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角色体验式阅读任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2018-05-14盛艳萍
盛艳萍
摘 要:本文通过对短篇小说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角色体验式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使语言和认知得到平衡的发展。
关键词:角色体验;思维品质;文学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课程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保障,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课程的心智保障,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与水平。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
然而,在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类不利于学习者思维品质发展的问题:
1. 文本的局限性。语言材料或以功能性和知识性为主,重实用轻美感,重知识轻思辨,无法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和进行深度学习的土壤。
2. 教学策略的单一性。阅读课堂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为:先skimming或fast reading,然后scanning或careful reading,最后采用一个综合性活动作为语言产出的手段。从学习语言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未尝不可;但从学生的心智发展来说,这样的阅读要求仅停留在识记、理解和初步的应用上,无法对学生形成足够的认知挑战。
文学阅读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式任务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学作品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都认同文学作品原汁原味,富有语言美感,是英语学习极佳的真实语言材料;另一方面,由于文学语言有时不遵循普遍的语法规则,对人物和作品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和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思维格格不入,教师很难驾驭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
但由于文学作品大多源自生活,并且具有丰富性,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复杂的情境,从而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不应只看文字表面的意义,而应学会探索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设计恰当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对任务积极有效的思考,学生将不断磨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根据作品和学生的情况差异,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文学阅读课堂任务。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角色体验式任务是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有效途径。
角色体验式任务,指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能进入作品的不同角色中,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角色的人生经历或情感变化,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或判断。与此同时,学生还应跳出作品中的角色,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全面地了解和分析问题,对作品进行深度思考和回应,从而建构具有个人特色的理解,将这种体验创造性地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去。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的创始人H. R.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姚斯,1987)。讀者反应论(Reader-Response Theory)也为此提供了依据:读者在文本意义的构建中起到核心的作用,但意义不能单纯地在文本或读者身上找到,而存在于这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中(Gunning,1996)。
教学案例解析
笔者将以加拿大作家Morley Callaghan的短篇小说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Adapted)为例,阐述如何利用角色体验式阅读任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1.文本解读
短篇小说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讲述了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Alfred在一家杂货店打工,老板Mr. Carr发现Alfred经常把店里的小东西偷出去卖钱。终于有一天,Mr. Carr抓住正要带赃物下班的Alfred,并打电话叫来了Alfred的母亲。Alfred的母亲Mrs. Higgins并没有像大家预料地那样惊慌失措地出现,反而用她的镇定优雅说服Mr. Carr不把Alfred交给警察,而是交给她带回家教育。正当Alfred庆幸逃过一劫时,他目睹了回家后的母亲独自喝茶时苍老的神态。那一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明白了母亲这些年为他承受的痛苦,也宣告了他告别叛逆青春走向成长的开始。
这篇小说难度适中,人物角色简单,场景转换清晰,稍加改编后适合初三和高一年级的孩子阅读。小说主题也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紧密相关,探讨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如何在他人拯救和自我拯救中成长的问题。故事的发展主要围绕母亲对儿子的“拯救”展开,聚焦在三个问题上:A.救不救;B. 怎么救;C. 什么是真正的拯救。
笔者将结合文本解读,呈现教学设计的过程,详细分析如何利用角色体验式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设计
(1)阅读准备工作
教师按故事情节发展将文本分成三幕,学生在课堂上读完一幕后完成相应活动,然后再读下一幕。
第一幕:Alfred和Mr. Carr,in the drugstore。
第二幕:Alfred,Mr. Carr和Alfred的母亲Mrs. Higgins,in the drugstore。
第三幕:Alfred和母亲Mrs. Higgins,at home。
【设计意图】
由于场景的转换,这三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造成阅读的碎片化;分步阅读能设置悬念,给学生提供预测的机会以及进行充分的阶段性讨论。
(2)阅读教学过程
① 第一幕:救不救?
1)呈现问题
a. 学生阅读第一幕,了解故事的关键要素,如When (in the evening),Where (in the drugstore),Who (Mr. Carr and Alfred),What (Alfred was caught by the boss for petty thieving),How they felt (Mr. Carr was calm while Alfred was full of fear.)。
b. 聚焦第一幕最后一句“Yet, he wanted her to come quickly before Mr. Carr called in a policeman.”,提出问题:母亲应该同意Mr. Carr把儿子交给警察,还是应该把儿子救回家?To save or not to save, thats the question.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理解和概括能力,梳理故事情节,整理信息,并聚焦核心问题。
2)观察问题
a. 学生将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要站在Alfred(希望被救回家)、Mr. Carr(希望Alfred得到惩罚)、母亲(既希望儿子得到教训又担心对他有伤害)各个角色的立场分析,然后结合旁观者的客观立场,才有可能对这个问题有全面的理解。
b. 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分别选择Alfred,Mr. Carr,母亲和旁观者四个角色。
c. 站在所选角色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梳理文中对该角色的描述,推测角色的思想感情。如:Alfred越来越害怕的情绪描写(nervous; His heart began to beat loud; His face got red; grew very frightened and didnt know what to say; feel that familiar terror growing in him; not so much ashamed, but fear grew in him; childish hope);Mr. Carr镇定态度的描写(softly; confident, quiet; quietly; had a strange smile on his face);母亲在第一幕并没有直接出现,但可以想象母亲在接到电话后的心情,预测她是否会救儿子。旁观者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思考是否应该救Alfred,同时观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推测可能的情节走向。
【设计意图】
在角色体验式任务中,学生能具备角色意识,体验换位思考;搜索文中相关描写,对比Mr. Carr的平静和Alfred的恐惧,想象母亲的心理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观察人物个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人物特点做出合理推断。
3)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四个角色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以文中的描述或推断作为支持观点的依据。在结论上可达成共识,也可保留意见。
【设计意图】
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总结观点,并用恰当的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锻炼论证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能包容不同意见,或达成共识。
4)判断问题
班级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表示同意,也可提出异议。
【设计意图】
在这个故事中,“救不救?”既牵涉到法律问题(犯罪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也牵涉到伦理问题(不救家人是否算背叛?),还有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如果救了这一次,那么下一次呢?)。在这个悬念的十字路口,学生不一定能得出确定的结论,但讨论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过程。
② 第二幕:怎么救?
1)呈现问题
a. 学生快速阅读第二幕,回答上一环节留下的问题:母亲救了Alfred。
b. 聚焦问题:是什么使母亲成功说服了Mr. Carr把Alfred交给她带回家?引导学生做回溯阅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终点回到起点,思考结果产生的原因。
2)观察问题
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到之前选择的角色(Alfred, Mr. Carr,母亲和旁观者),带着新的问题重新阅读第二幕。
b. 找出在母亲到达前Mr. Carr和Alfred对她的预测(Alfred对母亲的想象是:rushing in, eyes burning with anger; crying and would push him away; make him feel so small;Mr. Carr的想象是:come in nervously, shaking with fear and asking for mercy for her son),对比母亲到达后的表现(a little smile on her friendly face; smiled, and with a calmness and dignity in her blue eyes; politely; very calm, quiet and friendly.)探究原因。
c. 观察Mr. Carr的态度变化过程,尝试分析原因。
【設计意图】
学生搜集和对比母亲在Mr. Carr和Alfred想象中和现实中的不同表现;再次进入角色体验式任务,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体会母亲为什么前后变化如此之大,这样的换位思考有助于理解她的说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3)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四个角色分别陈述自己的观察,特别是Mr. Carr陈述Alfred的母亲说服自己的力量是什么,母亲解释自己为何会采用这种平静的方式(根据上下文可知,这不是Alfred第一次惹麻烦,母亲从以往的经验中总结出歇斯底里或乞求怜悯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这次改变了策略,而这种平静的策略正好让Mr. Carr产生了共鸣),Alfred和旁观者补充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回到现场式的分析,学生能发现母亲和Mr. Carr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如面对冲突时的冷静态度。
4)判断问题
班级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依据。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及角色陈述,总结出母亲最后获得“胜利”的法宝是“出人意料的平静力量”,这种力量给Mr. Carr带来了极大冲击,并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③ 第三幕:什么是真正的拯救?
1)预测: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预测Alfred逃过一劫后将如何发展的可能性,如不吸取教训继续做坏事,或在母亲的教育下改邪归正等,并给出合理的依据。
2)阅读与对比:阅读小说第三幕,进行两组对比。
对比一:母子俩回家时对待“胜利”截然不同的反应:儿子为逃离了麻烦而兴奋,为母亲的表现而骄傲;母亲一边怒斥儿子 “恨铁不成钢”,一边想要为儿子在父亲面前隐瞒罪行。儿子长期以来的不懂事和母亲一直的痛苦隐忍在这个场景中达到顶点。
对比二:儿子站在厨房门口,看到了母亲独坐,用颤抖的手端杯子喝水的画面。母亲在那一刻呈现出的苍老的状态,和之前在小店里镇定优雅充满尊严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因为是从Alfred的视角看到母亲的true colors,才有Alfred内心变化的重要时刻:At that moment he felt his youth seemed to be over.
3)角色代入式分析:
a. 母亲视角: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什么才是拯救孩子最好办法?
b. 儿子视角:是什么让自己成为母亲痛苦的根源?看到母亲老态的一刻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c. 旁观者视角:假如Alfred没有机会看到母亲崩溃的状态,故事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母亲将来会告诉Alfred她这些年承受的痛苦吗?如果Alfred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d. 文学赏析的视角:作者将小说标题设为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有何含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更重要,他人拯救还是自我拯救?
【设计意图】
通过预测、对比,学生可以体会到,母亲的崩溃既来源于紧张过后的松弛,也来源于许多年来儿子的成长给她带来的痛苦的爆发。读者只有把整个故事中母亲的表现综合串起一条线来看其中的变化,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此外,文学作品不仅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案例,而且会激发读者对复杂生活情况的追问,这也是读者对故事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更高层次。
学生在与角色互动的过程中,能为生活中的类似问题积累更多经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Ramin Akbari(2008)在讨论批判教学法(Critical Pedagogy)时说,教室里的情境是一种社会情境,发生在教室里的,终将改变教室外的世界。在语言教学时,我们的批判实践,通常就是透过文字(word)的阅读学习,进而与广大的世界(world)联结,进而产生共鸣、回应,并改变自身的生命状态。
结语
“儿童文学以感性的方式影响人。这是一种‘自愿的转变,一种在娱乐中完成的甚至是充满快乐的‘被塑造,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儿童的成长任务,常常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吴其南,2011)。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接近,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并非通过教师说教式的情感教育获得认知,而是通过观察、预测、对比、想象、推断、归纳、评价、创造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角色体验式任务中进行换位思考,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有效论证,并包容异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收获心智的成长。这时,思维品质已不是单一的工具或水平体现,而成为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Akbari, R. 2008. Transforming lives: introducing critical pedagogy into ELT classrooms. [J]. ELT Journal, 62(3)
Gunning, Thomas 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M].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吴其南. 2011. 儿童文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姚斯, 霍拉勃. 1987. 接受美學与接受理论[M].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