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讨
2018-05-14刘斌
刘斌
内部控裁裁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管理方法已经被企业广泛采用。目前,铁路各项改革任务处在攻坚阶段,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促进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保证铁路企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绕铁路企业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探讨。
铁路企业 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铁路企业如何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是亟待解决且现实意义重大的问题
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1)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铁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内控制度,将各项相对独立的制度纳入内控体系,使企业管理制度相互銜接、协调,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化、控制系统化、流程清晰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铁路企业决策水平。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论证、审议、问责制度,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3)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通过对不相容岗位实施有效分离,各岗位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防止权力过于集中。
(4)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是防范、控制经营风险的需要。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对主要风险点进行识别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企业经营行为中的重大风险,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单位管理层内控意识缺乏。有的基层单位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权力发挥,有意无意地规避内控制度的制约,出现不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将强化内部控制与发展、效益对立起来,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2)内控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各部门的管理制度自行其是,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和衔接。有的基层单位把内部控制制度简单的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没有结合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特点,制定便于实际操作和运行的内控制度。
(3)内控制度建设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一些单位大量的精力放在安全生产和经营创效上,对于管理过程控制比较粗放,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导致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部门、环节形同虚设。
(4)内部控制的执行与监督体制不健全。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不到位,没有建立整套的监督、评判、考核制度。部门、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导致信息不能陕速传递。
完善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思考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明确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保证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有效制衡。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二是制订并实施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当国家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三是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
(2)科学开展风险评估。一是设定风险评估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系统、持续地收集涵盖财务、市场、运营和法律风险等方面的内外部信息。二是通过日常或定期的评估程序与方法,识别企业主要活动风险,分类整理,形成风险清单。三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四是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明确主要风险和一般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健全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局域网络信息平台等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内外部信息,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将信息传递到相关管理层级。其次推进铁路信息系统建设,综合利用既有信息资源,建立适应内部控制需要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对接,将业务流程、内控措施、权限配置、预警指标等固化到信息系统,减少人为操纵因素,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全面提升管控效率。
(4)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重视人才引进,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重要标准,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积极从社会引进高端人才,充实高级管理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加快管理水平提升。三是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和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周期和方式,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5)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一是建立内部控制监督制度,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二是内部控制办公室和各部门应将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畴,当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等方面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时,应开展专项监督,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三是在日常和专项监督基础上,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健全性、运行的有效性和恰当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