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导向的混合式慕课教学模式设计初探
2018-05-14许奇浩
【摘要】慕课作为舶来品,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大有席卷之势,然而在实操中对于慕课建设的理解和落实不尽相同,效果参差不齐,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显得乏力。笔者结合慕课建设过程中的反馈和体会,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慕课在对接教学目标的注意点和设计框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设计
2012年以来,作为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迅速在世界范围兴起。截止2017年年底,我国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已有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线上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课程,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随着慕课的推广,国内外出现不少“泼冷水”的声音。作为慕课创始人之一的乔治·西门斯甚至提出,“如果2012年是慕课元年,2013年将成为批判慕课之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伊丽莎白·博德等撰文指出,XMoocs运用的是教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并无不同,只是将教授的授课制作为视频播放,对学习者获取知识作用十分有限。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教授马科·柯拉瑞等则进一步指出,XMoocs依据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将学习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这违背了意识的能动性与主动性,与学习者实际的学习情况不符,基于该理论之上的XMoocs并不利于学习者主动探求知识。
国内,冯秀芝老师也发出了类似的声音———“慕课来袭缓缓行”,她提到任何的网络课程都无法取代传统课堂的作用,不能替代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不能替代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培养。刘伟老师建议用辩证的眼光看慕课,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慕课背后的冷思考,比如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没有办法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学习过程中监督机制不健全;与传统课堂相比,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不足。
在笔者运营慕课和进行课堂创新的过程中,对上面的这些问题也感受颇深,认为在传统的线上慕课学习中,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了解等低阶思维能力上。而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这些高阶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慕课教学中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必须辅以线下模块。因此,本文试图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慕课教学模式的設计与实践。
一、研究现状
(1)针对高阶能力培养的研究。张天懿等提出大学生创业管理课程须以培养高阶能力为导向,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教学框架。韩芳芳等结合平时教学经验,探究了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丰富了翻转课堂教学理论。邢立峰等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对提高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方面的研究者没有将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与当今慕课教学趋势相结合,颇为可惜。
(2)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尚岩较早地在慕课背景下提出来线上线下O2O教学模式,认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中辍学率高、师生缺少面对面交流的环节、不适用实践环节等问题。金瑶则进一步将混合式教育锁定高校思政课慕课,提出了该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和具体措施。这方面的研究者已经将眼光投向慕课,并且注意到了慕课天生的弊端,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思路。但其着眼点在通识类课程,对于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没有关注。姜玉莲等针对高职项目化课程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该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考核评价体系,并且有了实证的数据支持,表明该模式的教学效果有效。但是其所谓的线上教学模块并不是慕课教学模式。
二、混合式慕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理解偏差,观念转变不及时
慕课的视频拍摄,相关素材(包括案例库、作业题库、考试题库等)的制作、班级成员的分类导入耗时耗力,前期较为辛苦。加之对慕课MOOCs的普遍理解为线上形式,因此,不管是否是理实一体化或其他有实践课时的课程,一旦在平台上搭建完成,自然该好好享受慕课带来的“教学方便”。普遍的做法是将原来的线上教学全部搬到了线上,借慕课之名,学生从此不在教室里上课,教师远程进行管理。更别说原来的课堂互动了,虽说平台也有互动模块,但笔者和身边的同事、同行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线上互动的效果确实不佳,很难让学生获得判断、分析、决策等这些高阶思维能力。
(二)混合式慕课运营繁琐,落实积极性不高
慕课平台后期的维护、线上线下的课时安排衔接、教学效果的考评比传统授课耗费更多的精力,管理较为繁琐。教学职能部门对混合式慕课教学工作量认定滞后,导致教师不愿去尝试,教学目标执行不到位,自然偏离了教学的初衷,达不到慕课混合式教学的目的。笔者了解到有些学校的做法是对混合式慕课教学采用增加课时系数,聘用勤工俭学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办法。也有的学校要求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授课,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教室里,美其名曰是慕课,虽然多了师生互动,然而慕课视频在教室里播放和传统的教学中视频短片没有区别,学生如要反复观看视频中的某一段内容或要查询某一个知识点则变得无从谈起,显然违背了慕课的宗旨,教师和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
(三)线上视频以及线下互动的内容设计不科学
混合式慕课的设计原则是既要掌握慕课教学的精髓,又要及时接受反馈,善于与时俱进,以高阶思维能力获取为导向,实现慕课教学目标。线上的视频不应该大而全,缺乏关键知识点的阐述,不能简单地认为将教师日常上课拍成视频传到网上即可。在笔者的慕课运营实践中也印证了这一点,线上的慕课可以对接低阶知识点的传递,线下的慕课则要依托课堂互动、项目式驱动授课或主题演讲等方式承担决策、分析、判断、组织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拓展。与此同时,一节慕课的视频时间最多限制在10分钟以内,否则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随着边际效用递减,学习效果会达不到预期。
三、混合式慕课教学模式框架设计
首先,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混合式慕课光靠一位教师是无法胜任繁琐的教学工作的。因此必须搭建一个慕课教学团队,例如平台资料的更新上传,视频的更新和补拍,学生在线作业的批改这些工作量都是极其繁重的,团队成员的分工协作就显得很重要了。团队成员的构成要兼顾职称、年龄、专业背景、个人所长等各方面,对接慕课建设的各个环节,慕课项目的主持者不但专业知识要过硬,建设热情要保持,还要不断地在资源协调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既然是混合式慕课教学,对原有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应当进行优化,既要展现慕课的教学特点,也要在线下环节设计中体现高阶思维能力获取的途径。
其次,慕课平台的选择很重要,目前国内的慕课平台五花八门,功能良莠不齐。但有一个原则要掌握,平台的便捷性(如既可以在网页端,又可以在手机APP端进行操作)、迁移性(如从校级慕课到市级再到省级慕课,最好平台是同一个,这样能够极大地避免重复劳动)、功能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深度契合该慕课课程建设的目标平台提供的考核方式、能够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如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量化地反馈学习效果,平台应有类似于积分管理的功能,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最后,協调职能部门,将慕课精神落到实处。慕课其实是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次创新,慕课建设团队应努力争取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能因噎废食,短期没有看到慕课教学的效果或者因为教学部门的短视而将慕课教学走偏。正如笔者前述,有些高校规定慕课教学必须在教室里完成,美其名曰既有视频观看又保证了课堂互动。这其实是对慕课理解偏差的一种表现。另外,慕课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隐形工作量相当的大,要让慕课团队做精做强,光靠一份激情是不够了。慕课建设者要试着与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沟通,确保自己的劳动付出有所回报,或起码能有个保障。这是慕课建设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的基础。
这是笔者在从事慕课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期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冯秀芝.慕课来袭缓缓行———慕课利弊分析[J].创新教育,2015(04).
[2]刘伟.用辩证的眼光看慕课[J].高等教育在线,2017(02).
[3]张天懿,何强.大学生创业管理建设课程建设与高阶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7(10).
[4]韩芳芳.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究[J].软件导刊,2016(02).
[5]邢立峰,王惠惠.如何提高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7(04).
[6]尚岩,李东颖,张桂玲.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从慕课(MOOCs)运行效果想到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8).
[7]金瑶,陈宾.高校思政慕课线上与线下教学如何实现有效结合[J].科教导刊,2017(10).
[8]姜玉莲.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构建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许奇浩(1983.11—),男,浙江宁波人,硕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学创新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