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2018-05-14文武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文武

摘 要:体育运动训练以提高受训者体育能力为主,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现象较多。其中以突发性运动损伤和陈旧性再次损伤为常见类型,为了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比例与几率,本文分析了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通过列举体育运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并分析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因素,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旨在加强体育运动训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频率。

关键词:体育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c)-0035-02

1 体育运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

1.1 突发性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指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如体操运动中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腕、肩、腰等关节处,而足球运动中膝关节与踝关节的损伤比例较高,排球运动中手指和腕关节的受伤几率较大。以上均属于肢体关节损伤类型,而为了达到预期的体能,在重复训练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肌肉拉伤的现象。如果训练强度或训练方法不得当,受训者容易在初次训练过程中产生突发性运动损伤。

1.2 陈旧性再次损伤

突发性运动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恢复不彻底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陈旧性损伤类型。如关节炎、滑膜炎、网球肘等病症,都是陈旧性运动损伤的主要特征。如果受训者并未完全恢复受伤部位的健康,而持续参与活动量或运动负荷较高的训练内容,则容易出现陈旧性再次损伤的情况。例如:脚踝关节在第一次损伤中组织发硬,本身脚步活动已经受限。部分受训者误以为受伤情况得到好转,而参与训练不仅影响了肌肉组织恢复,同时也造成了再次损伤的可能性。

2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因素分析

2.1 训练负荷比例欠佳

训练负荷特指训练强度,当体育项目最求耐力体能时,受训者需要加强日均有氧运动的比例。当运动时间不断增加后,训练负荷与身体机能并未平衡发展,产生了运动透支现象。此时容易产生肌肉拉伤的运动损伤情况。而训练目标以爆发力为主时,受训者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肌肉爆发力训练,肢体关节受到负重量的压迫,过激训练科目也会产生关节组织受损的危害。此外,技术性训练的科目中,一旦肌肉组织僵硬或者体能严重透支,勉强完成高难度动作,也会产生对称重关节的损伤刺激。例如:在体操训练中的平板支撑,主要受力关节为手肘和手腕,训练负荷过高后肌肉组织的持久力不足,无法平衡身体重力,此时手腕关节完全承受了身体重力,因此产生了运动损伤的风险。

2.2 训练方法针对性差

体育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受训者体能,其体能耐力、爆发力、技术性、柔韧性、平衡感,皆为较常见的训练科目。而部分训练方法虽然对运动员产生了积极效果,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训练成绩,但是运动损伤的风险依然较高。此时,主要集中在陈旧性损伤并未完全恢复的运动员群体中。长期接受体能训练的运动员,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类型。由于每一位运动员的历史受伤部位并不相同,在接受统一训练模式时,顾及个人训练风险的情况较少,因此并无法直接规避运动风险的产生条件。假设运动员膝关节受到过严重损伤,在一切蹲起训练活动中都容易对膝关节造成压迫,一旦超出肌肉组织的保护力,便会发生再次损伤的现象。因此,训练科目的普遍性,无法直接针对每一位受训者的个人情况制定训练计划,从而导致了训练方法与个体情况的对接偏差,进而催发了运动损伤的高发频次。

2.3 训练心理预期过高

训练负荷与训练方法属于形成运动损伤的客观因素,而在此客观因素基础之上,也存在训练心理的主观因素影响。合理的训练计划是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关键,而受训者对自身的运动能力预期过高,并未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盲目地增加自身的训练比例和训练量,从而产生了运动损伤的多发几率。而且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在指定教练员的看护下才能规避训练动作不达标的现象。个人单独训练中,部分训练动作无法直接观察到,可能存在技术性偏差,此时便会形成运动损伤的风险。以瑜伽运动为例,虽然每一项瑜伽体位都看似簡单,但训练者动作并未达到体位要求,便会影响身体关节的承载力,受力不均衡的肌肉组织和承重关节都会形成超负荷体能支配,运动损伤的形成条件充分,才会导致运动损伤现象。因此,训练心理预期过高,盲目开展单独训练,皆为受训者的个人主观因素,也是存在运动损伤风险的间接因素。

3 预防体育运动训练频繁出现运动损伤的具体措施

3.1 科学调整训练负荷度

训练负荷本身是较难控制的运动损伤因素之一,以个人训练指标为综合考量项,必须充分检验训练负荷强度的量化指标。训练负荷超标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反之训练负荷强度不足也无法达到训练目的。为此,在计划训练之初必须严谨调查受训者的身体机能,包括耐力、爆发力、关节承重力等。尤其需要关注受训者是否存在陈旧性损伤,针对其历史受伤部位降低训练负荷,才能规避再次损伤的风险。此外,在每一次训练中,受训者的当前状态也是影响训练负荷的客观指标。如果上一次训练负荷过高,身体机能并未完全恢复,在本次训练计划中必须降低训练负荷强度,待受训者能够恢复基本的身体机能后在逐渐补充训练强度。而且一旦出现身体透支情况,如受训者呼吸急促、心率过高、肌肉酸痛,都需要随时降低训练负荷,以低比例的训练频次作为平衡身体机能的主要方法,保持训练负荷与身体机能的平衡发展关系。

3.2 增强训练方法针对性

体育运动训练的方法必须具备较高的针对性。突发性运动损伤的情况与热身活动不足有关,但可以通过加强准备活动的比例有效规避运动损伤风险,比较容易克服。然而陈旧性运动损伤皆为运动员身体情况了解不足,训练科目中针对性不强所致。规避陈旧性再次损伤的风险,必须以较强的训练针对性,作为训练技术支持,保证历史受伤部位不参与训练活动。但是也要进行辅助训练,以便加强有伤部位的身体自我保护能力。以膝关节陈旧性损伤为例,在膝关节不承重的情况下进行腿部肌肉训练,平躺后臀腿收紧摆动、交替画圆、侧身收膝伸展等动作的练习,不会造成膝关节负重,同时也能够达到增强腿部肌肉组织生长的效果。因此,其训练方法的针对性,也是降低体育运动训练频繁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3.3 提高受训者心理指导

受训者自身的防护意识,是影响运动损伤发生频次的关键因素。而且盲目自信也是导致训练损伤巨高不下的必然因素。给予受训者心理支持时,也需要考量受训者能够完成的动作指标,以及自此基础之上的心理指标。一旦心理指标的预期较高,教练员必须指导受训者客观认知自身的体能状态,才能规避个体训练过激的不利因素。为此,在每一次体育训练中,教练员都要提醒受训者关注自身的体能状况,在体能接近临界点时,适当下调训练负荷并转换训练方法,以便保护受训者的运动生命,降低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干扰。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类型为突发性运动损伤和陈旧性再次损伤。其根本因素在于训练负荷比例欠佳,且训练方法针对性差,以及训练心理预期过高。为此,预防运动损伤的主要措施应当以科学调整训练负荷度为主,增强训练方法针对性为辅,同时提高受训者心理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崇高,刘学钦,路国华.“知信行”理论视角下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预防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5):67-70.

[2] 陈崇高,刘学钦.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原因调查及预防措施研究[J].运动,2016(20):66,138.

[3] 吴慧.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14.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