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店30年
2018-05-14汪诗原Nancy
汪诗原 Nancy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借酒店下午茶之名与好友闲聊,同家人借酒店早午餐之名相聚,利用酒店康体中心塑造更精神从容的自我时,当我们在度假前围绕一杆酒店斟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问题——酒店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论及这个问题,我们决不容忽视中国酒店发展的这30年。在这30年里,酒店从改革开放初期为应对激增的外宾住宿缺口孕育而生的场所,到如今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场何等美妙而有趣的进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关键词 接待外宾。
代表作 北京长城饭店、王府饭店、中国大饭店、上海波特曼丽思卡尔顿(当时名为波特曼香格里拉)、上海花园饭店(大仓)、上海新锦江大酒店。
1979年10月,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访华演出,当时的卡爷要求北京饭店为乐团每位成员提供一间客房,这一要求在那个住宿资源高度稀缺的年代无异于天方夜谭,当年的北京饭店以乐团指挥不能同国家元首相提并论为由,在乐团抵达前夜仍不愿提供客房。在组织方多方求爷爷告奶奶后,包括卡爷在内的十位乐团主创最终喜获北京饭店“调拨”的十间客房,其余成员只能入住前门饭店,这个安排在当年已是谢天谢地。
就在卡拉扬访华后不到四个月,一座耗资7,500万美元的酒店项目在东三环奠基,这座全中国首间采用全镜面外墙的酒店最终被定名为长城饭店。长城饭店教科书般地勾勒了改革开放初期高级酒店的雏形——新颖的摩天楼外观、配置观光电梯和屋顶餐厅。就在长城饭店与美国喜来登饭店管理集团签订管理协议后不久,另一间配置相仿且同挂牌喜来登的高级饭店——华亭宾馆在上海登陆。京沪两间喜来登的在华首秀不仅为国人科普了“酒店”,也引发了国内第一批高级酒店的兴建狂潮。
这一时期不仅孕育了中国大饭店、静安希尔顿(现静安昆仑饭店)、波特曼香格里拉(现波特曼丽思卡尔顿)、花园饭店等由国际品牌运营的经典作品,也催生了新锦江、昆仑饭店这样的国牌酒店,更培养了大批本土酒店人才(研究生应征五星级酒店服务员一职、酒店直接派员工赴海外培训在当年很轰动也很常见)。
这一时期的酒店还有一大特性是:它们都以接待外宾为主,内部无不满铺大理石,由珠光宝气的水晶吊灯提供照明,用中式古典元素和庭院美学装点空间,提供高水准的住宿和会晤设施……其主要客源是欧美商旅人士,对市民和周围的社区而言,这些出挑、新潮的场所更像是展示先锋设施和前卫理念的橱窗。
90年代末—2008年
关键词 注重细节。
代表作 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北京嘉里大酒店、上海四季酒店、上海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上海威斯汀大饭店。这个时代的酒店生态圈因为更多品牌的加入而更具多样性,凯悦和万豪等酒店帝国的大规模进驻纠正了国人“国际高级酒店即希尔顿或喜来登”的定向思维。
这个时代更是奢华酒店品牌争奇斗艳的时代,四季、丽思卡尔顿、瑞吉等“奢牌”无不抛出四百织针床品、管家、每两小时更换鲜花等理念,在挑战“五星级”权威的同时,也教会国人避开浮华装饰的光芒,转而认同“细节决定奢华”。
这个时代也是更为务实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酒店不再盲目建造标新立异的整栋式酒店建筑,而是信奉更为务实的营造精神,或精选地标建筑的高区进驻,1.0时代风行的观光电梯、旋转餐厅等炫技式手笔无不被无情抛弃,空间效用至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同时,这也是更注重设计的时代,酒店不再为迎合外宾的猎奇心理而制造哗众取宠的中式元素,而是更重视将当地的底蕴深入骨髓。
2008-2016年
关键词 老建筑翻新、精品酒店、私密性、摩登中国风。
代表作 北京瑰丽酒店、瑜舍、北京柏悦酒店、北京华尔道夫酒店、上海柏悦酒店、璞丽、上海半岛酒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浦东文华东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对“双引擎”强势揭幕了3.0时代的序幕。经历了2.0时代的深度培养和国人生活水准与品位的不断提升,高端酒店之于国人早已不再是橱窗里的世界,我们在大肆追捧酒店下午茶、早午餐、水疗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酒店的氛围和个性亮出了更严格的标尺。相较惹眼的入口、恢弘的大堂和完备的设施,人们更青睐于隐蔽的门脸、私邸般的前厅、治愈系的氛围和满足自身需求的有限配套设施。与此同时,高昂设计费与名家加持的老建筑翻新工程和极尽革新的新派中式风项目都是这一时期出挑又迷人的风景。
2016年至今
关键词 国牌崛起、社区化、东风西渐。
代表作 诺金、安麓、CHAO、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养云安缦。
在这一时期,国人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内高端酒店的消费主力,越来越多的酒店到了考虑是否要与洋酒店管理集团续约的时候(大陆首家喜来登和希尔顿相继结束了头顶洋牌的生涯),国牌开始强势崛起(诺金、万达、安麓、钓鱼台美高梅),国际酒店集团则积极缔造特供中国市场的“汉化”品牌(洲际旗下HUALUXE)。
与此同时,酒店的姿态也愈加亲和,趋向于打破其固有的条框。生活方式酒店将酒店的边界深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为食府引入社会餐厅运作思路、让地方特色美食和街边小吃登堂入室;巧将联合办公室和咖啡馆合体(北京新国贸饭店),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廊和商务中心;公共空间不再有刻板的分区或明确的功能属性( CHAO),人们为会友、工作、展览或课程汇聚于此,与其说是酒店,不如说它是一个各类生活方式集散的邻里中心。当然,社区枢纽酒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1.0时代的“孤岛”酒店将退出历史舞台,上海的嘉佩乐和养云安缦无不是借助“孤岛”理念营造的,只是住客群体和入住动机发生了改变——人们为了隐世、治愈、唤醒全新的自我而去。
难忘品牌第一间
1928年,香港半岛酒店
1963年,香港文华酒店(后改名為香港文华东方酒店)
1980年,香港丽晶酒店(后于2002年改为香港洲际酒店)
1982年,北京建国饭店
1985年,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
1985年,杭州香格里拉饭店
1988年,上海新锦江大酒店
1988年,昆仑饭店
1989年,王府饭店(2006年更名为王府半岛酒店)
1990年,上海花园饭店(大仓)
1999年,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
1999年,北京嘉里大酒店
2002年,上海四季酒店
2002年,上海威斯汀大饭店
2003年,上海明天广场JW万豪酒店
2006年,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
2008年,北京柏悦酒店
2008年,颐和安缦
2008年,瑜舍(HouseCollective系列)
2009年,璞丽(UrbanResort Concepts)
2010年,上海和平饭店(费尔蒙)
2011年,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2011年,三亚美高梅度假酒店(钓鱼台美高梅)
2014年,北京瑰丽酒店
2015年,朱家角安麓
2015年,诺金酒店
2017年,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
2017年.CHAO
2017年.Hotel Jen
2018年,上海苏宁宝利嘉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