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案”助力后的课堂更精彩

2018-05-14姜小丽

丝路视野 2018年28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

姜小丽

【摘要】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进行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而以“预习案”为载体的课前预习,正好可以弥补课堂上学生因独立思考时间的不足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一短板。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解决学生在预习时无法解决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样的課堂教学更高效,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使“预习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器”,从而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关键词】“预习案”;以学定教;双主体互动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进行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试想:一节课短短40分钟,如果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思考、交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也是为“作秀”而进行的“假思考”和“假交流”。而以“预习案”为载体的课前预习,正好可以弥补课堂上学生因独立思考时间的不足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一短板。为此,2017年秋我们红旗小学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决定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各选取三个班先期开展“小学数学‘预习案有效操作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以“预习案”为载体,“为学生设计教学”。在实验中,我们感受到了“预习案”有效操作后课堂的生成更精彩,并摸索出了“预习案”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五种课堂交流模式。

一、基于重点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不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备而来,所以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互动交流,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完成“预习案”对长方体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首先交流“预习案”,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将通过预习收集到的长方体的特征逐一交流汇报,并进行展示验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三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正如《学记》中所指出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课前预习所学到的知识和同伴互相切磋,彼此交流,不仅可以把预习时所获得的零碎的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网,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也更容易将所学的知识内化成一种能力并进行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基于分歧进行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部分知识可能会有错误的理解或认识。教师在批改“预习案”了解学情之后,可以此作为交流的话题,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再认识(一)》这一课时,对于“预习案”中“你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这一问题,同学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课堂上的交流不再是无话可说,而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时,我适时追问:“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向大家证明你的观点呢?”我的问题一出,认为“是”的同学悄然无声了,而认为“不是”的一个男同学蹬蹬跑上台来,手里拿着亲自动手剪的一个大大的平行四边形,他站在讲台上,当众给同学们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平行四边形无论沿着“对角线”还是“中位线”对折,两侧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有几个认为“是”的同学也跑上台来,借用这位同学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折,最后笑着低下了头回到座位上。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欲知桃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欲知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必须亲自折一折。数学不仅仅是思维的体操,我们也要进行动手操作。”

三、基于认知进行交流

学生的认知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每节课认知的教学应在了解学生知识生长点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才会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例如,在学习《平方千米、公顷》这一课时,对于“预习案”中“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认为哪个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一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同学的表述是根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这一知识点来进行思考,即使有同学知道这一知识点,头脑中也无法想象100米有多长。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是想当然的来进行做答。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出1米的长棍,唤起学生对1米直观感受的认知,然后,让学生想象100个1米有多长,以此来让同学们进行交流,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个地方是一个边长大约是100米的正方形呢?在学生热火朝天的交流中,我告诉同学们,我们红旗小学的占地面积就是一个边长大约为100米的正方形,也就是大约1公顷。孩子们在惊叹声中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校园占地面积就是1公顷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基于问题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内容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课堂上教师可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中完成新知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倒数》这一内容时,在学生交流总结出“如何找一个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后,我提问:“如何找一个假分数的倒数呢?”学生在思考后有两种方案,一是整数部分不变,分数部分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二是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把其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究竟哪种方法正确呢?我并没有出声解决,而是以生生交流的方式展开论述,最后,在孩子们情绪高昂的讨论后,得出第二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第一种方法两个数的乘积不等于1。我看到,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验证了。这就是:只要你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足够的舞台,孩子们就一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五、基于文化进行交流

数学中的好多知识都有其浓厚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徜徉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确定位置二》时,学生在“预习案”中,对大本营位置的描述五花八门,不一而同。不是方向不对,就是角度不对,更有甚者,二者皆不对。在上课之前,我对孩子们讲述了“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这一个关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比塞尔村庄的真实故事。孩子们在为比塞尔人几百年无人能走出沙漠震撼的同时,也庆幸肯·莱文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他们,因为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村庄的人只有选定了北斗星,他们就真的确定了方向,就可以走出沙漠,这是确定位置方向的作用。所以,对于沙漠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确定方向开始的。这样,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也领略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

总之,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解决学生在预习时无法解决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更高效,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使“预习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器”,从而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所关注的课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而应用“预习案”指导学生预习不仅可以逐渐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课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和“双主体互动”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望生.预习先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更精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40.

[2]曹斌.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更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0(8):34.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
小学数学教学以学定教的实践思考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打造数学新课堂
以学定教,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