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素养落地:高中历史教学中解释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8-05-14王伟

新丝路(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笔者历史素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因此确立了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政策。就历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五大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类素养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历史核心素养之解释素养的培养实践作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历史;解释素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不仅是当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中,歷史解释素养是学生历史学习必备的关键能力,也是达成其它四类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桥梁。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

一、激发主体参与,培养辩证分析意识

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他们的潜能尚未被完全激发出来,因此更需要唤醒他们内心中沉睡的因子,从而让他们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这就离不开主体参与意识。史料是关于历史的档案、文献、图片等文献资源,是通过前人的记录、总结和概括而产生的,其中难免会涉及他人的思想理念、心理倾向、性格趣味等主观性因素,因此,历史教学需要对史料进行去伪纯真的辨析,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史料的客观性,这就需要学生在理性思维体系的指导下构建主动学习模式,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历史史料。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笔者先将学生划分成3-5人的学习小组,然后让他们自行划分好组内职责;其次,笔者布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即让各组针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将各自的论点记录下来,期间,学生可以借助身边的教材、教辅等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等,笔者在各组的讨论中没有随意地干扰他们的想法,而是在其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在各组得出观点后派代表到讲台进行观点阐述,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当各组阐明完各自的论点之后,笔者再结合他们的想法进行一定的补充和说明,从而将工业革命的教学目标顺利在学生脑海中达成。可见,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自主探索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主动权,而且还能对史料问题产生自己独特的认知。

二、调动知觉感受,培养客观论证态度

单纯有知,而没有觉,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刻板化的印象;单纯有觉,而没有知,那么学生就无法理性学习历史知识。如果学生没有将自身情感投射到历史人物身上,那么他们的心智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无引起学生尊重、敬佩的情感体验,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学生就会产生死背知识、死学知识的行为,从而陷入机械化的学习状态中。历史人物不仅要为他人起到带头的典范作用,还要肩负社会重负,为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变提供方向和指导,因此,他们更需要苦其心智、恶其体肤、空乏其身等,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历史人物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和顽强力,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历史人物自然就会经历必要的坎坷和挫折,然后通过极高的智商、情商和格商完成各种挑战和磨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就会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拜之情。但是,学生不能盲目崇拜历史人物,更不能对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带有无限制的夸奖,他们需要在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机制配合下产生科学的认知和思考。只有优点和缺点相统一才是完整的人,其才更符合人性的光芒。例如:在学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这节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杂,其中不仅包含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还包含领导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人物评价,比如:列宁、斯大林、戈尔巴乔夫等。关于他们的事迹曾经被无数次被搬上荧屏,教师可以导入影视资源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知觉感受,以便使得他们更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为此,笔者播放了《列宁在1918》的部分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从上述影片中对列宁产生了什么样的看法?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你们深受感染呢?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笔者鼓励学生踊跃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要向列宁学习担当的勇气,尽管他在战争中受伤,但仍然带领战士完成了革命任务、有的说列宁不怕挫折、顽强抵抗,就是因为他的信仰,为了人类幸福的生活坚决与敌人作斗争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笔者一一进行了鼓励;最后,笔者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从影片中有没有发现列宁其它一方面呢?他为什么会受伤呢?仅仅因为是敌人的狡猾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但是没有人愿意争当吃螃蟹的人,笔者便提示道:有没有列宁的责任呢?学生点点头,有人说:他对革命形势进行了错误判断,笔者微微一笑夸奖了此学生,进而对他们说:所以,同学们,我们不仅要看到历史人物中积极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消极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感情用事地看待历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还让他们从实际出发地审视历史人物。

三、唤起能动体验,搭建清晰发展线索

人类有参与外部实践活动的欲望,在一连串的文明变化过程中,人类世界渐渐出现了语言、哲学、心理等文化内涵,并促使世界发生着巨变。学生既是人类中的一员,又是具有蓬勃朝气的群体,他们在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时,更会面临能动性的驱使,但由于缺乏理性的思想观,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思想,这个时候更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指引。例如,在学习“启蒙运动”时,笔者没有将思路局限在课后习题作业中,而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即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笔者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或者新闻事件,从这四个观点主张中任意选取两种,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阐述此事件,要求观点清晰、逻辑严谨和紧扣主题,但是形式不作限制,可以通过视频、文字或者图片等任何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遇到比较疑惑的问题,他们可以向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寻求帮助,以便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对历史知识产生更系统的认知。

四、凸显生命能量,唤醒殷切历史情感

生命能量是学生自内而外的激情,但是这并不是无用的激情,而是他们对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历史进程中不仅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还会出现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纷繁复杂的信息点交叉在一起。如果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各个知识点,那么不仅会加重自身负担,而且还会陷入僵硬化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生命能量是和生理能量、心理能量相对应而言产生的,其是人類自发的动力,也是源源不断的能源,更世界出现生命体后一直延续的力量。生命能量更是学生主动学习,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历史魅力的重要支柱。部分教师认为激情会让学生产生非理性的认知观念,这是比较狭隘的一种想法,只有具备一定的激情后,学生才会产生相应的好奇心,并不断地通过生活经验修正自身错误的历史观点,从而建立整体并且严谨的历史思维观。例如,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时,笔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不同时代的人类生活面貌以及风俗习惯,并以图文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向学生设置了具体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从上述图片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吗?学生趋于回答:不同时代有不一样的物质生活以及习俗;其次,笔者以层层递进的启发性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即以时间轴为途径将各个年代时期的物质生活以及风俗习惯进行归类划分,然后让学生根据依次类推的时间顺序从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笔者没有以强制性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在学生的脑海中,而是让他们先自行总结,可以与同桌、左右桌或者前后桌进行讨论,并制作一个时间图表或者建立思维逻辑导图,以便清楚明白近代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最后,笔者验收学生学习成果,为学生出示了相关的历史题目,即让他们判断图片中所展示的物质生活以及风俗习惯来自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哪个时期,一来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来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回答完之后,笔者再结合他们的学习情况针对这节课教授的知识点展开详细讲解。这样就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既凸显了学生的生命能量,同时又树立了他们楼梯式的历史思维观念。

五、完善人格结构,拓展敏锐历史眼光

教与学是合二为一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独揽话语权,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听命自己的教学安排,这样不仅会引发学生厌烦的心理,同时还会让他们逃避历史的学习。教师更不能只以考试为教学原则,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采取题海战术,其只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加强他们伸展性的历史眼光,使其以更全面的思维框架看待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人格是针对学生的品行品质而言,其更倾向于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况且,历史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对学生的人格结构完善会起到更生动的教育意义,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个方向,将德育课程渗入历史教学中,从而有意识地树立他们更为阳光、健全的意识和心态。在学习“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笔者没有直接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是让他们以什么是教育为话题展开辩论比赛,这样不仅会在无形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会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内涵,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次,笔者将学生分为甲方和乙方,要求各方在罗列观点时必须要条理清楚,不能进行人声攻击,笔者作为裁判负责监督双方辩论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最后,当辩论结束之后,笔者趁热打铁适度采用他们的观点,并利用PPT阐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让他们针对自己的理想以及实现的方法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从而为全面树立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做好铺垫,以便建立他们延绵性的历史眼光,使其具备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目光看待历史的发展和联系。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解释素养的培养需要做到激发主体参与,培养辩证分析意识;调动知觉感受,培养客观论证态度;唤起能动体验,搭建清晰发展线索;凸显生命能量,唤醒殷切历史情感;完善人格结构,拓展敏锐历史眼光。

参考文献:

[1]韩丽.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

[2]夏辉辉.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J].历史教学月刊,2016(6)

[3]王华.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考试周刊,2017(45)

[4]陈卫丽.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

[5]周群.试析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 (36)

作者简介:

王伟(1980--),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笔者历史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