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亭皮影的历史选择

2018-05-14孙唯一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选择困境改革

孙唯一

【内容提要】“乐亭皮影”,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乐亭影”,因乐亭县曾长期隶属于滦州,故又称“滦州影”。乐亭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其以乐亭方言为标准的唱腔和念白,形成了乐亭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本文以乐亭皮影为研究对象,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分析梳理自二十世纪初至今的百年闾,乐亭皮影自发之“变”与“不变”的适应性调整,重点围绕改革开放之后乐亭皮影艺人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选择,阐释在现代消费文化中,乐亭皮影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乐亭皮影 改革 选择 困境

乐亭皮影,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乐亭影”,因其曾长期隶属于滦州,故又称滦州影;外地人把乐亭话叫“呔儿话”,所以乐亭皮影又称“老呔儿影”;又因乐亭皮影的影人是用驴皮刻制,故也称“驴皮影儿”。乐亭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据传源于宋代时中原的汴梁影,金代传人都城燕京,后传人地处京畿的乐亭,受到当地文化与方言的影响,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皮影种类。

一、改革开放之前乐亭皮影的“变”与“不变” (一)近代工商业发展影响下的自发之“变” 乐亭皮影诞生在农耕文化之中,成型于宋代之前,繁盛于清末民初。清朝末年,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良好经济基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状况,为乐亭皮影提供了稳定发展的生存环境,而商业发展带动的市场竞争,给乐亭皮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占得有利形势,乐亭皮影班社间竞争激烈,并不惜重金聘请名角,以巩固和发展各自的班底实力,有时甚至唱“对台戏”以决胜负。长期的彼此竞争角逐,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人,同时也刺激了乐亭皮影从管理制度,到影卷、伴奏乐器、曲牌甚至唱腔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乐亭皮影界风起云涌,出现了群星璀璨的盛况。在这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融碰撞中,乐亭皮影不仅没有因为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消亡,反而借助了工业文明的传播便利条件而发展壮大,这是乐亭皮影发展的机遇,也实为乐亭皮影的幸事!

(二)国家政治力影响下的“变”与“不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乐亭皮影在国家政治力的影响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表演形式、表现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乐亭皮影的唱腔却未被“改造”。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未被“改造”不等于没有改变,“改变”倾向于表达的是“量变”,而“改造”指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手段或方式,倾向于“质变”的表达。那么,为什么乐亭皮影的表演形式、表现内容等方面都被“改造”了,偏偏唱腔未被“改造”呢?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一、由于乐亭皮影唱腔的程式化,使对唱腔音乐的改革走不出固有的条框,因此无法达到被“改造”的“质变”;二、乐亭皮影唱腔在不被“改造”的前提下,仍然可以满足国家政治力的要求,也就是说,它不需要被“改造”。

“文革”开始后,乐亭皮影团被迫停止演出活动。1968年,皮影团被勒令解散,演员还乡参加农业劳动,演出所用道具等,均被造反派以“破四旧”为由,统统付之一炬。“文革”后期,乐亭皮影以移植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的形式得以恢复;恢复演出后,乐亭皮影依靠改编红色现代剧目得以生存和发展。据乐亭皮影艺人刘尚杰口述,当时“不能唱老影,否则会被打成反革命”,这种恐怖气氛深刻地影响着乐亭皮影的艺人们,以至于“在1978年演出时,都是‘乍着胆儿卖票”。总之,无论是移植样板戏还是改编现代剧目,“文革”时期的乐亭皮影都被打上了鲜明的、“红色”的时代印记,也正是在“红色”这一保护色的掩护之下,乐亭皮影才得以生存并延续至今。

二、改革开放以来乐亭皮影的“变”与“不变”

(一)改革开放后乐亭皮影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乐亭皮影终于在高压恐怖的阴云散去之后有了喘息的空档,在剧目上,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共荣舞台,但以传统剧目为主,“文革”期间被禁止演出的传统剧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得以恢复。乐亭县皮影团逐渐步入正轨,兴旺起来,经唐山地区批准成为专业艺术团体。截止1982年底,乐亭县皮影团仍然为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单位。

20世纪80年代初,乐亭皮影走出国门,这得益于《鹤与龟》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两出戏。这两出戏试排于1972年,但当时未能公演。直到1975年剧团赴北京参加全国调演和1976年参加秋季广交会,《鹤与龟》才得以重新加工排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出戏在1981年于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皮影木偶皮影调演中,给首都观众和全国皮影界同行展示了改革之后的新面貌。

2013年,乐亭县文广新局加强了对外交流的力度,先后组织皮影团赴韩国、瑞士、西班牙等演出,为了使剧目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文广新局汇集全县皮影人才对剧目进行了复排和创新,在复排时,多选取一些动作性强、富有感染力的剧目,如《火焰山》《魔女巧梳妆》《鹤与龟》等乐亭皮影的代表性传统剧目。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审美需求,影团尝试在剧目《火焰山》中加入西班牙的传统曲目《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元素,在其他剧目中加入具有韩国流行文化特色的《江南style》的音乐素材作为伴奏音乐,得到了外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总之,乐亭皮影的发展现状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结果。通过整顿队伍、走出国门,乐亭皮影的受众群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扩展,皮影艺人在继承传统乐亭皮影戏的基础上,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为乐亭皮影注入新鲜血液。但我们关心的是,这样看似重获生机的发展之路对乐亭皮影的发展的利弊取舍上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重要的是,以迎合不同国家审美需求、融入《西班牙斗牛士》和韩国流行文化特色的《江南style》的音乐素材而改创的新皮影伴奏音乐正在改变着皮影艺人对乐亭皮影音乐的文化认同。

(二)现代化冲击下乐亭皮影艺人的选择

1.“变”——如此这般好也不好?

为了适应市場经济下的现代消费文化,乐亭皮影在发展中做出了一些“新”的改革,在影窗、影人、光源、艺术手段等多方面体现出了乐亭皮影的“新”:

(1)在影窗上,将传统的六尺影窗增大到十三米,横贯整个舞台。

(2)在影人上,传统皮影戏只使用七寸高的影人,现在上场的影人尺寸不同,从小到大有十多个类别。同一人物由远及近走来时则需不断变化尺寸,给人以立体感和透视感。

(3)在光源上,将传统的豆油插棉捻点燃的方式几经变革到现在使用了现代的新闻灯。

(4)在艺术手段上,借用了当今电影的手段和技巧,如特写、蒙太奇的电影艺术手法。

如此这般的现代化改革,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改革开放之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手法的引入,为乐亭皮影的改革提供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便利与高效,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似乎也更愿意欣赏现代化了的乐亭皮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改革手段为乐亭皮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乐亭皮影的生存与延续。

但是,现代改革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对乐亭皮影也有消极作用。我们知道,皮影戏是光与影的艺术,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那份与生俱来的神秘感。灯光暗些,影人小些,影窗模糊些,反而可以使乐亭皮影的“神”“韵”和“味道”这些抽象的东西更准确地表达出来。你想看清晰的、亮堂的、“特写”加“蒙太奇”的东西,直接去看电影、看电视就好了,何必来看皮影?传统艺术在现代审美与传媒的干预下,正在丢失其之所以为“皮影”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传统艺术的核心与精髓。

2.“不变”——“老规矩,不能变”

韩溪的《车把式咏叹调》曾言:年轻演员都有自己的名师,都经受了多年的严格训练,都能演能唱原汁原味的“老影”。从该团的机构设置看,有的侧重于为老影迷服务,有的侧重于为儿童服务,有的侧重于为国际交流服务,有分有合,能唱能“演”(操纵),互补长短,个个有专长,人人多面手。

尽管唐山市皮影团运用了现代改革手段对乐亭皮影进行了近乎彻头彻尾的革新,但皮影艺人却又在某些方面拥有恪守传统的基本观念。虽然乐亭县的皮影艺术团在出国演出时,曾对乐亭皮影的伴奏音乐进行过适应国外观众的创新改造,但在乐亭皮影的唱腔上,皮影艺人却坚守着不能变的“老规矩”。在访谈乐亭皮影艺人刘尚杰时,笔者问到:“现在的乐亭皮影唱腔和之前的樂亭皮影唱腔有什么区别?”她回答:“没有区别。这都是死壳子,也都是老规矩,不能变。”

同时,刘尚杰提到了皮影唱腔之所以没有变化的两个原因。其一,“死壳子”和“老规矩”是指乐亭皮影唱腔的固定落音规律,相当于戏曲的“程式化”。这个被称之为“老规矩”的程式化创编规律却是皮影艺人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沉沦可以一直保留到今天的重要传统底线。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乐亭皮影的外在形式怎么改变,唱腔都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这与乐亭皮影的“自变”调节机制有关,而调节的标准就是皮影演出的消费市场,或者通俗来讲,就是乐亭皮影的观众群。在特定的文化区域,本土观众对其选择的艺术形式的审美判断具有区域性的共同标准,而在此标准中包括当地观众在多年本土文化审美习惯的积淀中所形成的、对程式性的认知与尊重。

20世纪初期,受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乐亭皮影的观众群要求乐亭皮影的音乐丰富性,为了争取更加庞大的观众群,皮影艺人们锐意改革,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所以乐亭皮影音乐“自发之变”;在受国家政治力影响的抗日战争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一直是“走群众路线”,因此乐亭皮影的改革也要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此过程中,乐亭皮影总会选择效果更为直接地、能够更快达到宣传目的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改革,而较少改革唱腔,且唱腔的程式化和国家政策要求其走群众路线的方针也决定了皮影唱腔的原貌延续性,因此这一时期,乐亭皮影会选择性地进行“变”与“不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80年代初“恢复传统戏”的热潮到目前仍以演出传统戏为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观众群的审美偏重于“传统戏”,因此也相应地要求乐亭皮影唱腔的传统韵味的保持,而此时唱腔的“传统韵味”,就是从上一时期延续下来的、在20世纪初就已定型了的皮影唱腔,因为观众群,乐亭皮影“自发之不变”,而这“不变”的唱腔,也自然成为现在皮影艺人口中的“老规矩”。

3.“非遗”时代的后继乏人

2014年,乐亭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在此之后,乐亭县对乐亭皮影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积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支持,并制定了系列保护规划:

1.成立了皮影专业表演团体,并且传承人在每年的重要节日中参与演出;

2.在县文化中心建立皮影说唱厅供各级传承人使用;

3.组织举行“皮影新人赛”,鼓励“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

4.搜集整理传统影卷200余部,刻制影人300余身,场景200余件,入博物馆进行保存;

5.录制经典传统皮影剧目《五峰会》70个小时,完整地保存了乐亭皮影的传统样貌;

6.多次组织艺术团出国演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7.复排传统剧目,创作现代剧目如《小熊与银针》《清官谣》等,迎合现代的大众审美需求;

8.开展“乐亭皮影走进小学课堂”和“乐亭皮影走进大学校园”等活动,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现已成为乐亭皮影基地,学校给小学生安排皮影课程并排练小节目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乐亭县对乐亭皮影尽可能的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乐亭皮影并没有因为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而使后继乏人的现状得以改善。改革开放后,业余皮影团体仍时常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如1997年,在开滦赵各庄矿业余皮影团在香港回归期间,曾在“赵矿俱乐部”门前搭台演了10天的庆贺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余皮影团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已消失。

与此同时,今天乐亭皮影唯一的传承力量皮影剧团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面临着生存危机。2002年,乐亭县建立了“乐亭县戏曲艺术团”,包括“乐亭皮影团”和“乐亭曲艺团”。艺术团归乐亭县文体局领导,属事业单位。其中皮影团和曲艺团人数总共十三四人。皮影团演出人员属合同工,为半职业演员,转正机会较少。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在文体局组织的活动中完成部分乐亭皮影戏的传承工作,而在没有演出的情况下则只能自谋生路。在工资待遇上,皮影演员的底薪为1480元,自筹自支,有生活费补助,如下乡演出时每人每天补助100元,若需排练时则一天补助50元。单位为皮影演员提供“五险”,并在演员退休以后按事业单位标准发放工资。这样的工资待遇水平是乐亭县年轻人不愿在当下社会学习传承乐亭皮影的主要原因。

结语

自20世纪初近代工商业发展以来的百年间,乐亭皮影始终以观众群的审美为改革标准,在经济因素占主导地位时,迎合消费群体的喜好,锐意改革,争奇斗艳。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其强大的宣传作用,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文革”期间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在经历了剧种险些被砍掉的危机之后,以红色作为保护色,通过移植样板戏,巧妙地“移花接木”,渡过了难关。改革开放之后,迎合现代审美倾向,在表演艺术上、舞台美术上都做出了现代化的改变,但是在音乐唱腔上,却一如既往地遵守着自己的“老规矩”。百年间,乐亭皮影在动荡的环境中,为了适应历史的变迁,而审慎地做着“变”与“不变”的选择,也正是如此,才能使它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中延续至今。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乐亭皮影艺人依然在努力尝试以“适者生存”之法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需求,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出国门时,积极用他们认为合理的创新方式根据不同国家的审美习惯对乐亭皮影的演出方式进行翻新变化。然而,即使是以一时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的流行元素改造乐亭皮影音乐,也依然无法使乐亭皮影在当下走出后继无人的窘境。百年来,为了生存,乐亭皮影以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观众群的审美趣味为“变”与“不变”的出发点进行改革,但是,在当下以现代化、西方意识形态和流行文化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中,乐亭皮影正在经历着一个世纪所不曾经历过的生存挑战,已经失去了它百年来的生存土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笔者思考的是,在当下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乐亭皮影是否应该依然按照百年來的变革经验,继续以时尚流行或外国审美为标准进行种种“创新”,以求适应时代潮流呢?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当下,答案需要再斟酌,但以目前乐亭皮影的生存状况来看,笔者认为,当下的迎合与一个世纪的转变、变革有着质的不同。乐亭皮影一个世纪以来都在做着“变”或“不变”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乐亭皮影在20世纪可以变,当下却不能以迎合为手段继续改革创新呢?正如田青先生所言:“有人说:历史是向前的,就像一条河流,不可能不变。这是对的,但文化只能在自己的河床里流淌,只能前进在自己民族传统的轨道里。O型血患者输血只能输0型血,输错血型是会要命的!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把‘脱亚入欧定为国策,也曾对他们的‘歌舞伎进行过改造,就和今天我们不约而同地努力把地方戏改造成歌舞剧一样。‘二战之后,国破家亡的日本人终于认识到:‘歌舞伎是不能‘发展的,‘歌舞伎用西洋‘美声唱法唱,‘歌舞伎就没了!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过核战争的国家在沦为战败国、整个民族文化面临全面消失的危险之后痛苦反思的结果。”①

20世纪的乐亭皮影虽然经历了近代工商业发展、抗日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大革命,但它始终在以“旧瓶装新酒”的民间智慧,在以不丢失乐亭皮影传统精髓与文化基因的前提下进行顺应时代的变革,也就是说,在一百年的文化环境中,就是乐亭皮影及其音乐,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前进在自己民族传统的轨道里”,即使对乐亭皮影音乐进行大幅度变革的唐剧,也是在以借鉴融合中国其他传统剧种的唱腔来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而当下的乐亭皮影的“顺应时代”,采用的却是将现代电子手段和“蒙太奇”等现代传媒和西方的艺术手法“嫁接”在乐亭皮影及其音乐上,以迎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喜好,而结果却是,到目前为止,乐亭皮影以牺牲文化精髓为代价,也没有换来其当下的繁荣发展。

反思当下,乐亭皮影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乐亭皮影,皮影人首先在当下更应该对传统存有敬畏之心和文化尊重。早在1935年,张绳武、张茂兰等名艺人即东渡日本录制皮影唱片,乐亭皮影也是在那时第一次走出国门。据张茂兰口述:“我们在东京的日子里,日本人民都把我们当成外宾。日本人民是很友好的。走在街上,日本人老远就给我们让路。”②这里有一关键的地方,就是东渡日本的时间-1935年,此时日本已经开始了侵华战争,但是对于这些皮影艺人却极其尊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日本人对文化的尊重,而且是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尊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次走出国门也使皮影艺人们赚足了钞票,如张茂兰所说:“来去十八天……(日本)宝利公司给影班子一千余元……我和张绳武各三千元。”。③因此,日本人对乐亭皮影的尊重与重视给了我们启示,即无论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翻新,皮影艺人都不应该丢失自身的文化基因,在“老规矩”“死壳子”尚未全部丢失之时,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鼓励皮影艺人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继续探索乐亭皮影积极有效的保护之路。

①田青:《昆曲等你六百年》,《艺术评论》,2011年第6期。

②张茂兰口述,张瑞奇、孟昭林整理《我的皮影艺术生涯》,见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编:《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三集(内部资料),第138页。

③同上。

猜你喜欢

选择困境改革
跟踪导练(一)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改革”就是涨价吗?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