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保证顺畅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师生对信息化教学的看法,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战略。第四,激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充分发挥校长的信息化教学感召力和影响力,以身示范,鼓励教师提高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对并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实效进行适当奖励。第五,激励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与研究。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学习已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校长应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号召和激励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与研究,以期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开展营造更加浓郁的氛围。

四、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发展途径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逐渐外显的过程,即大致遵循“构成要素→领导过程→领导行为”的作用机制。而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发展途径则是一个由外至内逐渐内化的过程,即领导行为影响内部要素,进而实现领导力本体结构与功能逐渐更新的循环过程。在学校信息化教学领导及管理实践中,三个领导过程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的发展途径如图3所示。

“定义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为“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提供目标导向,“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的形成途径,“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又促使“定义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向着更高、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三个领导过程的循环并非是静止在一个能力平面上的循环,而是呈现出三角螺旋上升的趋势。领导过程的推进与循环,有利于实现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建构和提升。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发展途径进行如下阐述。

第一,基于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把握教育信息化研究动态,校长在带领学校师生定义并实施信息化教学发展使命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信息化教学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信息意识及其他信息素养等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意义建构和发展。

第二,以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使命为导向,有效管理学校信息化教学事务,通过督导与评价信息化教学、监控学生学习等领导行为的实施,校长的信息化教学影响力、决断力、控制力、信息知识与能力及其他信息素养等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意义建构和发展。

第三,在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的过程中,校长通过保证信息化教学时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励师生进行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实践,其自身能力结构将会实现优化和调整,促使其信息化教学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控制力及其他信息素养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意义建构和发展。

通过经历领导过程及领导行为的实施,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各构成要素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促使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原有内部结构发生破裂与重组,实现新生功能结构的自发调整及最终生成,进而促使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综合水平得到提升。诚然,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由6个要素相互融合、彼此贯通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的发展决不是局部各个分力单独发展的总和。但是,在分析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要素在不同领导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次关系,对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此外,各要素的发展水平呈现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差异超出一定限度,则会阻碍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健康发展,所以也需特别注重各要素的和谐发展。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要素,是支撑校长专业成长及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培养有利于校长领导意识和领导效能的提高,促使校长由行政管理者向真正的领导者和引领者角色转变;有利于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由依靠行政控制力向依靠愿景号召、专业引领、实践示范及氛围涵育等方向转变。此外,把握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发展途径和规律,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培训活动,对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董艳, 黄月, 孙月亚等(2015). 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内涵与结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5):55-62.

[2]胡小勇, 祝智庭, 王佑镁等(2007). 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3):19-22.

[3]霍国庆, 孟建平, 刘斯峰(2008). 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信息化領导力研究综述[J]. 管理评论, (4):31-38.

[4]沈以淡(2003). 简明数学词典[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孙祯祥(2010).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3-7.

[6]孙祯祥, 刘小翠(2015). 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概念、内涵与调查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 (4):28-36.

[7]孙祯祥, 翁家隆(2014). 境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 (2):27-34.

[8]孙祯祥, 张玉茹(2015). 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模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39-45.

[9]许央琳(2013). 基于信息共享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4):40-45.

[10]赵茜, 刘景(2010). 我国校长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J]. 中小学管理, (3):10-13.

[11]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 苗建明, 霍国庆(2006). 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 领导科学, (9):20-23.

[12]Chen, W. (2013). School Leadership in ICT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s from Singapore [DB/OL].[2016-12-04]. http://22:301.doi:10.1007/s40299-012-0055-8.

[13]Collis, B. (1988). Computers,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 Issues and Ideas[M]. Wadsworth Pub. Co.:31.

[14]Corbett, J. J., Dunn, R. C., & Latta, R. F. et al. (1982). Call for Leadership: Principals Are Key to Effectiv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J]. NASSP Bulletin, 66(454):109-115.

[15]Hallinger, P., & Murphy, J. F. (1985). Assessing the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Behavior of Principals[J].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2):217-247.

[16]Heifetz, R. A. (1998). Leadership Without Easy Answer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2.

[17]Kouzes, J. M., & Posner, B. Z. (2006).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M]. John Wiley & Sons:78.

[18]Lee, M., & Gaffney, M. (2001). Integrating ICT in Your School New 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DB/OL]. [2016-12-04]. http://www.schoolnet.org.za/PILAfrica/en/leadership/docs/information_leadership.htm.

[19]Murphy, J. (1990). Principal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DB/OL]. [2018-03-20]. https://www.mendeley.com/research-

papers/principal-instructional-leadership.

[20]Ng, D., & Ho, J. (2012). Distributed Leadership for ICT Reform in Singapore[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87(2):235-252.

[21]Reigeluth, C. M., & Frick, T. W. (1999). Formative Research: A Methodology for Creating and Improving Design Theories[A].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Volume II) [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4-16.

[22]Schoeny, Z. G. (2002). Leadershi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11(3):245-251.

[23]Weber, J. (1996). Leading the Instructional Program[A]. In S. Smith & P. Piele (Eds.).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Excellence[M].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ugene, Oregon: 253-303.

[24]Yee, D. L. (2000). Images of School Principal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eadership[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9(3):287-302.

收稿日期 2018-03-21 责任編辑 刘选 邵娟

Abstract: The principal is a key figure for the development chai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principals ICT leadership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IC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schools.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principals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promoting principals roles from managers to ICT leaders, and promoting ICT management from relying on administrative control to relying on vision, guidance, demonstration and atmosphere. With the Delphi method,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odel of principals ICT leadership based on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odel consists of six leadership power elements, three leadership process definitions and nine specific leadership behaviors. The six leadership power elements are ICT prediction power (power: the combination of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gathering power, influence power, decision-making power, control pow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three leadership process definitions include mission of school IC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ICT, construction of ICT positive atmosphere. These three leadership processes are mutual premises, mutual dependence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school IC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with a triangular spiral upward trend. Although the six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e principals ICT leadership are organic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differentiated in the sequence of priority and the roles they play in different leadership processes. Therefore, Practitioners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se differences and focus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ll elements.

Keywords: Principals Leadership; ICT Leadership; Mode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ath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发展途径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中的应用
我国内陆地区口岸发展现状、成效与途径
少林武术发展途径及建议
探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途径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贵州布依傩戏传承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