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县以“精神扶贫”提升“精准脱贫”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杨光成
摘 要: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时刻,必须努力破解脱贫难题、增强脱贫动力、提升脱贫实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思想,笔者重点研究了会同县“精神扶贫”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精神扶贫;精准脱贫;动力;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脱贫攻坚也同样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时刻,必须努力破解脱贫难题、增强脱贫动力、提升脱贫实效,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会同县在脱贫攻坚中深刻认识到精神脱贫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以“精神扶贫”提升“精准脱贫”质量,集中力量将“精准脱贫”向纵深推进。
一、贫困户“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会同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与贵州天柱县接壤,是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屬深度贫困区,脱贫任务艰巨。近年来,会同投入了大量资源扶贫,随着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但政策好了,政府包揽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资源匮乏已不再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更顽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源于精神上的贫困。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
1.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贫认命
贫困户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地方,脱贫致富的条件脆弱,长期贫困的折磨,使许多村民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他们把自己的贫困归于老天的安排和命运所定,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少数贫困户对上门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脱贫是干部们的事,与自己无关,“日子过不下去有国家兜底”。因此,面对贫困,他们不是穷则思变,奋发图强,而是奉行一种无为哲学,不思进取,安贫认命,失去了可以改变其贫困命运的精神动力。
2.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精神不振
许多贫困户因经济拮据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淡薄的消费意识。在扶贫中我们发现患各种慢性病的较多,这些患病贫困户家中大部分卫生条件很差,房屋潮湿不通风、屋内杂物随意堆放、鸡鸭就地散养在自家院子里,粪便也不及时处理,刺鼻的味道蔓延整个院落。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即使健康的人也易引发疾病,更不利于身患疾病的贫困户恢复健康。他们的饮食结构也极其简单,只讲填饱肚子,导致他们的饮食结构失衡,造成营养不良,疾病缠身,身体素质下降,不仅严重影响劳动效率,而且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体力与精神的双重乏力感。
3.小农本位、重农轻商、安土重迁
由于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村民仍抱着“七十二行,以农为王” 的传统心态,把务工经商看作不务正业。虽然全国市场经济大潮汹涌,但在一些贫困山区依然是自然经济的平静港湾,“种田为吃饭,养猪为吃肉,养牛为犁田”,市场观念缺乏,有些农民仍为挑担上街卖东西感到害羞;故土观念执著,对外部文化、现代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有着一种本能的隔膜与排斥,宁可忍受贫困,也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在一些山村有一些农村青年曾外出打工,但又因不习惯外面的生活方式,或者“想家”而飞鸟归林。在他们看来“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咱这草窝窝”,这种心理使他们安土重迁,驻足贫困。
4.不孝不仁、好逸恶劳、坐等救济
一些贫困户道德缺失,有的不孝不仁,不赡养老人,使一些年迈体弱的老人成了贫困户,把孝老的责任推给政府,推给扶贫干部、村干部。有的懒散馋,好逸恶劳,平时打牌不干活,一没生活来源就去找政府,“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给基层扶贫工作带来“破窗效应”。 有的“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靠着底线政策苦捱,有的甚至还要挟扶贫干部“我对你满不满意要看你的表现”。少数自身具备脱贫条件却拒不主动脱贫,令基层扶贫工作“伤透脑筋”。
“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精神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精神贫困”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所以,扶贫、脱贫须对症下药才能有效,输血变造血才能长效,只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脱贫”,才能启发贫困人口的“源动力”。为此,会同县积极探索以“精神扶贫”提升“精准脱贫”质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二、会同县以“精神扶贫”提升“精准脱贫”质量的对策与路径
1.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宣讲,启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
(1)坚持思想引领,组织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扶贫思想。一是县委宣传部精心摘选70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标语,在全县各乡镇、各行政村、主要交通道路及公共场所、风景区悬挂及张贴。二是订购和印制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材料2.5万套,分发给全县的党员、群众阅读;广泛发放党的十九大精神年历、挂历、挂图。三是组织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围绕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扶贫思想对全县230个村开展了宣讲。
(2)注重典型引领,精心组织“最美脱贫示范户”巡回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为启发贫困人口“先飞”、“先富”的意识,会同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办今年5月中旬制定《“勤劳致富·光荣脱贫”身边的最美脱贫示范户巡回宣讲活动方案》,组织5至10名获评“最美脱贫示范户”脱贫致富典型赴全县8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巡回宣讲。用“最美脱贫示范户”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生动诠释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启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致富、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思想,积极发展产业,立志脱贫摘帽。
2.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焕发农村由内而外的精气神
贫困人口要彻底告别贫穷,特别要扭转成年贫困人口的不良观念,摒除陈规陋习,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为传递正能量,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县文明委制定《会同县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新时代新风行动方案》,着力开展“四大专项行动”。
(1)大力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通过村级文化文艺活动、先进典型民间自评、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活动,寓教于乐,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融入农民日常生活。深化媒体宣传,各级各类媒体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开设专题专栏,报道移风易俗正反面典型,增进人们对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认知认同。
(2)组织婚丧礼俗治陋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人情风”专项整治,制定下发《会同县“人情风”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婚丧礼俗社会宣教活动;加强殡葬服务管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陋习,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3)开展农村環境卫生整治行动。制定下发《会同县农村人居环境“五清一化”工作集中整治方案》,县委宣传部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五清一化”集中整治行动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整治成效。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现象,及时宣传报道整治行动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和特色做法,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整治行动中来,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整治行动的良好氛围。
(4)深化文明村镇创建行动。加强农村“十一个”建设,包括建好文化宣传广场、乡风文明示范街、道德讲堂等。开展以脱贫致富星、卫生整洁星、诚信守法星、孝老爱亲星、文明风尚星为内容的“五星级文明户”评先表彰活动,通过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要求既注重物质帮扶,更注重精神帮扶、文化帮扶、科技帮扶。
3.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开发智力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近年来,在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战略中,会同县大力推进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困难学生资助“三项工程”,朝着“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目标迈出了一串坚实的足印。
(1)积极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五、六年以前,会同县大大小小110余所学校(含70多个村级教学点),办学条件普遍简陋,活动场地狭窄,教学设备短缺,功能室和辅助用房不足,信息化建设更是严重滞后。全面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成为会同县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和教育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全县实施学校建设项目288个,投入资金6.8亿元,新建校舍60073平方米,改造校舍205402平方米,改扩建田径场25个,配备多媒体教室180间,添置图书10余万册,其中整体搬迁学校7所。全县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2)教育扶贫先“扶强”教师队伍。教育扶贫最终目的是扶质量,扶质量,必须先扶强教师队伍。一是加强培训,会同现有在职在岗教师2600余人,近三年完成教师各类培训达7000余人次,如火如荼地开展“送培下乡”、“提升工程”等培训活动。二是加强交流。采用“取强补弱”的形式使每年中小学校长的交流面都在30%以上。三是加强支教。县教育局明确规定,凡职称晋级,教师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近年来,每年安排城区、县城周边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达30人以上,客观上起到了教师资源“劫富济贫”的作用。
(3)加大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近年来会同县累计发放贫困幼儿入园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国家助学金、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困难学生补助等各类补贴3299万元,惠及对象4.58万人次;为5000多名贫困学生兜底助学资金300余万元;为1448名大学新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70万元,免除利息110余万元。
4.积极实施“文化育民”活动,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熏陶具有不可替代的育教作用。会同县坚持“文化育民”,在文化生态上下“绣花”功夫,充分激发贫困群众文化发展动力。
(1)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让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走进广大农村、走进千家万户。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戏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送书下乡等活动,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下乡,活跃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振奋了农民群众时代风貌。新闻媒体多形式全方位跟踪报道,为“三下乡”活动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扩大了活动影响。
(2)组织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充分发挥“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引领作用,县委宣传部5月中旬制定《会同县“畅享文化 拥抱文明 舞动幸福”群众文化活动方案》,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为主要形式,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用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一是开展村级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对广场舞爱好者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鼓励乡村组建舞龙队、舞狮队、戏剧班等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创建独具特色的乡村太极文化,活跃乡村文化氛围。二是开展“一月一歌”经典传唱。利用“村村响”工程每月在各村播放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以红色经典、宣传十九大、歌颂党、歌颂祖国及会同原创歌曲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发掘本土最强音。三是开辟“百姓舞台 我最出彩”电视专栏。县电视台、文体旅广新局在会同生活娱乐频道开设专题节目,联合开辟“百姓舞台 我最出彩”电视专栏。专栏聚焦乡村的新鲜事、趣味事、民俗风情、人文生态美等,为老百姓展现自我,展现风采提供平台。通过积极营造文明、祥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源源不断地给予群众“精神食粮”,让贫困群众用精神脱贫推动物质脱贫,奋力追赶超越,争当脱贫致富排头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成兆文.扶贫:既要精准,更要精神.甘肃日报.2017.3
[3]康伟.根治精神上的贫困.湖北日报.2018.02
作者简介:
杨光成(1974--)男,中共会同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