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8-05-14周燕飞
【摘要】《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应用性和实践性,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思路、措施、预期效果以及需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预算方面来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期望为职业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操作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急需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人才,具备操作应用常用信息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能力,能够完成物流业务流程各环节中的信息处理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时能够与时俱进,课程建设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增强教学实效。
一、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以岗位为导向,技能为核心,培养职业能力,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和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对接企业,以职业岗位从业要求为导向,结合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打破原有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和体系,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及需要的岗位能力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使课程体系趋于合理。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定位于“理论够用,学会应用,动手能用”的新模式,即以岗位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现代物流前沿信息技术如物流自动识别技术( 条码、RF、RFID 等) 、GIS 技术、GPS技术、EDI 技术和POS技术为课程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训操练,让学生在熟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基本原理与基本流程的同时,较熟练地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操作与运用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成为能够快速胜任该岗位操作与维护、管理与协助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岗位特性,模拟工作过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强化实践教学
本着职业能力教育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与企业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以“面向工作一线、立足岗位流程、注重综合素质、突出应用、强化物流实践、培养物流信息处理能力”为指导思想,将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够用的理论知识,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基于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运用物流信息技术的同时学习了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寓理论知识于实践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融入实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由于所使用的软件和设备技术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一致,实践教学中的每个项目又通过模拟一个企业的某项真实业务活动来设置,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就可不需培训、直接操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设计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紧密联系实际,建立了“以能力目标为核心,以模拟任务为驱动,以先导案例为启发,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根据《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各项技术知识点相对独立且实践性很强,在教学具体实施时,将教学内容按不同核心物流信息技术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理论学习+课堂实训+知识链接+课后拓展”模式来设置。即在每次物流信息技术学习之前先导入该项技术的应用案例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解读让学生对该种技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下发工作任务单,通过任务的讲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引出课程的理论知识点,理论知识点以必需、够用为度,紧紧围绕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的前沿性。之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实训室的相关设施设备,按照任务要求模拟岗位具体作业内容,完成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模块均按能力目标设置对应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运作环境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引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如网络课程、视频、案例等资源)进行拓展,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实现“教、学、做、用”四结合,既学会了专业知识,也掌握了职业技能。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
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室等相关资源,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灵活采用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实物操作多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以启发、鼓励为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引导和带动学生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引导下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互助式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颠覆了早起课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70%的传统考试考核方法,改为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目标,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教师主要依据学生能力表现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定成绩。课程的总成绩是各个教学项目成绩的加权算数平均数。项目结果考核主要是针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制定了对应的评分标准,能够依据评分标准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减轻了期末集中考试的心理压力,调动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学习态度端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整体教学效果。
三、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
(一)弥补课堂课时不足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综合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理论知识储备和反复的实操实训才能掌握其知识技能。根据现行的教学计划,我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四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施“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理论学习+课堂实训+课后拓展”模式能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弥补课堂课时不足。
(二)职业能力有较大提高,基本能够达到岗位工作要求
通过课前学习进行理论知识的回顾与巩固,带着问题到课堂,通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对学习的内容理解更深刻,知识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际工作岗位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并采用突出操作技能考核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不仅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们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实现“教、學、做、用”四结合,既学会了专业知识,也掌握了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改革需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预算
(一)增添物流实训室实训设备,扩建实训室,提高学生实操技能
我校虽然建有物流综合实训室,添置了诸如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条码打印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设备,但是由于实训室场地面积的限制以及采购和维护成本昂贵采购数量很少,因此要想让每位同学在课程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机械设备,参与管理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物流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折旧率高,因此学校不仅需要扩建物流实训室,增添与时俱进的先进物流设施设备,更需要经常更新设备,做好日常的维修维护。
(二)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机会
物流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操作和管理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物流信息管理流程。学校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物流信息系统利用率较高的物流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并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解决学校实训条件有限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史媛.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5(45):69~70.
[2]何亿.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05):200~201.
[3]刘娜.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05):116~117.
作者简介:周燕飞(1989.0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