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8-05-14路煜萍

新丝路(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建设管理

路煜萍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与城镇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农民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社区是农村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向城市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和让农民上楼,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实质上缩小和城镇的差距,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本文主要从汉滨区目前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安康市汉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

汉滨区2011年启动移民搬迁,目前已建成161个农村新型社区,安置3.13万户11.65万人。其中500户以上社区14个,1000户以上社区17个,集中安置2.84万户10.08万人(数据来源于汉滨区政府)。随着汉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部分社区群众满员入住,新型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社区怎么建设、怎么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目前汉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缓慢,跟不上社区发展的要求

在規划建设农村社区之初,受资金、土地等因素制约,大部分社区规划缺乏前瞻性,有些社区规划随意变更或未能有效执行。在电力、生活用水、排污、社区生活和活动区(如区农贸市场、超市、红白事场所等)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跟不上社区发展要求。

2.生活成本增加,造成社区居民生活压力大

通过整村或村庄部分迁居的方式,根本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因其关涉到农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动,其变动幅度较大,易引起严重的利益冲突和危机。过去农民分散居住,他们的土地就在自家附近,可就近务农,现在集中入住社区,回原住地耕种土地不便,年轻的农民本来务农者就少,耕种不便后就直接弃农选择外出打工,而6 0岁以上居民过了务工的规定年龄,就业困难,收入就成为问题,搬迁户中家庭条件稍好的通常在一期入住,基本上无负债,但是二、三期搬迁户负债较大。没搬迁前,这些住户至少粮食、蔬菜花费不多,基本可以自供,但入住社区后日常的粮油菜以及水电垃圾费等开支明显增加,使得居民生活压力增大。

3.社区管理方面政策缺失,迫使基层政府在社区管理上的费用负担加重

几年来财政虽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社区运行管理滞后于社区建设,政府出台涉及农村社区管理的政策不多。以卫生保洁为例,除环卫部门下发农村集镇垃圾费征收委托和征收标准文件外,没有关于收取农村社区居民物业服务费用的政策规定,而仅靠每户每年60元垃圾费和人均8元农村清洁工程补助根本无法维持日常垃圾清运。各社区都存在路灯电费、社区绿化养护、排污管网维修、道路维护经费无来源的困难,社区物业费用无法筹集。户籍制度造成社区人户分离、社保手续办理难;没有“两证”造成产权不明晰,室内维修、房屋大修责任不清,等等这些都被迫基层政府为社区管理保底买单,基层政府的经济负担加重。

4.新型社区农户社会交往“内倾化”,观念转型慢,社区融合遭遇阻力

很多社区逐步在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但是从社区内部农户的社会交往来看,显然还缺乏一定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过去长期分散居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一时也难以改变,现在人虽上楼了,但是生活和行为习惯尚没有改变,思想观念依旧,这使农户产生了不适应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感,对社区没有认同感。农户在社交活动中,平时还是与各村的人打交道。社区农户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而且交流大多只限于同村人之间,异村人之间的交流更少。虽然原有的村庄行政边界被打破了,可是农户“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社会关系圈子”即“社会边界”却始终没有被打破,农户的心理认同仍然没有走进社区。农户的社会交往呈现出强烈的“内倾化”特征,这种较为封闭性的社会交往使得新型社区居民的融合遭遇阻力,也不利于新型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5.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社区群众的需求

社区居民中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居民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即弱势群体,诸如老人的养老、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以及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等问题都集中体现,社会问题颇多,这些都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关注,而一般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仅仅局限于管理平常事务,缺少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老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居民更深层次的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高农民生活保障

首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逐步渗透、分阶段改造的基本原则,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及宏观环境的变化,结合农村实际状况采取平稳推进的建设策略。其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把短期发展规划与长期发展规划有机融合,短期发展规划是实施长期规划的重要基础,但是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影响以后发展的全局。最后,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集思广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尽快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从农村发展的特殊性出发,采取最便捷、最有效,最能使农民认同的方式完成规划的最终目标。

2.提供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新型农村社区要为其居民提供与城市社区等值的公共服务,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完善基本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便利的农村社区市场服务、构建多元的农村社区志愿服务三方面。农村社区残疾人、独居多病的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等特殊人群也是重点关注对象,要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服务工作,定期开展流行病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咨询等服务,并倡导入户服务,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居住舒适度。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训社会工作者

加大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分类管理。为规模在500户以上的农村社区招(选)聘一批素质较高的人才,实行专人管理;对小型安置点,依托辖区村委会进行管理。做好社区工作者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整合资源,为社区工作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和业务提升培训,切实增强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社区化多元化的客观需要,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加强宣传教育,鼓励集中居住区内农民充分参与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民主自治

加强对社区居民遵纪守法、行为养成等方面的引导,教育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农民群众不仅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要引导、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更多地放权给居民,创造多种途径,让他们能按照自已的生活需求和居住需求参与小区建设,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支持居民选举产生物业管理委员会,让他们自主管理社区的环境卫生、公共治安等事项,从而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

5.丰富文体活动,培育社区正能量

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文体广场、图书室、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让居民空闲时间有去处。组建一些具有特色的文艺团体,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比赛交流活动,引导走出田间地头的村民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区正能量。

6.抓好就业安置,推动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居民收入

社区居民的收入增加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因此要长期抓好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使移民搬迁与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加大与区域内工业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信息共享,按需培训,及时向企业输送技术工人,提高搬迁居民的就业率,变搬迁群众为产业工人。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发展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产品、手工艺品制作,扶持居民立足社区自主创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摆脱进入小区之后的生活成本高涨等问题,也可避免劳动力和人才的外流,保证社区发展的后续动力,真正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富裕祥和的舒适家园。

猜你喜欢

建设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