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018-05-14罗小荣
罗小荣
随着高校资金收入路径呈现多元化,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化,以及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通过精细化的核算,为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服务。然而,就目前的会计核算情况来看,会计核算仍然无法为管理层提供有决策价值的信息。本文就现阶段高校财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高校 会计核算 精细化管理
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及新预算法、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会计核算有望更加精细化,以满足高校不同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然而,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已无法满足管理需求,基于流程再造、预算细化、推动成本核算、完善财务核算系统,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采用与现代化技术相融合的核算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与会计核算不协调
新预算法强调决算草案应与预算对应,并按三类分列: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预算是依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作出的财务收支计划,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会计核算为决算提供支撑,是高校实现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前提基础。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密不可分。
高校的预算基本分为部门预算和内部预算,部门预算按照财政要求进行编制;而内部预算则是在上一年度预算基础上调整编制。高校并未将内部预算与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后,采用先进的预算方法编制。导致部分预算前期论证不充分、使用范围不明确,预算无法细化,给会计核算带来了较大困扰。
(2)成本核算难以推进,绩效评价缺乏依据
新预算法中共有8处提及“绩效”,突出预算执行力和绩效预算有机结合,绩效理念的提出引申出了投入、产出概念。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社会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越发关注。同时,2012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施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加强成本核算、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办学效益的必要性。然而,目前各高校基本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缺乏依据,原因如下:
1.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未给成本核算提供依据和指明方向
2014年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未给成本核算提供依据和指明方向。新会计制度未对成本管理提出任何要求,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即便对支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分,设立了辅助账,并新增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但未设置相对应的成本费用科目,无法将支出转换成相应的成本费用。
2.以公历日期划分会计期间,不利于高校成本核算
根据新会计制度,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月度和年度编制,即高校的会计期间是以公历日期进行划分。实际上,学生的培养周期和学校的工作周期是按学年进行的,高校会计期间应以学年为单位。以公历日期划分会计期间,无法确保成本费用与学校相应工作进行匹配,不利于高校进行成本核算。
3.成本核算缺乏内驱动力
会计科目未设置成本费用科目、会计核算的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期间以公历年度而不以学年划分等等,这无疑加大了高校成本核算的难度。因此,在没有明确规定要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下,高校管理层会更加重视如何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而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成本核算工作不够重视,成本核算缺乏内在动力。即便上级要求计算生均教育成本时,不少高校会用收入实现制下的总支出作为教育总成本,成本核算缺乏严谨性及科学性。
(3)财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影响了会计核算质量
近几年来,虽然高校对财务人员的学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高校财务缺乏竞争力,较难吸引到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因此,较多高校财务人员认为会计核算主要就是审核原始票据、记账,忽视核算的管理功能,影响了会计核算质量。由于财务人员对各项法律法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掌握不及时,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无法准确判断原始凭据的真实性;记账时,摘要、科目归集、金额方向不准确,对后期的取数、对账、统计分析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
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互聯网+”时代到来,高等学校财会核算工作人员一直使用原有知识储备,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核算,未能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创新能力和业务处理技能,向管理会计成功转型,不符合《财务部关于全面推荐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4)会计核算系统未能与业务系统有机整合
“很多不合理的证明,成了老百姓迈不过去的坎儿!因为有‘信息孤岛'的存在,就有滋生这些证明的土壤。”李克强在2017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使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场排队报账的情况。但财务核算系统未与业务信息无缝对接,主要的功能仍保留在记账、查账、预算控制等,其辅助监督与管理的作用比较薄弱,不符合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神。财务核算系统,整个业务流程未与财务系统融合,这就容易造成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财务人员很难了解业务的来龙去脉,无法对业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大部分在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基本处于有钱就收、票据合法、签批手续齐全就予以报销报账,较难去把握业务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报账人员由于对相关财务知识缺乏了解和掌握,办理财务相关业务时,不能明确需要提供哪些原始单据;面对跨校区办学,由于不熟悉审批流程,拿着原始单据来来回回办理签字手续,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沟通效率。同时,由于系统的不融合,作为学校管理者,无法及时知晓业务的进展情况。
高校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预算精细化管理为会计核算提供良好基础
预算是着眼整个学校发展的宏观计划,但预算的落实更加体现在微观层面。预算编制,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最合适或多种方法的组合来编制预算,实现钱随事走、责权利相结合。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在以往预算执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物价及收入水平和学校发展计划等综合情况,建立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论证;根据论证情况给予一定的预算经费,同时明确预算使用范围,并保持预算明细项目与会计核算的经济分类相对应,以便于组织核算。
同時,要坚持刚性预算,建立预算预警机制,避免超预算执行和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将分析结果运用到绩效考核中。
(2)建立成本中心,将相关费用合理分配后,采用双维核算体系实现成本核算
学校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设立若干个成本中心,学院、学期、年级、专业等等都可以设为成本中心。将教学部门发生的支出列入直接成本,直接计入受益成本中心;将行政管理部门及教辅部门发生的支出列入间接费用,通过受益频率或者受益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后,计入到受益成本中心中。
由于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未设立成本费用科目,高校可通过双维核算体系实现成本核算。也就是说,将支出类科目的属性设置为成本费用,在进行支出核算时,同时进行将支出分配到各成本中心,实现成本费用归集。
(3)优化财务核算团队建设
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荐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给各个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知识和技术层出不穷,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终将被信息化智能设备所代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会计人员加强学习,除学习财务相关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学校各项经济业务深层次了解与精细化核算,提示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4)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积极建立和运用信息系统
建立信息资源建设统筹协调机构,全面梳理学校的业务流程,对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及统一部署,改变各机构各部门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的状态。
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基于流程再造,促进各系统的无缝对接。对于个别无法集成的旧系统,可以采用更新换代的方式实现‘人财物各系统的信息共享。必要时可按照企业使用的ERP模式,将所有资源信息都集合在一个系统中。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统一性。同时,财务人员可通过整合的信息系统高效获取信息,实现对业务全过程监督与管理。
[1]陈东.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多维核算体系的构建探讨[J].商业会计,2014(14):95-98.
[2]张琪.目前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构建高校多维核算体系的思路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138-139.
[3]杜莲珍.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5(11):108-110.
[4]武秀娟.新时期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外资,2014(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