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2018-05-14叶东森
叶东森
很多软件企业存在融资难、投资损失和应收账款坏账等特殊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产生有行业特性原因,也有软件风险管控措施不完善原因。软件企业可从组织、流程和策略等多方面入手,优化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降低财务风险对软件企业生存发展的威胁。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对软件企业财务风险加以控制,就必须分析不同的财务风险,对现有财务风险管理不足加以分析,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进而对财务风险加以预防和控制,进一步保障软件企业的长效发展。
软件企业常见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
一方面,软件企业间接融资能力比较薄弱。由于软件企业数量众多且竞争比较激烈,客户需求经常变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由固定人员支出形成的经营杠杆也比较大,因此软件企业经营风险也比较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低经营风险的要求;软件企业资产主要为人力资源和软件产权等无形资产,无法对其价值进行合理评估,且难以变现,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对贷款抵押品的要求;很多软件企业注册资本比较小,企业规模也比较小,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商业银行贷款评估中处于不利位置。所以软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比较大,即使能够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成本也比较高。
另一方面,软件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也受限。很多软件企业规模比较小,利润率不高,经营管理也不够规范,暂时难以满足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要求,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资金需求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积累和股东投入。现有股东增加投入需要股东有较强资金实力,新股东投入可能会出现稀释现有股东股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因此,依靠股东增加投入也有一定難度。由于很多软件企业规模比较小,且利润率不高,企业自身经营积累也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新增资金需求。
总之,由于外部和企业自身条件原因,软件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融资风险比较大。
(2)投资风险
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是其拥有的软件产权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而软件产权等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通过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获得。软件企业研发需要经历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和软件测试、试运行等六个阶段,产品从开始研发到销售,特别到形成成熟产品,周期往往比较长。由于软件企业之间竞争比较激烈,且客户需求变化比较快,软件企业的产品研发很可能出现对客户需求把握不够准确,研发出市场需求比较小的产品,或者产品研发尚未完成,竞争对手已经推出了新产品,已经占据了市场,导致软件企业产品研发失败,研发投入变成了沉没成本。除此之外,为了强化核心竞争力,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往往比较大,在研发过程中,研发效率不高也容易导致公司资源浪费。
(3)人员支出风险
对于软件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其不可或缺的资产,人员会产生相关支出,这些人员相关支出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和差旅费等,这些支出往往需要定期支付,例如工资每月需定期发放,社保和公积金等需每月定期缴纳,一般不能延迟支付,延迟支付对员工和公司均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这些人员支出占软件企业总成本费用比例十分大,这意味着,软件企业的大部分成本费用付款不能延迟。而软件行业客户付款周期往往比较长,因此软件企业在开展业务时,需先垫支人员支出等费用,一定要具备充足现金流,与人员相关开支需求相吻合,以免企业员工进入到恐慌之中,导致人才流失,致使企业的竞争力逐渐丧失。
(4)应收账款风险
许多软件企业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低,在研发出产品基础版本后,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客户需求进行二次个性化开发。而二次开发需要经历问题的定义及规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和软件测试、试运行等六个阶段,开发周期比较长,而大部分销售款项需要在项目完成验收后才能收取,应收账款周期比较长,增加了坏账风险。另外,与硬件产品相比,对软件产品评价标准较为宽泛,涉及因素可能会更多,有时软件企业与客户对最终产品的评价会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也增加了收款难度和应收账款的风险。
(5)汇率风险
在我国,软件产业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其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会建设境外分子公司、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交付中心等,或者在国内建立离岸交付中心承接国外业务,实现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国际业务当中所涉及的外汇风险,特别是在汇率浮动比较大的情况下部分资金可能会出现损失,影响软件企业的利润,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
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软件企业常见财务风险是行业特性,行业特点决定了很多财务风险难以避免。但是很多软件企业财务风险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其经营管理,甚至影响了其生存和发展。究其原因,除行业特性外,还与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不当有密切关系。很多软件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存在如下问题:
(1)员工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软件企业是由专业的软件从业人员创建的,这些创始人专业技能往往比较比较拔尖,但是财务知识比较薄弱,对财务工作和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软件企业规模比较小,生存发展压力导致管理层往往比较重视销售合同额、销售收入等经营指标,容易忽视财务风险。另外,软件企业的一般员工平均年龄都不高,业务专业水平较高,但基本财务知识也比较匮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措施缺乏足够理解,更谈不上全力支持。
(2)资金预算体系未能建立
对资金收、付、存进行计划和安排,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存在资金问题,可有效管控软件企业面临现金流紧张、融资难和应收账款坏账等财务风险。但是,很多软件企业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员工甚至领导错误认为,公司规模小,业务不稳定,预算能够起到作用不大,反而增加了业务部门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错误理念导致软件企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资金预算体系。
(3)内部控制和业务两张皮
有些软件企业财务人员为了管控财务风险,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由于缺乏领导支持,与业务部门沟通不足等原因,其内控体系常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管控措施主要在事后,事前管控措施较少,例如对研发投入失败风险管控,过于注重失败后惩处措施;二是管控措施未能嵌入业务流程中,例如对应收账款坏账管控,未能在客户选择、合同签订、交付等环节嵌入管控措施;三是内控体系大而全,未能考虑到软件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得不到领导和业务部门支持,内控体系与业务两张皮,内控效用大打折扣。
(4)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有些软件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财务人员比较少,企业对财务人员要求停留在能够顺利完成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层面,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比较单一,财务管理技能比较缺乏,缺乏对财务风险和内部控制体系正确理解,更谈不上主导建立有效内控体系。
软件企业财务风险优化策略笔者认为应该从组织、流程和策略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管控,降低财务风险对软件企业生存发展的威胁。
(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
软件企业财务人员应该梳理公司财务风险,在公司内进行宣贯,让公司员工了解财务风险种类、对公司影响、与其工作关系等。如有必要,可编写简单财务风险管控手册,统一公司财务风险管控概念、风险分类和管控措施等专业术语,形成统一沟通基础。将财务风险管控与岗位责任挂钩,增强员工财务风险意识。最终形成公司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管控的财务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2)财务人员要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起主导作用
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是公司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财务人员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不能回避该责任。因为内控体系构建是一项对财务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财务和业务等因素,业务部门人员缺乏系统的训练,难以满足该项工作要求,财务人员应该勇于承担其主导作用。否则,业务部门财务风险管控活动各自为政,难以起到应有作用。
(3)综合管理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软件企业经营不仅面临财务风险,还面临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不是相互独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软件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控时,
需要考虑经营风险因素。在软件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小,外部环境比较稳定,企业收入和利润等比较稳定时,可以适当提高财务风险容忍程度。软件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外部环境变化比较快时,软件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可承担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总量,适当管控财务风险,将企业承担的风险总量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4)将管控措施嵌入到业务流程中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方面。前者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着核心功效,具体指的就是借助会计工作与信息,有效地指挥并调节狭义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与管理环节,确保能够获取更为可观的效益目標。而后者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框架形式,对运作流程、风险控制以及检测评估等运转环节加以管理。软件企业必须取得业务部门配合,在业务流程中嵌入管理控制措施,将内控措施固化到业务流程中,例如开拓业务流程中,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牺牲部分销售收入以排除一些信用不良客户,对业务人员进行应收账款考核等以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5)建立全面预算体系
建立全面预算体系,特别是资金预算体系,通过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和财务等做出一系列具体计划,分析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通过预算体系实施,可将“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落地,避免财务风险管理和业务两张皮现象。通过预算实施跟踪,可不断督促相关部门采取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6)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奖惩机制
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是全员的管理活动,每个部门和员工都有责任。将财务风险和岗位责任挂钩,在绩效考核中增加对财务风险管理成效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可有效避免财务风险管控中“财务人员独角戏”的困境。
总结
软件企业由于行业特性,在融资、投资和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特殊财务风险,这些风险难以避免,但可从组织、流程和策略等多方面入手,优化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降低财务风险对软件企业生存发展的威胁。
[1]丁景茹.浅析软件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J].中国总会计师,2012(1):124-125.
[2]徐昊.我国软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J].财经界,2016(2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