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

2018-05-14陈玉斌王露刘友田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陈玉斌 王露 刘友田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价值,探索提升国家认同、开展经济互助、促进文化融合的培育路径,有助于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培育路径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5.012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5-0064-06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对民族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1]40,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民族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在深刻把握民族事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以及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基础上作出的经验总结和时代思考,对于推进民族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全新思维、时代眼光和战略举措贯彻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精神和践行党关于民族事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辩证性的历史过程,是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集中体现,是深远的历史逻辑、深厚的理论逻辑和强大的实践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源于以唯物史观为视角的马克思民族观,源于中华文明的民族认同,更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同呼吸、共命运所凝聚的民族情感、体现的民族精神和彰显的民族自觉。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唤醒民族使命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在现代政治民族产生之前,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已作为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实存在着,既有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又有其存在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生活在民族共同体中的成员会产生一定的民族意识,以此作为对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一种感知标识,并将这种标识物化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器皿上,来表达对本民族的心理认同。在文化意义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认同早已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始终是历史长河演进的主流。

沿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线索,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是源远流长,演绎着一个古老的多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缔造了具有强烈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的伟大民族,铸就了讲究民族气节、民族大义的民族传统,培养了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习近平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这个大一统的组成部分。”[2]中华民族从传统到现代、从多元到一体的逻辑演进,作为一个历史之于现实的理论概括和现实描绘,是以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为逻辑起点,以民族认同为价值旨归,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明晰这一历史逻辑,能够在源头上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民族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民族担当,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进步,努力打造新时代民族繁荣发展的新标杆。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以革命事实为根据,吸收当时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形成了关于民族、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揭示了民族形成、发展、演变、消亡与融合的历史过程,阐明了生产力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指明了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准则。马克思民族观是世界的、历史的、科学的、现实的民族观。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民族宗教问题,对将犹太人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宗教的对立予以深刻地批判,他认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可才能实现彻底的解放。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次提出“民族平等”的观点,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犹太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在《论波兰》中,马克思指明了私有制是产生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问题的根源以及无产阶级是消灭私有制的根本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论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民族将不断融合直至消亡,取而代之是自由人聯合体。

马克思关于民族、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演变规律,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民族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民族观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理论成果的升华和拓新,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形态的科学判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是正确处理国内复杂民族关系的典范,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习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3]这一论述充分表达了在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因地制宜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重要性。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理论逻辑,对于制定合乎发展规律和民族利益的民族政策,对于生活在民族共同体中的中国人民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对于切实实现中华民族的利益诉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可以为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历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聚而不散,稳固发展,屡遭磨难而生机犹存”[4]。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封闭的局面被帝国主义入侵所打破,作为人们生活深层次依赖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巨大冲击,异域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外部压迫力,这反倒使受到巨大冲击的民族精神以民族对抗为中心凝聚得更为紧密,所以近代以来历经救亡图存战争的中国表现出的民族凝聚力更为强大,这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真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5]在艰苦的时代任务面前,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顽强的民族意志是不行的,只有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力地维护全民族的利益,进而获得更大的精力来拓展民族进步空间。这是新时代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实现伟大梦想所必需的精神特质。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果说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是催生中国人民族意识的外部条件,那么一脉相承的民族基因就是激扬中国人民族情感的内生因素。具体地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分为反抗和建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具有反抗与建设两方面的特点。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反抗阶段,五四运动时期的“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北伐时期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的“万众一心、誓灭倭寇”“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在反抗中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为建设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从成立就开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建设阶段,党和政府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历经4个不同阶段,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战线政策等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共同见证的发展、努力创造的繁荣都将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强的民族意志,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逻辑,能够更有力地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粘合剂,助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在夺取伟大胜利、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这就要求我们以深邃的眼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使命。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和根本原则,在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关乎民族发展“百年大计”的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且富有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开辟广阔疆域,共同书写历史经典、创造时代奇迹,共同缔造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情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文化异彩纷呈、经济蒸蒸日上、情感相互支撑、价值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费孝通先生曾从“自在”和“自觉”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6]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经过交往、混杂、团结和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分散到聚合、由孤立到联结,最终形成了休戚与共而又独树一帜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国家认同、摒弃身份意识、丧失民族情怀,就会分散分裂、支离破碎。千百年来,维护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政治理想、民族繁荣的精神寄托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情感支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铭记民族屈辱的历史、保持砥砺奋进的姿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深刻认识国家统一对于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夯实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深沉根基和必要条件,其最深层次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无论哪个民族占据统治地位,都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交融是和谐融洽的民族情感形成和升华的“根”和“魂”,抓住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也就铸牢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和转化,进而形成联动各民族命运的强大精神纽带。新时代,只有精准把握和有效调动各民族团结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汇合点,才能提升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认知程度,才能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积极情感,才能促使“百籽合一”“百籽共生”“千籽如一”的“石榴籽”效应充分彰显,进而使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高理想,就没有发展方向;一个思想如果没有灵魂,就会缺乏生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凝聚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因为实现伟大梦想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追求,也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鸦片战争以来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最大公约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响彻中华大地,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中华儿女迈着坚定的步伐,昂首前进、阔步前行,到2020年不仅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也要在地域上、人群上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8],充分表达了党中央让少数民族同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小康社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而这一切都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为思想根基的。新时代,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形成团結奋斗的强大合力的思想基础,也是致力于实现伟大梦想的能量源泉和动力引擎。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40,是新时代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旨归。激发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层次的强大原动力,筑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需要以最灵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创新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形成砥砺奋进的最大公约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民族的应然效应。

(一)提升国家认同,筑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民族国家”理论认为,民族与国家的边界是重合的,民族与国家具有共生性特征,尤其是近代以来,民族成员通过成为国家公民并获得国家赋予的权利和提供的保障,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果民族与国家之间没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失去了政治意义和价值。过去一个时期,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主要是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未来一个时期,党只有持之以恒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更好地提升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1. 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持为各族人民谋福利的政治取向,紧抓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这一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带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感。

2.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建设更加专业化的治理人才队伍,因时制宜地调整民族发展政策,在民族事务治理进程中更加注重汇聚民意、集中民智,使民族事务治理更具制度性和法制化,不断构建理性、和谐、融洽的民族秩序。

3.加强和巩固爱国主义这一意识形态建设,以确认国家政权的正当性,不断为巩固中华民族一体化的价值理念提供精神食粮,使民族记忆、民族情感深深烙在各族人民心中,筑牢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坚强壁垒。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从而为实现宏伟目标凝聚更大的民族力量。

(二)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根基

经济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是夯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经济发展为联动媒介将各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数千年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经济交流频繁,通过古丝绸之路、马绢互市、茶马古道等经济交往和互通有无,开拓了影响深远的共同利益格局”[9]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历史进步与辉煌业绩,与党和政府在深入分析各民族发展现状和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果断制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政策和开展经济上的相互帮扶是分不开的。但目前我国东西部和城乡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发展经济,不断夯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根基。

1.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贫困户精准定位,找出致贫的内在原因,采取各类帮扶措施,发动发展较快的地区去帮扶贫困地区,发展较快的家庭去帮扶贫困家庭,形成脱贫联动的“蝴蝶效应”,补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2. 各民族应找准自身发展的优势,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平台带动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使“一带一路”真正成为民族地区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经济枢纽。

3. 积极探索和创新各民族互惠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将发达地区的“外源性动力”与民族地区的“内生性动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上,进而制定出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具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谋求各民族发展最大公约数,开辟各民族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三)促进文化融合,增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依托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是民族发展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过程的民族”[9]24。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能够看到自秦统一文化以来的中华民族一直在中华大地上稳定地传承,这是基于对中华民族积淀已久的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归属。新时代,我们应以自觉的姿态、扬弃的眼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激发文化融合的无穷力量,不断增进培育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1. 转变文化发展思维。创新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方式,强调各民族间文化观念上的共性,挖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讲好民族间和睦相处的历史故事,不断推进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荣,进而巩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在情感上的理性认同。

2. 坚定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发挥中华民族素有的底蕴和气度,使其成为增进各民族情感的重要依托,进而转化为强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动力和滋养。

3.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将全民族的意志、情感和力量凝聚起来,让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站稳脚跟、打牢根基,以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精神追求、情感特质、发展脉络在新时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进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英勇奋斗。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顺利实现。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挖掘、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根源认同和内在认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切实制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以营造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氛围,进而实现各民族紧密相连、荣辱与共的“石榴籽”效应,使中华民族以高瞻远瞩、鉴往知来、敢于作为的姿态实现更好发展,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5:58.

[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J].中国民族,2014(10).

[4]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

[5]鲁迅.华盖集续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8.

[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7]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3-11(01).

[8]巴特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学习时报,2017-07-14(01).

[9]赵红伟.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1).

责任编辑:郑    好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