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分析

2019-09-17李鹏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私密性高校图书馆

摘 要: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与面向人群为师生读者,所以它的馆内空间设计也应该遵循环境行为学理论内容,强调围绕读者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组织设计空间,第一体现高效学习整体空间结构有效架构,第二满足私密性要求,第三创造物境、情境与意境三位一体人性化学习空间。文章结合这三点展开论述,重点深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建筑的空间设计创新理念内容,希望为师生读者创建可满足物质需求、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双向沟通与交流空间。

关键词:建筑空间;建设设计;高校图书馆;空间架构;私密性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师生的第二课堂,它可为师生提供合作学习、书籍阅览、教学研讨、學术研究等多种服务功能空间,所以针对它的空间结构架构设计、私密性设计以及各种融合环境设计要求都相当之高。高校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设计一定要兼顾空间的整体性、多元性,并体现出较高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在设计中注重对高校人文文化精神的有效体现与延续,全面满足高校图书馆读者用户教研学习体验需求。

一、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原则提出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该首先考量并提出自己的一套个性化空间系统,它一边负责馆藏管理运作,一边负责读者用户服务,它所构建的学习空间应该更多关注人与人、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信息之间的多重关系,并始终强调读者用户中心理论,在人本设计过程中满足读者的所有个性化需求,强调空间个性与可识别性的有机融合,突出空间独特气质,为读者用户找到自身在图书馆中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方面还应该注重设计整体性与多元性并存,不但实现知识共享,也要满足私密空间有效设计,在相互协调、统一的空间形态、尺度下完成各自学习研究任务,赋予空间多种个性特征类型。再次,还要满足空间设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原则,例如可在图书馆学习设计空间中配备大量新型智能电子终端,满足智能师生读者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智能化服务需求,令图书馆学习工作环境更加便捷舒适。最后图书馆建筑的空间设计应该体现高校人文精神内涵,将高校的学校文化、地方文化均客观反映于建筑空间设计中,通过多种空间形式与建筑材料的相互搭配,为校园文化精神、地域文化内涵赋予更高层次的空间意象,让读者用户与建筑空间设计产生有效共鸣。

二、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要点详解

如上文所述,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应该体现三点重要内容:第一体现高效学习整体空间结构有效架构,第二满足师生读者的私密性要求,第三创造物境、情境与意境三位一体人性化学习空间。结合这三点,下文将详解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具体内容。

(一)体现高效、便捷学习整体空间结构的有效架构

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基本功能看,它主要拥有藏书功能、阅览功能以及借阅咨询功能,所设计的空间整体上分类明确,独立功能性较强,但整体未能实现多功能内容联动。而如今在高校图书馆内已经建立了功能全面的信息传媒中心与多元化学习中心,它们均能够为读者提供合理有效且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内容,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时间空间优势,为读者用户带来一种亲切感。具体来讲,传统中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可能会因为数字化信息的存在与冲击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开架阅览区设计。所谓开架阅览区就是指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行为活动、拥有复合化服务特点的开放式阅览学习空间,它已经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将阅览空间、借阅空间以及咨询空间三者联系起来,但阅览空间因为高新技术的加入而逐渐变小,反观借阅空间与咨询空间则相应增大,并分散于图书馆的不同空间区域,提高了师生的图书借阅效率与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在如此空间设计背景下,基于读者用户引导的学习空间、馆藏空间、技术服务管理空间以及采编管理就已经建成,四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了一套可满足读者用户服务需求的闭环系统。

同时,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方面要实现“藏阅分离”合理布局,同时满足“藏阅合一”要求,更加迎合读者阅览习惯要求。基于这两点的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搭载信息化多元载体,强调在空间设计中合理布局电子设备登陆数字资源数据库系统、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下载阅览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电子系统,目的是为了做到对藏书空间的有效利用,为图书馆争取到更大、更灵活的学习空间,为开架阅览空间建设与藏书功能体系优化创造有机环境条件。在新的“藏阅分离”“藏阅合一”环境中,所有参考文献的质量价值都能被有效发挥释放,这增加了图书馆中书籍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关系,使得读者在获取知识信息内容过程中更有乐趣,交流互动可能性更大。以下简单介绍以下“藏阅分离”图书馆的典型个例。

一般来说,“藏阅分离”图书馆中,虽然读者用户的学习空间与藏书空间不在同一建筑中,但单独设置了藏书楼与地下“密集书库”,同时为读者用户设计了智能书库。其中,“密集书库”在国外就非常常见,它可在保持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将馆内馆藏量增加至少1.5倍甚至3倍以上,虽然“密集书库”中学习阅览空间与藏书空间布局在同一建筑中,但它对两种空间的布局分布设计非常精细到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亨特图书馆就采用了这种“密集书库”空间设计形式,它将图书馆中更多的空间应用于读者用户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写作学习方面,且它在密集数据藏书空间中设计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图书配送系统,专门为读者用户在馆内提供自主借书处,通过计算机设备自动检索确定读者所需书目,然后将图书文献快速送到取书口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亨特图书馆的密集书库自动检索过程空间布局全部采用透明玻璃设计,这让读者能够全程关注图书的存储与流转过程,它也成为了亨特图书馆一道独特的空间景观。

美国的芝加哥大学Joe and Rika Mansuteto图书馆中则同样采用了“馆藏分离”空间设计理念,配合馆内的自动化机械书库系统将大量图书资源存放于地下密集书库,保证地上空间面向读者用户的馆内空间布局及形态更加自由灵活。

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则不同于美国两家高校图书馆,它真正实现了“馆藏分离”,它将馆藏建筑与图书馆主体建筑分离,专门建设一座藏书楼,满足了密集书库建设要求,其中密集度最高的书架足有30层高,图书馆藏储量也高达200万卷以上。实际上,博德利图书馆的这一空间设计更应该理解为是一种藏阅结合的复合空间,它为读者用户提供了绝对安静的阅览空间,做到了馆内管理工作分工明确。

除“藏阅分离”“藏阅复合”空间设计理念以外,螺旋式图书馆空间设计布局成为了更能体现图书馆空间高效利用的创新方式,它真正迎合了开架阅览空间设计要求,是当前信息化时代中最为重要的图书馆设计演变形式。以日本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的平面螺旋布局设计为例,设计者藤本壮介就十分强调读者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注重读者在馆藏空间与学习空间中的心理感受变化。其建筑内部空间的分隔处没有一处采用实墙设计,全部采用洞口螺旋形书架墙,构建了多向度的空中廊道空间,将所有书架墙全部连接起来,形成相互叠加的双层次运动系统。就这一点设计理念,藤本壮介将其称之为“漫步型空间流线”,在平面螺旋空间序列的引导下,读者用户可快速准确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实现了读者在特殊空间中的休闲阅览过程。同时该空间系统设计也完美解决了空间流线型设计与图书书目检索高效性要求的突出矛盾问题。

(二)满足师生读者的私密性要求

满足师生读者的私密性要求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一大要求,其可采用的空间设计形式就包括了实墙分隔、玻璃墙分隔以及地面高差等多种形式。英国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学院新图书馆就灵活运用了地面高差变化为读者构建了独特的个人私密学习空间。整个空间设计采用了塔形体量设计配合螺旋上升的阶梯状学习空间。

(三)创造物境、情境与意境三位一体人性化学习空间

创造物境、情境与意境三位一体的人性化学习空间是对空间设计哲学思想的至高追求,因为高校图书馆仅仅停留在实际实用功能设计层面上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用户的现实需求,所以必须首先设计物质上、功能上的物境情境,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觉上能够令人愉悦的学习阅读情境,最后逐渐递进上升到空间意境高度,激发读者用户的哲学性思维联想,将图书馆空间设计内涵全面升华。

就以营造意境空间,实现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最高升华为例,它就希望为读者设计具有文化氛围的多功能阅览学习空间,通过这种空间设计渲染文化气息,为读者产生精神共鸣。正如美国城市设计师Kevin Lynch所言:“环境应该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相匹配适应,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要。”这句话就告诉设计者要结合建筑语汇表达,基于建筑实体要素与自然要素营造意境,注重对人心理感受的有效强化。高校图书馆是校园内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它在意境空间营造方面注重学校文化及精神的体现。例如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就设计了自由轻盈的空间形态,馆内每层学习空间中布置了弧形书架,同时配合曲线轮廓的阅览桌布置不但丰富了外部景观设计内涵,也为读者用户缓解疲劳,形成了独特的校园内图书馆文化风格。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建筑空间设计上追求创新、人性化、智能化与内涵丰富化,不但要科学合理服务读者用户,也要体现校园文化精神,营造一种适合学习工作的综合环境氛围。当然,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上还应契合本文所提出的三点设计思维理念,实现对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完美诠释。

参考文献:

[1]杨得鑫.读者行为引导下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8.

[2]张凌超,徐哲.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设施设计与硬件配备[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1).

[3]李彩琴.基于空间体验理论的图书馆空间布局设计[J].內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8).

作者简介:

李鹏飞,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私密性高校图书馆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打造花园式办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