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讨

2018-05-14王彤辉

今日财富 2018年9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银行业实体

王彤辉

近些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目标,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并重,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并重,积极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不断提升金融领域的经济服务实力,为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经济结构有效转型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各样不确定因素需要借助银行业,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整体效率和质量,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不明确

进一步明确银行业的市场定位,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举措。但现阶段很多银行不能够有效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方向,一部分银行过于追求自身规模和发展速度,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向着政府背景类客户、房地产企业倾斜,对当地新兴产业金融产品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够满足实体经济日益多元化的资金需求。还有不少银行普遍存在赚快钱、赚大钱的思想,不能够降低自身姿态,深入开展精细化金融服务。由于定位不明确,在发展过程中,个别银行存在资金链条延长,资金自我循环的现象。

(二)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在不少银行内部设置了一些不方便实体企业办理的金融业务。很多银行所设置的各个部门并不是从实体经济多样化资金需求角度设立,主要是从个人业务、公司業务、国际业务、银行卡等方面设立,这使得实体企业在与银行开展合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和多个部门开展沟通,整个合作程序繁杂,沟通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此外,辖区范围内的银行缺乏有效的上下沟通机制,实体经济在融资贷款过程中,通过率较低。

(三)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不足

通过广泛调查发现,不同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个方面的短板,整体的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拥有能够服务微小企业的专业化人才,但由于受到自身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等因素影响,不能够有效服务地区的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而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往往重视政府背景相关客户开发,缺乏服务于制造行业的金融人才。而大型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虽然资金和人才资源较为充足,但在服务过程中,受到总行政策影响,市场准入标准较高,不能很好满足成长型客户的要求。

二、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特色

(一)支持和供需双向发力,促进实体经济稳定运行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经济呈现常态化趋势下,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经济结构深化推进的全新历史时期,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支持,要在进一步提升总需求扩大的同时,重点提升供给侧效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金融消费领域,加大对全新消费重点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发挥消费者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在投资融资领域,要进一步加强有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力度,大力支持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键作用。对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的原则,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与国外其他企业的深度合作,切实发挥对外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实现绿色金融专业化服务,推动实体经济高效发展

绿色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实体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过程。银行也应该从更加高的战略层面,加速推进绿色金融服务,进一步重视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绿色信贷机制,对内部组织机构、考核流程、制度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构建高效专业化的绿色信贷团队,建立有利于绿色信贷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针对绿色工程、清洁能源工程、工业节能工程、建筑节能工程、交通节能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等相关领域和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通过发展绿色金融证券弥补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与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务。

(三)补齐金融服务短板,推动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强化对微小企业、三农扶、贫金融服务是实现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银行业应该有效提升金融在各个领域的覆盖率、可行性和满意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微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通过利用银税合作机制,进一步缓解资金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贷款管理技术和风险管控水平,确保合格的微小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拿到相应的金融贷款。同时,银行业还应该进一步丰富三农金融服务体系,要进一步重视三农领域的金融资源配置,实现与三农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扶贫金融服务开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其政策引导作用,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有效结合,把控精准扶贫力度,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全新的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四)实现信贷结构和信贷存量的优化盘活,促进实体经济去产能

在对实体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转型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资金优化配置。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从银行内部来说,应该进一步提高银行内部的管理水平,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将银行精细化管理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情况有机结合,对辖区范围内的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进行科学分类管理。通过利用并购贷款模式,财务顾问模式等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业务,支持产能过剩的实体经济企业实现重组并购,从而对信贷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确保银行资金能够向着地区新兴产业流动,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其次,有效处理好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理性关系,避免在没有明确任何原因的前提下,盲目切断企业的资金供给链,导致银行金融风险不断上升。而对于那些负债能力不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债务以及存在多家债权银行的困难企业,银行可以通过成立债权人组织等形式,共同研究制定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有效合作和联动,加强各方信息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更好的分担银行向实体企业贷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于银行自身来说,要充分利用好行业主管部门所提供的各种黑名单信息、财政部门的各种专项资金补助、地方政府部门所制定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将辖区范围内的各种僵尸企业进行有效清理重组,或者将企业逐渐退出市场,逐渐盘活银行的贷款资源,优化贷款结构,有效促进实体经济高效去产能;最后,银行要采取一切有力措施,进一步对信贷存量进行盘活,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在银行内部还可以积极开展信贷资产登记流转,通过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释放银行的信贷空间。

(五)加强银行内部机制改革,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驱动力

针对现阶段银行机构的内部组织体系和治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弊端,应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改革,进一步激发出银行业在市场中的活力和作用,有效提升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能力和实力。要想做到以上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覆盖范围广泛、差异性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通过对银行内部的机构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引导,提高市场准入机制,科学分类管理,科学考核评价,实现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效分工,妥善规划布局,实现有效联动互补。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银行,进一步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发展,丰富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其次,把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强化治理机制改革。银行应该逐渐改变过去安大求快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强化激励机制约束,确保银行能够将实体经济服务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服务过程中,切实推动实体企业提升自我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最后,加速推进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治理机制改革。紧密围绕自身市场定位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相关金融业务和服务模块,切实提高银行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作者单位为山东海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银行业实体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实体钱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重振实体经济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