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预防和综合诊治
2018-05-14祁淑娟马英合
祁淑娟 马英合
摘 要:猪丹毒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急性猪丹毒一般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高热以及皮肤出现形状不一且大小不等的紫色疹块,俗称“打火印”。猪丹毒不仅严重危害养猪业,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感染后称为类丹毒。本文就该病的发生、预防、综合诊治进行详细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猪丹毒;预防;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12-0030-02
1 病原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无芽孢,不运动,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肉里的菌体经腌制后还能存活2~3个月,在尸体里能存活6~7个月。
2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健康猪可携带猪丹毒杆菌,菌体主要存在于扁桃体和消化道中。病猪的心脏、肾、肝脏有单个或成对的猪丹毒杆菌存在,菌体可随粪尿排出,污染饲料、水和周围环境,选用10%的生石灰和2%的菌毒敌消毒效果较好。本病仅对猪敏感,任何年龄和品系的猪均易发。6~12月龄的猪最易感,病毒主要经过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传播,吸血蚊虫也可传播。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呈散发,夏季和潮湿的下雨天易多发。急性猪丹毒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应及早防治。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1 d~7 d,患豬一般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还会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眼结膜充血。临床检查发现,病猪皮肤发红,耳、颈、背部、腹下的皮肤有红色斑点,指压褪色,还有大小不一、菱形或不规则的疹块,与健康皮肤界限明显。此外,伴有呼吸急促、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发抖、后肢发生关节炎等症状。
4 诊断
对于典型病例,一般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情况、主要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剖检病理变化主要为:仔猪有败血症;腹下有红色疹块,指压褪色;淋巴结充血,切面多汁;肾脏肿大,有针尖样出血点;脾脏肿大质地松软,梗死;消化道发炎,胃底部、小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充血水肿。
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例,可结合发病史和实验室检验进行诊断。一般采用实质脏器涂片镜检。如脾脏涂片,若发现有细小且单个革兰氏阳性猪丹毒小杆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确诊。
该病有别于猪瘟,猪瘟有化脓性结膜炎症状,粪便干小呈球状。而患猪丹毒的病猪,其胃底部会严重出血;患急性猪丹毒的病猪,胃底部除有出血外,还伴随有脱落的胃黏膜和溃疡。
5 治疗措施
5.1 西药治疗
患病猪和出现高热的成年猪,可颈部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100万IU、双黄连注射液10 mL;还可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0 mL、头孢噻呋钠5.0 g,仔猪药量酌减,一日两次。对未孕猪,可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L,一日两次。全身症状明显的需对症治疗,分组静脉注射方案为:黄芪多糖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复合维生素B 20 mL、维生素C 1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氨基酸注射液250 mL。对其他同场的猪,用阿莫西林可溶性粉50 g、口服补液盐50 g饮水给药进行预防,每日一次。上述治疗持续5 d后基本可治愈,且病猪愈后状态良好。场区其他猪后续没有出现发病,病情得到控制。
5.2 中药治疗
对食欲废绝以及发热严重的猪用方一:柴胡15 g、金银花13 g、板蓝根18 g、黄芪13 g、黄连13g、茯苓12g、泽泻10 g、鱼腥草20 g、蒲公英15 g,以水煎服,每日一剂。
皮肤上疹块较多的猪用方二:蒲公英200 g、地丁100 g、葱白20 g、玄参12 g、石膏80 g、柳条220 g、黄连20 g、黄芩25 g、栀子15 g、丹皮20 g、连翘35 g,以水煎服,连服五剂。
5.3 局部治疗
对于隆起的疹块,可用2%来苏儿消毒清洗,后涂刷肥皂水,恢复效果良好。
5.4 血清治疗
发病早期注射抗猪丹毒血清,仔猪皮下注射剂量为10 mL,成年猪注射剂量为30 mL~ 50 mL,治疗效果显著。
6 预防
对于该病的预防,首要的是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抵抗力。保证养猪场的卫生,定期打扫猪舍,保证通风,妥善处理粪尿,防止疫病发生。其次要加强动物检疫,对于外来猪要进行15 d的就地隔离观察,待确保健康并疫苗注射后方可混群饲养。同时,要加强免疫监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对猪接种疫苗,免疫注射猪丹毒猪瘟猪肺疫三联苗时,健康猪每头肌肉注射1 mL,疫苗注射15 d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2个月。
避免接触患猪,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对其隔离扑杀、深埋处理。圈舍内其他健康猪以及周围的猪群须隔离观察,并紧急接种三联疫苗。平时做好养猪场的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疫病发生。保证每周对猪舍全面消毒,消毒剂可选用2%强力消毒灵和10%氢氧化钠溶液,并定期更换消毒药,防止产生耐药性,保证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