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为“走出去”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模式探析

2018-05-14苏元彬

丝路视野 2018年30期
关键词:评价模式走出去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的飞速发展,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然而国际化人才不足阻碍了国际化的进程,作为补充缺口的“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作为“人才基地”,高职院校立足服务经济发展,承担起培养任务。本文就“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

随着2000年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国内加入“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因此,充分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已成为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能力的当务之急。

利用中国员工,一个是成本和语言方面的问题,另一个就是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如果当地招聘直接进企业,无法保证这部分人力资源可以胜任其岗位,因此由国内高职院校来培训国外招聘的人力资源,使本土人力资源变成本土化人才就成为解决这个矛盾,补充人才缺口最有效的策略。

一、企业对“本土化人才”的能力需求

(一)改变传统的语言培训模式

语言是工具。对于本土化人才,其语言要求是必需要达到流利使用,可以与人正常沟通的水平。一部分是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语言,另一部分是在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日常语言。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着重学生在实践中使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专业技术培养模式

传统的专业技术培训模式,是在学校课堂上进行,与实际环境分离,这样造就出的技术人员,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新的技术培养模式中,我们需要把技术的培养落到实处。在专业技术方面搭建起与企业的“快捷通道”。

(三)革新传统文化培养模式

我们传统文化讲究包容、融合。对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我们不回避,也不要求消除这种差距。但是要把他们融合到中国文化中,缩小文化差距,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对留学生文化的培养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滋养。首先,改变单方面文化传输方式。其次,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不做“隔离”,在生活时时处处让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以及处事方式。另外,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各种传统节日体验活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活动中,慢慢接受中国文化渲染。

(2)企业文化理解把握。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理念以及企业规章。本土化人才要想在企业胜任,必须要理解、接受企业文化,严格遵守企业规章。传统培养模式中是企业单方面讲解,这种方式下,学生无法体会,理解也会有困难。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放在顶岗实习中完成。

二、创新评价模式

(一)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目前有单一的学业理論评价模式,而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是否已经成长为合格的“本土化人才”显然是片面的,因此对评价内容应该多方面、多元化。

(二)重视实践考核

现在的教学评价重视的是学业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考核,导致职业教育考核畸形发展。我们的“本土人才”培训,最主要的是为企业提供应用性人才,实用性是主要的,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这种考核模式,重视实践考核。学业考试成绩占考核的30%,而剩余的70%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争取。

(三)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辅助

旧的评价方式一般是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科学系。作为职业培训,证书、竞赛、企业评价、社区活动考核都可以纳入学分,弱化学业成绩的决定性作用。

三、当前“本土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利益问题。在本土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方,其利益显而易见,不管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但是如果只看重利益,就会导致只注重量,而忽略质的过程式培养,规范性不足、环节缺失、最终结果是人才培养不合格,无法胜任岗位职责,阻碍“走出去”进程。所以作为职业院校,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企业“走出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文化差异与冲突。“本土化人才”培养中的学生来源地是他们的文化背景,对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有深远的影响,留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时间观念,认同观念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华培训中通过学习和生活表现出来。所以职业院校对这部分留学生的培训,更是跨文化的培训。如果管理模式不当,则会减慢留学生融入中国的速度,激化文化矛盾。因此需要攻克的难点在于如何改革管理模式,弱化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四、结语

应对“走出去”企业“本土化人才”培养问题,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灵活的校企合作机制,既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同时满足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春胜,王朝晖.“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跨国企业本土化人才开发:基于来华留学生视角[J].科技与经济,2018,31(04):86~90.

[2]杨红英,童露.“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06):104~109.

作者简介:苏元彬(1977—),硕士,副教授,国际合作部主任,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评价模式走出去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研究
浅谈技工院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中的外语教学评价研究
如何让学生从“考试者”走向“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