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探讨
2018-05-14唐为龙
唐为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不断的扩大,业务办理数量的增加以及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险需求,现阶段社会保险在公共服务中存在的服务操作随意、信息联动不强、服务供需不协调等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社会保险制度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一、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定义
所谓公共服务是21世纪以来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指的是政府筹集并且调动社会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用以使社会公共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公共服务的本质目的就是满足公共需要。公共服务依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我们经常谈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为使得本国经济社会维持稳定、社会基本的正义和凝聚力得到保持,使得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证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必须要满足民众基本生存、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同时满足民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求知、养老的基本需要等,这也与其特点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相符合。
二、现阶段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人事管理制度老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的人事管理制度虽然也同步进行着发展,但现阶段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依然遵循着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下人事管理模式,传统积弊并未克服,而脱胎于这一框架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还是受到母体的消极影响,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特征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传统人事管理的特征有三点:第一,传统人事管理以人与事的“关系”为核心,忽视人的个性和需要;第二,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方式不先进,手段单一,管理对象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第三,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模式相对集中统一,使得人才的多元发展受到阻碍,同时高市场价值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进入系统内部。
(二)管理体制不清晰。造成管理体制不清晰的根本原因是复杂的利益格局,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政府机构和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由于改革本身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改革开始时理论准备不足,政府经验不足,一些深层次问题未得到充分解决。我国于2010年颁布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虽然对社会保险管理作了明文规定,但在《社会保险法》的实际运行中,执行力不够、原有制度惯性和既有部门利益难以打破,我国的社会保险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权限不统一、职责分工不清、统筹层级不一致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因为地域经济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这种“数字鸿沟”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也存在。除此之外,社会保险领域的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问题也相当严重。在我国,顶层信息系统设计的不严密、管理体制的分散以及政策的不健全,致使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纷纷介入,信息系统版本凌乱,重复建设时常出现,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各地建设缺乏秩序,最终形成了封闭运行不能共享的板块结构。
三、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的措施
(一)建立工作人员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近些年我国社会保险经办项目不断地扩充、参保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流动人员大量产生,使得现有的社会保险人员的工作量迅速增加,部分岗位出现超负荷工作的状况,应该尽快建立适应现阶段工作量的人员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工作量需要。
(二)制定社保经办服务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1)对于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名称、社保经办服务所使用的术语以及标志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基础标准;(2)对于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涉及未来提高统筹层次目标中社会保险关系可转移、可接续的相关信息技术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技术准则;(3)对于涉及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活动的服务人员仪表、言行、态度和举止,公共环境及设施,以及服务质量等應考虑制定相关的服务准则。
(三)各地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探索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由于各地的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机构设置都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情况又决定着社保经办工作的业务管理和工作流程,对这部分内容目前还不适宜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但国家应该指导并支持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经办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服务人员的资格能力等内容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作者单位为建湖县社会保险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