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与策略
2018-05-14井思雨
井思雨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金融组织,近年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稳步的提升,对“三农”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持,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过短、管理经验不足,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逐渐暴露出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流失、服务范围受限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对广大村镇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从服务理念、组织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促使村镇银行的良性发展,成为聚焦“三农”背景下村镇银行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银监会于 2006 年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引导和鼓励社会上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身和流入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活动当中,在该政策的指导下,村镇银行得以诞生。从发展规模上看,从2006年到2016年,我国村镇银行经过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建立了涵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1256各县级行政单位1412家,其中辽宁、江苏、吉林等10个省级行政区已经形成了县域全覆盖。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村镇银行服务范围主要定位于解决村镇地区小微企业或个人贷款并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取得一定市场收益。具有注册金额相对较小、扁平化管理模式以及政策导向性强等特点,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方面,拓宽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商业化的市场竞争刺激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市场活力。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知度低
新兴事物的产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被接受到认可的过程。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型银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其社会认知度不高。大多数村镇居民从心里认为存款应该找传统的国有大银行,例如建行、交行等,对于将钱存入村镇银行觉得不如存入国有银行靠谱,对村镇银行缺乏信任。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加大,导致银行贮备资金来源不足,部分贷款业务难以开展。
此外,村镇银行尚处于发展阶段,农村地区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导致了金融信息不对称,进而造成了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氛围,而农村地区内部还未形成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更是造成了农村地区缺乏对于村镇银行的认知。
(二)缺乏明确市场定位
中国的农村发展速度快,但农业的发展并不理想,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金融机构纷纷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及大额业务,逐渐脱离了服务三农的业务。同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村镇银行虽然服务于农村金融体系,但作为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仍然具有商业银行的属性,即追求利润。
村镇银行创办的初衷是将精力集中于“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微涉农企业及农户贷款业务,然而事实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分追求营业利润的行为,将创立初衷抛之脑后。不但如此,由于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许多村镇银行减少了对农村贷款业务量的投资,提高了居民贷款的申请难度,回收了对居民贷款的信用审核权,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监管方式的滞后
村镇银行为了更广泛的开展业务,经营模式也日趋多样化,金融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而给相应的监管 带来了更高的挑战。首先,不同区域村镇银行无论是在经营规模方面,还是在业务的复杂程度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无法实行统一监管。其次,村镇银行具有“严监管、低门槛”的特点导致行业企业过多,市场鱼龙混杂,会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最后,由于村镇银行比较分散,设置的区域多在农村区域,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增加了监管难度。现在对村镇银行方面的监管资源明显不足,大多数县监管办事处不过 3-5 人,导致监管不力,原有的监管模式不适应“小、特、新”的村镇银行,加之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更加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三、解决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问题的途径
(一)树立良好服务形象
通過塑造了良好的服务形象,村镇银行才能够加强社会公信力,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村镇银行要尽快修建营业场所,改善营业场所面貌,建立符合农村现实条件的营业场所。改变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传统认知,用宽敞整洁的营业场所增强客户的信任感。提高服务水平,银行形象及其经营成败与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树立员工的服务意识,始终将服务放在第一位,以提高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在努力提高全员工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化企业文化和队伍建设;加大对企业员工形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信力,对员工进行服务规范培训;在为客户办理相应业务时,要做到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强化服务技能,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为目标。
(二)加强产品创新
村镇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应该与客户业务本身的需求相结合,可以根据当地农户、农业企业等客户的需求,开展多种业务模式。如:“个人无抵押贷款”、“小本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提倡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信贷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时地缓解经济主体在发展规模化经营以及种植养殖中出现的资金紧张问题。对于农户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这一问题,村镇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扩大农村贷款有效抵押品范围并开展农户联保。
(三)统筹村镇银行管理
相关的政策实施应侧重于综合考虑村镇银行的规模和经营效率、不同地区经济地理差异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发挥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的作用,不断提升村镇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准,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力,重视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程度、加大农业投资水平、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并通过村镇银行有效发挥提升农村生产力的积极效果。此外,考虑到我国村镇银行体系建设的滞后性,村镇银行的积极作用可能尚未充分发挥。因此,相关部门应着力搭建公平、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环境,在鼓励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有效性和金融服务的公平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侧重于本土人才的培养。鉴于村镇银行服务的绝大多数客户是当地的农民和中小企业,相对而言,当地人对这些客户群体比较熟悉,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以及地缘和人缘优势。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当地从业人员的培训,一定要立足本土,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信贷业务技能培训,传授科学的金融管理知识,为村镇银行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具有高级管理技术的银行业高级人才,则要在自身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引进,这是是提升银行技术水平,开拓和创新金融业务的关键。 (作者单位为温州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