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民为中心”历史理论渊源
2018-05-14干旭敏
干旭敏
摘 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坚持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历史上,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正是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髓,创造性的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对唯物史观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民本思想;人民群众;群众路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坚持与发展,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理论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历史上,“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表现为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理论,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由来已久。不同时期的民本思想也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体系的具体要求,古代民本思想,为我们现实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民本思想,最早可以溯源到《尚书》,古人很早就看到民众的力量,直觉地意识到了可以亲近民众,但是不能鄙视和轻视民众。同时,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民众也是国家之本,民众稳定了,国家也就稳定了,指出为政要以民为鉴(镜子)。商朝灭亡之后,周吸取其历史教训,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就其历史意义看,可以说是民本思想的开端。到了春秋时期,民本思想有了具体的发展,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社会的稳定必须以民众为根本的观点。管子认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民众作为根本的。如果这个根本治理得好,国家就能得到巩固;如果根本出现了混乱,国家就会出现危亡的情况。晏子将爱民的举措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他认为爱民所产生的影响会超出所管辖的领域。他说抚慰好国内的民众,就能够使周边不友善的国家敬服。因此,他认为没有比热爱民众的境界更高了,使民众得到快乐幸福,就是最为博大的德行。
在孔子的言论中,民本思想突出表现为节制的观点。孔子认为为政者要以节俭为根本,礼仪的进行宁可节俭,也不要奢侈,作为官员应当重视的是:百姓、粮食、丧礼、祭祀,在“民、食、丧、祭”四者中,民居首位。为政者要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孔子认为,作为官员如果奢侈无度,最终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为政者要有节制地利用和享受资源,以便于对民众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这就是节制体现民本思想的实质。他认为在资源上的“节用”不仅在于珍惜财力资源,也在于爱惜人力资源,对民众的役使必须要考虑农时及以具体的情况。为政者要充分体恤民众,事事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要多给民众一些利益,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上下层之间的和谐。孔子的节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两个观念:一是节行,二是清廉。清廉不仅是指不贪污、不挥霍、不奢华,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是指节俭办事,为百姓留下更多的财富,以后便逐步演变为传统官德的重要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为政者要以道德伦理来实施“仁政”,首先是要考虑下层等级的利益,同时也必须对高层等级的行为进行道德限制。孟子的仁政思想也充满了民本色彩,他认为在民众、国家与君主三者中,民众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国家,君主居于末位。
到了汉代,民本位的官德思想有了进一步地发展,贾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民本思想,认为“国、君、吏”三个层面都要把民众放在第一们,以民众为“本、命、功、力”,说明了各层为政者应具备的官德。贾谊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所以强调整个社会管理中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在这样的思想和政策主导下,也形成了汉初繁荣的“文景之治”。而唐代柳宗元从民本角度阐述了官员的根本职责,他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观点,认为官吏应当是民众的奴仆,因为他们享用的是民众供给的饭食,难道有理由不为民众做事吗?要去掉官吏的暴虐行为,多一些对民众的慈爱之心,这样去做官并享受俸禄,也就问心无愧了。
明代灭亡及清朝政权的建立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一批思想家开始深入的反思,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其中也不乏民本思想的重新认识。明末的黄宗羲、王夫之等一批人的思想,可以说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立场上对民本论的最深刻的认识,他们提出的“天下为公”、“民贵君轻”的观点,是理解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当然,黄宗羲等人的论述,是不可能超越当时社会历史局限性的,但是通过历史经验以及古人的论述,从中国传统思想这个角度来思考“民贵君轻”的问题,仍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水亦载舟,水亦覆舟。”不管是“汉唐盛世”还是“康乾盛世”,都是人民群众拥护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一部中共党史,也是一部群众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正是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髓,创造性的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2]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以人民为中心”理论的理论依据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指明人类解放的道路,具有跨越国度和时代的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思想观认为是英雄创造了历史,从而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马克思则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的含意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吃穿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不仅如此,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改造了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和完成。
因此,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变革的主体,他們不断创造和改造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首先,人民群众为党探索和制定路线提供智力支持。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使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宽阔,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实践中提出来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展权是农民。农村改革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面的指导。”农村的改革是这样的,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建设也是这样的。党的路线方针正确与否,不是以党的领导和领导机关的主观感受来的,而是来源于人民群众,并被人民群众的实践所检验。其次,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如果没有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土地革命时期,依靠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让人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拥护共产党,为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改革开放进程来看,人民群众也是改革开放的主要管理者和发展主体。正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充分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并对改革开放的各项措施时进行决策、管理和监督,从而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正是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换句话讲,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的私利,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得到人民拥护与爱戴的关键。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畏艰辛、不惧牺牲,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信任和支持,才能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人民才会承认和支持党的领导地位。如果离开了这个承诺,共产党不以人民为中心,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三、群众路线的制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理论的实践依据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原理,是我们党确立群众观点,制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对唯物史观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22年党的二大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1928党的六大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强调: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了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一往无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群众路线。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要让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党的力量在人民、国家建设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既是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遵守党群众路线的要求,更是我党长期革命和建设得到证明的有效经验。在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地永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论,才能保持着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用人民立场的理论来武装全党,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准,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评判者。“以人民为中心”理论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政治生命的理论基础。什么时候丢掉了人民理论,中国共产党也就丧失了先进性的一切科学前提和基础。人民理论始终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内在支撑,党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才能强化自身的存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梁劲泰.《大道官德》,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5——2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41页
[4]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