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以人为本”特色研究

2018-05-14谈丽华

丝路视野 2018年1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以人为本

【摘要】本文从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三个方面论述了体现“以人为本”特色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方式,以期能够进一步帮助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凸显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历来崇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我觉得这其中“服务”的内涵就包含有“以人为本”的精髓。要想把“服务”工作做好也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

那么,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下面我将从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择业指导

(一)职业认知

百度百科中對“职业认知”的定义是:对职业的认识、职员和团体的认识。更具体地讲,“职业认知”是指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特征、职业人格特征、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人格要素、所要求的技术技能、职业环境、职业报酬等方面加以充分认识。

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以及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缺乏系统完整的认识,甚至在认识层面存在很大的偏差。

如果我们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看成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职业认知教育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职业认知的具体工作形式很多,在调研和采访中我们发现,有学校设立了为学生系统介绍各种职业和提供职业咨询服务的职业办公室,有学校在入学初期设置了为期一周左右的职业认知实训(带领学生观摩对应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也有学校通过网络不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充分地了解和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

(二)职业生涯规划

被誉为美国“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Parsons) 提出了职业辅导的三个步骤——“知己、知彼、决策”。“知己”的含义就是:在选择一种职业之前必须准确地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这一职业的特点。

当个人的人格特征与职业相符时,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激发其潜力,并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很低。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

目前,多所职业院校在辅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增加了大学生职业性向及个人理想职业研究,通过完成测验量化表、进行个人访谈、开展座谈会等形式,让被调查者将个人的价值观、兴趣、能力、需求投射在不同的职业理解上,整合个人的职业概念。目前,最常使用的霍兰德职业性向量表,根据测试结果及访谈对话确定其职业倾向的类型。

二、就业指导

(一)就业思想指导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田一蕾老师在总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概括的既具体又凝练。在这里直接引用:“就业方式,从师型多,自主型少;就业思维,求同型多,求异型少;应聘状态,盲从型多,问题型少;岗位层次,继承型多,创新型少;就业情感,功利型多,兴趣型少;就业心态,压力感多,紧迫感少。”

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得从思想入手。以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为重点,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对高职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高职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目前,高职就业指导工作赋予的角色很广泛,从院领导班子到就业指导部门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到学生辅导员,到班主任,到专业教师,基本符合“全员参与就业指导”的方针。除了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在课程上设置思想指导内容之外,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利用和学生日常交流的机会,传播并引导正确的就业思想及观念。班级内部还可以借助主题班会,讨论在就业问题上的疑惑。

(二)就业心理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心理落差、就业压力而出现的焦虑、恐惧、自信心下降、失眠、厌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已经是当下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有时甚至出现了抑郁、自闭、报复社会、自杀等严重心理危机。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而这些工作内容均可定义为就业心理指导。

1.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将就业思想指导内容纳入课程学习范畴。课程内容不光从心理学理论层面为学生提供帮助,还将心理指导上升到实践层面。有学校在课堂上模拟求职过程中的面试场景,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实地演戏”(学校根据市场上供需见面的信息,组织学生准备好应聘材料,然后让学生到招聘现场实地应聘,两周后在课堂上收集同学们的应聘结果,并逐个进行自我分析)。这些形式内容丰富的心理训练活动,都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2.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可以由指导教师组织在校学生,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它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与大学生一对一的辅导活动,不允许第三者在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舒适的环境,易于消除学生的顾虑,降低防御性,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日益丰富,在治疗心理问题方面也衍生出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技能和方法。沙盘游戏疗法、绘画疗法等都是目前比较有效并推崇的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方法。

(三)就业技巧指导

高职院校的就业技巧指导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基本礼仪、应试者语言运用、简历制作。

指导的方式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这些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另一种是集中组织学生培训。

在求职过程中,翔实、真实、具有针对性的书面材料(包括求职信、个人简历、工作成绩证明)以及面试过程中的大方得体,简洁而又逻辑清晰的谈吐能使招聘单位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知识状况、社交意识和能力结构。

(四)就业信息指导

就业信息指导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择业的信息帮助,以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历、智力、体力、个人性格、志向以及家庭与就业市场环境等进行有效的就业定向、就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决策,以实现学生选择合适职业和胜任工作的目标。

高校就业指导信息化服务包含为学生扩展自主择业所需的社会知识背景,各省市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用人单位状况及用人标准等。同时应定期向社会征集用人需求信息,汇总整理后及时提供给学生和用人单位,使双方减少供求匹配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就业双方供求的成功率。

就业信息指导化服务离不开网络平台,现在高职院校除了在就业信息网上提供信息化服务之外,多所院校已开设学校公众号,及时准确发布就业政策、企业招聘、求职案例、职业规划、就业辅导等信息。除此之外,还提供考研、留学、培训、考试等实用信息。

(五)就业市场建设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是制度建设。由学校制定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校级市场管理制度,包括准入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保证本校市场活动的顺利推进。二是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信息化管理。建立校级企业信息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进行分级管理,提高向学生推送就业信息的有效性。在学生信息管理方面,已经有高职院校着手建设学生电子档案,档案中搜集学生在校成绩、作品以及参与的活动和各种奖励。记录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除了文字还有图片、视频等,内容丰富,信息充足。三是加强各类招聘活动的管理。制定招聘活动工作流程,提高招聘活动组织效果。四是建立各级就业市场反馈机制,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吻合的问题,分析原因所在,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议,提高供需匹配度。

三、创业指导

(一)创业意识培养

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首要环节是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只有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才具有不断创新、创业的动力。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之中,严格规定创业教育课程的课时数;加强创业教材建设,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现状,编写专门的创业教材,实时更新;教学形式多样化,如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创业校友等來校,帮助大学生解读创业政策,激发创业意识。

第二,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培训。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成效。要加大对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造就一批创业的带头人和领路者。只有创业教育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第三,创业文化建设。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文化宣讲、文化标识、文化活动,在校园内树立“创业即事业”的观念,将“人人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创业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创业奠定基础。

第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成功的创业案例往往包含了创新的内涵。创新就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实践,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力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创业教育等有机结合。

第二,创业教育理论结合实践。创业教育如果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疑是纸上谈兵,那么如何实现创业实践教育呢?其实,校园内现成的创业实践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如校园餐馆、校园超市、咖啡厅、复印店、快递网点等都是开展创业实践教学的有用资源。学校可以把其中部分资源交由学生管理和运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第三,资源整合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落地。多所职业院校通过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及设备,配备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师定期进行指导,并对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经营自己的项目,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参考文献

[1]唐承泽,刘淑云.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14).

[2]张家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24).

[3]胡敏沪.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4]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6(10).

作者简介:谈丽华(1981.11—),女,湖北当阳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以人为本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及全程化指导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