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绣艺术特点浅析
2018-05-14林霞
林霞
【内容提要】台绣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种独创,是早期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文章对台绣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风格特点及台绣产品和工艺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
【关键词】台绣文化 历史 传承 特点
刺绣俗称“绣花”“洒花”“扎花”,在古代记载中又称为“针凿”“女红”,是我国优秀的民族工艺之一。从普及的历史资料中了解到,我国刺绣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由于台州地处沿海地带,台绣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是融西方的抽纱雕绣工艺和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为一体的绣种,经过本地化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工艺风貌。台绣与其他传统绣种虽同属刺绣范畴,但却有着显著的风格特点。现就台绣特点及其形成作简要的分析。
一、不同发展时期的风格特点
(一)清朝前期之“一彩一素”
台州地处苏、湘、粤之间,1840年以前在政治、宗教、商贸、婚嫁等活动中,受到三地刺绣文化的影响。这段时期本土刺绣以中国传统的彩平绣为主,结合辫子股绣、打籽绣、掺针绣、贴布绣、挑花等针技。古代,台州民间的绣品多为围裙、肚兜、披巾、童帽、云肩、绣鞋、衣裙、裤袖口花边、钱包等生活实用品,图案的题材多为寓意幸福吉祥的凤穿牡丹、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和合二仙等。刺绣针技和色彩与面料相匹配,富家多用绸缎,如绸缎配彩色丝线绣、锁绣(扁迁)、平绣、盘金绣、打籽绣、剪贴绣等,称之为“一彩”。普通人家多用土棉布来绣一色线“挑花”,多为蓝底挑白线或白底挑蓝线、黑线等,称之为“一素”。
(二)清末时期之“素色雕绣”
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法国仁爱会的修女来到海门天主堂传教,向教堂里的孤儿和修女传授雕绣技艺。此工艺采用与布料相同的绣线,运用垫胖、包花、葡萄、锁扣、雕档、抽拉丝等针艺,绣好之后将布底剪掉,呈现花型透空的一个个网眼的形态。由于此工艺区别于海门本土的刺绣,又起源于天主教堂,因此当时人们称之为“天主堂花”。初期是绣成茶盘垫(图4)、椅套等供教堂内部使用。
(三)民国时期之“产业发展”
1916年,教堂聘请宁波商人李明德带来绣花老师传授绣花技艺,将绣花技艺应用到白洋布上,绣成夜衣、长裙、台布等,开始作为产品向海外运送。这个时期的绣花特点为手工刺绣并镶贴珠罗纱花片。1923年,海门人许泽民创办了许永利花厂,主要加工绣衣半成品,多为纺绸衫、衣、裙等产品上面的绣花片,绣品年产量约5000件,主要出口欧美国家。1925年,上海人、广东人相继来海门开设以商贸为目的的刺绣作坊。到1935年,海门有刺绣作坊共有33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绣花产业。
(四)新中国成立后之“全雕绣”
20世纪后半叶,以应大玉老先生为代表的台绣第一代传承人将西方雕绣技艺很好的移植并应用在产品设计上。将西方传人的雕绣技艺与本土的平绣相结合,形成了“雕平绣”风格,并延展出独具特色的“真丝雕绣绣衣”和“雕平棉麻布台布”两大类产品。1964年,应大玉先生集抽、拉、雕、包、绕等十多种针法于一体,开创了“全雕绣衣”(图5),把雕绣技艺像龙袍一样发挥到了极致,使全雕绣衣成为台州雕绣的代表力作,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被国际商界誉为“东方奇葩”。1959年绣衣出口量达到32.1万件,产值667.81万元,绣花社员15300人。
(五)20世纪末期之“彩绘绣”
以陈克大师为代表的台绣第二代传承人,在继承了应大玉先生全雕风格的基础上,更为充分地将抽拉雕与万缕丝、订珠、克丝、彩绘等工艺相结合,让台绣的针法逐渐完善,形成了200多種针法,使全雕绣衣的形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其中,陈克大师设计的“真丝全雕叠绣旗袍”(图6)最为典型,此作品于1986年获得保加利亚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金奖,是中国绣衣行业的第一块国际金牌,让台绣成为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民间手工艺标志。
此外,陈克传承西周古老“绣后上彩”技艺,发明了彩绘绣和高清晰绣画。让台绣技艺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使之涵盖了涂绘、缝衣、刺绣三大技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台绣文化技艺特征。“彩绘绣”技艺为绣后上彩,产生色彩朦胧渐变的艺术形态,可以绘绣出或淡雅、或浓艳、对比鲜明、渐变梦幻的效果,使原本单一素色的雕平绣走向了色彩斑斓的新飞跃。彩绘绣衣裙(图7)及彩绘与绣画的结合,更是让台绣产品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21世纪之“纤艺绣”
进入21世纪,台绣在区域分布和产业规模上都呈现严重萎缩的态势。当代的从业者或传承人在努力的探索可持续的传承发展模式。以笔者为代表的台绣第三代传承人,在充分保留和发扬台绣传统雕绣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创作理念,迎合当代审美趋势,与时尚融合,与国际接轨,于2013年首创了纤艺绣。纤艺绣不仅继承了台绣传统抽拉雕的技艺,还改进了传统图案呆板的表达形式,借“物”造型,不拘线材,以立体浮雕的手法,将生物、艺术、刺绣概念一体化,使原始平面绣花向立体浮雕转变。发明了“蛛网绣针法”“具有蚕茧绣品的蚕茧固定绣制方法和具有蚕茧的绣品”“绣品中凌空绕绕胖的绣制方法和具有蚕茧的绣品”“一种十字绣品和该十字绣品的制作方法”等针法专利,使台绣针法完善至将近300种。创作了《网络天下》《原衍生》(图8)、《降生》等系列刺绣作品。成功的将台绣作品引入了3D创作中,实现了“台绣”从实用品领域到观赏艺术品和精神概念领域的延伸。
同时,笔者对台绣的传承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拟借助企业实力汇聚人才,激发创作,传承技艺;借助品牌力量传扬文化,传播艺术;借助创意设计发展激发活动,焕发魅力;运用互联网、高级定制、国际化等新思路让台绣的传承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模式。
二、台绣产品或作品的特点
可从台绣产品或作品中提炼总结出以下十大特点:千丝描、万点绣、抽经纬、剪布底、一色线、变幻彩、葡萄亮、二面光、料质光、经得洗。
千丝描:绣稿采用细墨千丝进行描画,台绣的所有绣稿均由线条描画而成。
万点绣:银针万点绣江山,为了让服装更适用于穿着,绣衣上的绣点均由许多精致细小的胖花粒组成。
抽经纬:在刺绣之前,须把平整面料上的经线和纬线有规则地抽出,然后用绣线重新编织成不同的网状花纹,让精致的绣衣产生神秘性感和富有情趣的效果,这是台绣的一项特有工艺。
剪布底:绣好之后,在扣边轮廓内把布底剪掉,产生花型凌空,极具立体感的效果。此特点让女性的服装上形成春光乍泄的性感效果,非常受西方市场的欢迎,台绣的全雕绣衣也因此闻名遐迩。剪布底是台绣雕镂工艺的处理手法。
一色线:指台绣传统的绣品大多以相同的布料和色线绣制,如白布白绣、黑布黑绣,绣成的产品十分雅致、端庄。
变幻彩:指彩绘绣工艺,即绣后对绣线进行上色彩绘,使原本单调的色线达到色彩丰富,朦胧渐变的效果。
葡萄亮:指台绣的垫绣葡萄,绣制出的饱满颗粒,晶莹透亮,立体感强。
二面光:指绣花的正反面均看不到线头,两面都平整光洁,近似双面绣,因此绣制随风飘逸的披巾最为适合。
料质光:真丝素绉缎的特有光泽能给人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但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几十道工序的流转后,多少会有所损伤。因此,台绣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逼光,还原真丝素绉缎原来的光泽,让台绣出厂的每一件绣衣均光鲜可鉴。
经得冼:台绣绣工捻度紧,非常结实,耐得了经常清洗。加上绣工的针脚整齐紧密,洗后不散线,经得起使用。
三、设计于台绣的重要性
台绣的所有画稿都是原创设计,繡稿不仅是画出适合市场消费需求的绣花图案,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还需把所用的绣线(绣线的型号、颜色、质地)、使用的针法、针法的走势等等都布局好。同时,还需制定后续工艺的要求,如盘扣、镶嵌、车缝等细节的要求。运用什么图案?图案绣在哪件产品的哪个部位?用什么绣?怎么绣?都由设计师事先布局,然后绣娘依稿刺绣,按图索骥,填绣完成。绣娘在刺绣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稿的要求进行刺绣,不可“自由发挥”,不得绣错、绣漏、多绣,由此才能保证批量生产产品的一致性,以及控制线量、工时等成本。因此,可以说设计师决定了台绣产品和作品的艺术生命。
从台绣的发展及其特点可以看到,台绣的发展方向始终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的“三贴近”原则,从不断的满足更大范围人们对生活实用的新需求,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台绣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可以看到,创新是台绣的灵魂,代代台绣人不断赋予她新的内容、新的形态、新的内涵,也正因此,台绣的艺术生命力十分顽强且独具魅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