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8-05-14王慧娜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王慧娜

[摘要]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即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契合、要恰到好处、要有针对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的情境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数学兴趣、数学思维,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数学问题;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0-010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22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并借助图像展示、语言引导、运动情境、音乐伴奏等表现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起小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情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2]因此,现在的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一、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实施的背景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开启了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改革前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到2012年初,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这也是情境教学的优势所在,也就是说,有效的数学情境教学能满足课改的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3]而且,“新课标”中每个学段的知识技能目标都是要求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此课标中,共有60多处提到“情境”二字[4]。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创设数学教学的情境。而且,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与旧版的中小学数学教材相比,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增加了许多用于数学教学的情境。

(二)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学习效率高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靠学习目的或其他外部原因来支撑,其动力是不会持久的。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和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而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旦被激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兴奋的教学情境中,不仅能引起学生认识的飞跃,唤起求知欲,而且能使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并且调动全身器官参与其中。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以学生的生活实例为素材,对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从而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课程导入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情境的发展揭示出一个个知识点,简洁、自然的有效情境學生会接受得更快、理解得更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尤其在小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是一项基础性工程。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长期处于满堂灌的状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而情境教学能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生活情境激趣,引出数学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育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位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教师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呢!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再如,在讲授“周长的认识”这节课时,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很陌生,教师设计了这样情境: 深秋到了,天气凉了,树叶花花往下落,多可惜呀!于是,小蚂蚁想到了把树叶画下来。看一看它是怎么画的?(课件)对!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画出了树叶的边线。你们看,树叶画好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来画一画身边的其他事物呢?不过我想先问大家:怎么画?(沿着边线画) 好!那就请大家拿出彩色笔在画纸上,选择身边你想画的画一画好吗?这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进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如,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前几天老师买了一个镜框(长方形的),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老师请同学们帮忙配一块玻璃,想一想要买多大的,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积极思考,想各种办法,最后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个镜框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积极主动的探索。总之,让学生在真实、有趣,可操作的思维情景中学习,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就能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场所。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比如,在上《包装的学问》这节数学课时,开始以“同学们,你们过生日的时候收过礼物吗?”学生们举出了自己的礼物后,教师出示课件把自己准备的精美礼物展示给学生欣赏,“那么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到哪些数学问题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激起来,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怎样才能把礼物包装好,使礼物更精美?包装礼物要用多少包装纸?怎样包装更节约用纸?当学生说出后,教师:“其实包装礼物中有许多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包装的问题。”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提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包装的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在教学密铺时引出的问题:最近有个朋友邀请老师去她的新家做客,她的新家可漂亮了,老师还拍了一组她家装修的图片。课件出示:浴室瓷砖、地板、壁画、阳台、墙面装饰、天花板……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片,此时学生们表现出对这节课的极大兴趣。教师:这些图片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像这样把一种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其为“密铺”。让学生通过观察取之于生活的密铺图片,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从中提取和筛选信息,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给出“平面图形的密铺”概念,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加爱生活、爱数学。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华盛顿大学有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看过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学会,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充分说明了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性。把所有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及其价值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生活中到处是数学,要丰富数學课堂的生活知识,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不断引导学生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数、形随处都有,无处不在,而且学以致用是数学的基本原则。把社会生活作为数学的大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给学生一双智慧的数学眼睛,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在应用交流中创新,并学会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做到数学与生活携手。

抽象问题生活化。在教授“分数的认识”时,教师有这样的情境导入,教师:春暖花开了,南湖的景色正是最美的时候,淘气和妙想两个好朋友要去踏春了,两个好朋友要在草地上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学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教师:你们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学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教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学生:这样公平。教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那怎么表示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当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不能表示这半个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识探索也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分数认识的学习。

抽象问题情境化。例如,在进行“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来理解,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儿童节”笑笑的妈妈带153元钱到商店买一件98元的上衣,作为节日礼物送给笑笑,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钱?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很多办法,而首先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53元加上找回的2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单”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更接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数不胜数,可以说生活就是数学的归宿。基于此,在数字化生活中、情境化教学中,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意蕴,并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情境化、趣味化、数字化色彩,使其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三、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实施后的思考

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业己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趋势。但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而创设,而是要结合学情,运用科学的策略,创设自然生动、简单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有价值的有效课堂。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上会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契合

创设的情境真实,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有效的情境能使学生有机会生成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在解决结构不良、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资源,同时会得到相应的知识迁移。例如,讲统计这部分知识时,书上的例题是收集马路上开过的各种车辆有多少,对于学生来说,这一例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而且数据不好整理。当时正值六一儿童节,教师将书上的例题进行了改动,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我们各班要开展庆祝活动。学生一听要开联欢会,兴趣马上来了,也兴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要表演的节目。教师趁机说你们要表演的节目这么多,怎样才能知道参加各种节目的人数有多少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吧。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师生共同完成了统计图。这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了从身边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又轻轻松松地学会了统计知识。所以,贴切生活实际、教学实际的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轻松地学会知识,知识坚冰将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中悄悄融化。

(二)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情境是为教学而设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理论知识。但是,营造氛围要适度,如果教学中一味追求情境,就会偏离教学的正常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同时要明确:并不是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对于那些内容适合、有必要创设情境的知识点,就要及时恰当地运用。同时,要把控课堂节奏。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这就要求教师控制课堂节奏,防止偏离中心,及时把学生的思维转到教学内容上来。

(三)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和挑战性

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情境,绞尽脑汁地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把学生思维引入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使学生漫无边际的回答偏离了教学主题。

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挑战性,要让学习生从问题情境中“偷窃”到他们所需的知识,使学生有机会生成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在解决结构不良、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资源,同时会得到相应的知识迁移[6]。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5.

[2]危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J].读与写,2015(1).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6-58.

[4][6]常磊.中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5]张忠华.论教学情境的創设[J].教学与管理,2000(3).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