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2018-05-14黄琳庆张佳森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黄琳庆 张佳森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交换价值”胜于“使用价值”的现象。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基础上,以大卫·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为依据和方法,结合中国语境,实现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交换价值”进行批判,使之回归于“使用价值”的生产。

关键词:中国语境;时空修复;民族地区;空间生产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5.013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5-0070-05

20世纪晚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和空间规划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矛盾,使得空间的意义和作用凸显出来。英国学者大卫·哈维创造性地提出了“时空修复”理论,为研究空间生产、城市空间和城市危机等当代资本主义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城市中存在着空间生产、空间矛盾和空间斗争等集中性问题。哈维认为资本积累是城市化进程的焦点,资本积累对城市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城市化就是在资本积累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1]。哈维在研究资本积累理论的过程中,以使用价值为切入点,研究其如何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路径。

民族地区要在全国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民族地區的特色。面对我国城市化实践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道路空间生产的需要,哈维的空间批判理论对我国实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理论新视角。因此,将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与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时空修复”语境的特色解释:一个新的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解析框架

(一)大卫·哈维“时空修复”理论的解析

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来源于对资本主义资本积累问题的思考,由于资本积累问题的重要性,哈维坚持从“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这一方法论出发来研究资本积累过程,从而形成了地理学唯物主义框架下的资本积累理论。这是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对资本积累理论进行空间重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中蕴含的空间思想,进而提出了“时空修复”理论。

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分为“时间修复”和“空间修复”两部分,“时间修复”是资本积累在固定的空间结构内部的调整[2]。“空间修复”是当这种内部调整即“时空修复”失灵的时候,资本寻求外部空间的转移。在资本寻求“时空修复”的过程中,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空间构型生产的矛盾日益呈现,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周期的原理,哈维提出了资本的三级循环过程(见图1)。单个资本家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与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自检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不稳定性,构成了工业生产的资本的初级循环。为了解决初级循环产生的危机,资本主义进入资本次级循环,时间修复手段试图通过吸收过剩的资本来推迟资本价值重新进入流通领域的时间,但是资本向次级循环的流动,不仅没有解决初级循环中产生的危机,反而引发了固定资本贬值和金融的双重危机,导致“时间修复”失灵,为了解决这一危机资本主义又开始采用“空间修复”策略,通过地理扩张,为过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创造新的可供生产的空间,发展中国家或者是本国落后发展地区就成为资本主义空间转移和扩张的对象,从而促使了空间生产的诞生。

由此可见,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贯穿了整个空间生产的过程,“时空修复”的语境就是用“时空修复”的方法来解析空间生产的过程。

(二)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的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解析框架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其起步于并依靠于工业化战略,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要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就要完成由经济空间到社会空间再到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地区空间转型[3]。

首先,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的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要先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的修复。民族地区经济空间修复是民族地区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的第一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民族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但由于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就会出现生产资本积累的现状,为了避免出现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的资本积累危机,就必须对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进行经济空间修复,将经济空间的发展与社会空间的发展相结合,以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的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要在经济空间修复的基础上,完成对社会空间的修复,进而最终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民族地区空间生产。当我国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有了足够的经济发展空间并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时候,中国民族地区“时空修复”基本上完成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修复,进而要将获取的利润转入到社会空间中,进行社会空间的修复。经济修复中产生的客观经济利润以建立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固定资本的形式对社会进行投资,完成了对城市环境的建构。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的增值,对民族地区实现社会空间修复,但同时,这些城市环境的建构依赖于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多来自于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

因此,在我国“时空修复”语境下当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都得到相应修复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人的需求。在人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可以用剩余的资本购买自己所需的其他产品,激发人们新的需求,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民族地区“时空修复”语境下社会主义道路的良性循环。

二、中国“时空修复”语境的逻辑起点: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交换价值”批判

(一)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实践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是城市空间生产在中国的一种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使城市空间生产的使用价值优于交换价值,实现人的空间需求。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正是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实践。民族地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遵循新型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要从少数民族特色出发,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4]。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因其自然条件、文化特质与历史等独特性,不同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发展程度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各不相同。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我国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研究。用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针对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道路中呈现出的“交换价值”优于“使用价值”的现状,来探究、解决和实现我国民族地区以人为本的空间生产的实践。

(二)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民族地区空间生产“交换价值”的批判

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是由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到社会空间再到人的全面发展空间修复的转型。相比较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刚进入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其它地区还相对落后,在民族地区空间生活生产的过程中,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创造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出现了一些未能实现“交换价值”向“使用价值”转换的以人为本的问题。

一是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空间争夺问题。一方面,随着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及经济空间的不断扩张,民族地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为了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条件来到城市,构成了城市空间生产的一部分劳动力,成为城市空间生产的主力军,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在城市劳动中获得的收益,但同时他们的到来也给城市空间生产产生了影响,由于从民族农村地区涌入的这些劳动者多为低收入阶层,同时尚未完全适应和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导致了他们对空间的占有和使用远远低于他们对空间的生产。他们为城市建造楼房、医院、公园等建筑设施,为城市经济空间创造了价值,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工资和报酬,完成了对经济空间生产的“交换价值”,但他们却又由于空间争夺和收入水平低下,不能够充分享受自己所建造的城市,无法最终实现空间生产中人的“使用价值”,生活幸福指数相对低于城市居民。

二是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由于过度追逐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以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了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经济空间”到“社会空间”的转型。但同时,由于大量的生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人们生存环境、生活家园受到空气污染、雾霾等的影响,表明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经济空间”到“社会空间”的转型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三是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城镇化人口的归属感问题。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其城鎮化过程中人口流动量较大,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对于民族地区外出流动人口而言,只有成功找到工作并且提高就业质量、增加社会保障才能让他们在城市中长期居住下来,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人口城镇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民族地区外出流动人口因其文化水平低,对城市的适应能力不强,找到的工作以体力劳动或者社会基层工作居多,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同时一些用工用人单位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障无法实现,使得流入城市工作的这些民族地区流动人口虽然为城市发展创造了价值,却无法享受应有的保障,最终还是返回家乡劳动,并降低了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

三、中国“时空修复”语境的实现途径: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的是“经济空间——社会空间——人的发展空间”的过程,新型城镇化首先“新”在以人为核心,“新”在人的城镇化。

(一)建立民族街区管理会和现代居民社区结构相结合的二元一体的社会结构模式

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在城市中创建民族街区与现代居民社区相结合的二元一体的社会机构模式,从而使民族地区空间生产实现其“使用价值”。

1. 在城市中构建民族特色街区。该街区由民族生活区和民族商业街区构成,民族生活区可以保障人们能够充分合理使用城市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继续运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使人们能够更加快速和轻松适应和融入到城市生活来。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同时,也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的城镇化。民族特色街区实际上是对我国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人们可以发挥各自的民族特色,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术与现代的商业相结合,将民族文化和特色体现在商品上,在民族特色商业街区进行自己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播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商品的出售,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提高生活水平。

2. 成立民族街区管理会。民族街区管理会专门管理民族特色街区,管理会成员由精通各种语言和文化的专职人员构成,方便与民族城镇化人口进行沟通,及时处理和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合理、充分赋予和体现他们在民族地区空间生产中的“使用价值”,实现民族地区城市空间生产以人为本的目的。

3. 将民族特色街区与现代居民社区结构相结合。加强社区和街区建设和管理服务,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化分配,消除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空间争夺和利益争夺[5]。同时,有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使我国文化全面、创新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空间生产中的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制度和机制

充分发挥各族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普遍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观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1. 确立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要在结合该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发展规律,制定合情合理的城镇发展路径[6]。在现有的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将城镇化的结构布局科学化、合理化、智能化,并且要密切结合好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布局。同时要落实好人口农转非的重要任务和指标,而且要对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厚的物种资源、特色的人文历史等进行重点保护。

2. 有序开展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尊重自身发展规律及成长特质,进行有序化安排。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对民族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有计划、有序地推进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7]。

(三)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

民族地区空间生产中,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使得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空间中更好生存,获取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1. 对民族地區的社保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其社保率和覆盖率。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政策在民族地区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宣传和教育,增加民族地区人们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合理、合法、有效地协调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能安心就业。

2. 结合民族地区的就业现状,制定新的就业政策和模式,拓展民族就业空间。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政府要尤其关注民族因素,注意引导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实现就业的自主选择。同时增强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灵活性,根据就业热源的文化、能力等差异性,制定相对应的多层次政策,让民族地区人们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能力有资历在不同的政策模式下自主择业、就业。

3.对民族地区内部人口进行相应的安置就业,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工作。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民族地区的城乡劳动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首先在内部流动,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在民族地区内部进行安置就业,尤其是少数民族集中的省区,做好人才流入城市的政策规划和方案。

4.要在民族地区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对流动人口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拓宽其择业宽度和厚度,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提高民族地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从而提高民族地区的职业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实现以人为本的民族地区空间生产实践,推动民族地区空间生产“使用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1]董慧.哈维的城市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6(4).

[2]孙全胜.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批判的逻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3]曾鹏,陈嘉浩.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城市群空间生产转型研究[J].社会科学,2017(2).

[4]戈祥.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8).

[5]周子钰. 重获城市权利——基于大卫·哈维城市权利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吴开松.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7]刘光岭.和谐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0.

责任编辑:陈振波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