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8-05-14周长威
周长威
[摘 要] 大学教学较之高中教学更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更加重视将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这种市场经济背景下,改革大学的生态学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的生态学教学改革遵循了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以大学生态学课堂为背景,探讨在“以人为本”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生态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167-01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究其本质是研究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规律与调控机制的科学。生态学的教学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应该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生态学的教学。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生态学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将这一核心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依据,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社会型人才。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展开来论述就是在高等院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中,始终坚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原则,将“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牢固地树立在大学教育者的脑海中,全方位地了解和理解学生,并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进行帮助和解决,服务学生。将学生的需求、人才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二、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搭建高校的“理论学习”“考研习题”“教材教案”等生态教学网站。通过这些网站来加强其辅导功能,借助这些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各种学习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辅导。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利用网络力量开展宣传知识普及活动,用其感染力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缺少交流的,一般都是学生在听、教师在讲,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学生的思维僵化,和教师的交流也就越少,课堂变成教师的课堂,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扩大教师的教学范围和增加交流量,走出课堂更有利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发现新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开发受广大大学生喜爱的媒体空间,以拓展高校生态教学新阵地。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生态学的学习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广泛的,但是在教学时长的安排上是有限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突出该课程的特色和教学重点。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态学新技术和新成果都在不断地涌现,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普及这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分层教育方式
每个群体其内部都存在差异化,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都朝着多元化的倾向变化。每个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辨别能力都不同,所以为了加强高校生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优化其教育质量,就应当针对其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结合发展方向因材施教。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其特质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内质也不同,所以应该因材施教,构建分层教育模式,更好地建设大学生教学模式,提高生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一对多”的工作方式,通过“点对点”的分层分阶段教育,及时、全面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不断提高高校生态教学教育工作的效率。
五、考核方式综合化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要更具有人性化,将其从单一化转变为综合化。在高校生态学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评议政策来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生态学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载体,比如社会调查、分组探讨等创办活动的形式,在以这些载体为基础开展生态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制定一定的考核评议政策,对这些载体的作用进行集中考核。在生态学的教学中,可以成立专门的考核评议小组,以此来对这些考核对象即载体进行评议打分,对于有可实施性的载体选择保留,对于实施性不强的载体进行淘汰或者是改良后再次投入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学育人工作开展的完备性,保证了其教学模式程序化的展开。
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对生态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育者也应该与时俱进,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培养更多的社会型人才,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推进学生的真正成长,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卢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2010(5):51-53.
[2]杨慧玲,魏东伟,袁志良,等.对生态学课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