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生成机理、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2018-05-14苏星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时代

苏星鸿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的重大战略命题。从生成机理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来源于具有创新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具有创新品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具有创新特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内在要求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要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持和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实现路径看,应该在推进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同创新实践中提升中国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内在耦合实践中弘扬中国精神,在文化制度变革和时代新人培养的协调实践中彰显中国价值,在文化反思批判和文化对话交流的包容实践中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生成机理;内在要求;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3-0045-0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不仅给创新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崭新的战略任务。但是,从总体上讲,我们的创新文化研究还未能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内在逻辑,因而我们的创新文化建设尚未真正迈入自觉自由的发展境界。为此,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生成机理、内在要求和实践路径进行深刻分析,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并为人类文化创新提供必要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典范,就是新时代文化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重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生成机理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上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文化作为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觀念上的表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可见,文化创新是文化的应有之义。文化创新的结果就是创新文化。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生成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创新文化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有着历史关联,与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有着现实关联,与一个民族在复兴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实践有着实践关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独特创新魅力的创新文化,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现实关怀和实践基础。

(一)来源于具有创新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化,而且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文化。这种具有创新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土壤,这里所说的历史土壤主要是指包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固有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深深地烙在中华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和政治治理活动之中。《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意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诗经》云:“周维旧邦,其命唯新。”这种革故鼎新的意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创新进取的意识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追求。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成为具有伟大创造精神民族的内在依据。《易传》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近代思想家康有为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之,弊必丛生,故无有百年不变之法也。”这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正是这种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历代政治家倡导变法的理论根据、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从而使中华民族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思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思维基础,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提供了方法保证。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创新,使得中华民族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齐鲁、巴蜀、楚、吴越、岭南诸文化异彩纷呈。创新思维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包容异质的高远境界,惟其如此,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元统一,在整体上生成了具有创新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立,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中华民族文化和所有外来文化的融合,都表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古就有一种开放创新的思维传统,就有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包容创新特性。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开放、交融、整合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不断获得综合创新的思想资源,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内在性超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具有创新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必然是创新文化。正如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2]P121

(二)熔铸于具有创新品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红色篇章,是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文化。革命文化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生成的,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革命文化不仅承载了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而且也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底蕴。因此,革命文化不仅成为20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共同记忆,而且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活水源头。革命文化之所以具有创新品格,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具有创新探索的伟大革命实践基础之上。没有伟大的创新革命斗争实践,就没有伟大的创新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和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进取的固有特征。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P1516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指导思想,民族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根本源泉,革命真理是革命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民大众是革命文化的力量之源,党的领导是革命文化的根本保证,因此,革命文化作为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时代文化,具有独特的创新品格。在伟大创新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创业进取、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夺取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革命文化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作为基本任务,把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作为发展取向,因而具有毋庸置疑的创新性。这种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价值理念,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必然是创新文化。

(三)植根于具有创新特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4]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思想营养和价值参照,同时也是需要发展的对象。因此,任何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都是不可取的,文化发展应该向前看,而不能向后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就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创新特征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新政治和新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新政治和新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实现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由相对封闭的经济向高度开放的经济转型、由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向以人为本的经济转型,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在经济基础深刻转型的基础上,我国的政治也由传统政治向着现代政治转型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和法治建设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从而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新政治。在经济和政治深刻转型的基础上,我国社会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型,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成为不争的事实,从而形成了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新社会。新经济、新政治和新社会必然要求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时代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胡锦涛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实践中,生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和政党文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形式。习近平指出:“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5]今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新实践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在全民族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可见,植根于具有创新特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创新性是本身所固有的。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关联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整体性概念,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文化理论、文化制度和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分别指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实践基础、行动指南、制度保障和价值诉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逻辑机理,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中心,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政党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依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本质和核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基本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基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政党文化是重要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着眼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这个重要论断揭示了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实践遵循。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立在对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规律和态势的深刻研判、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在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信心和定力的基础上,从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极端做法中解放出来,从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的消极泥潭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和实用式的错误解读中解放出来,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力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更为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应用,是被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证明的正确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文化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理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原则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理论;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理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等等,上述内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这个论断以崭新的历史视野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生成逻辑,指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明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关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一定要突破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窠臼,在“马魂中体西用”理论构想的指导下,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則,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本方法,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造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精深现实关切、博大理论境界、崇高价值追求的新时代文化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更为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制度思想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包括根本文化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和具体文化制度的制度体系,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制度保障。其中,根本文化制度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的最高层面,决定和制约着基本文化制度和具体文化制度,反映了我国文化制度的根本性质,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制度的根本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是我国两项根本文化制度,它们分别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发展方向和政治属性。基本文化制度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具体文化制度具有制约作用。文化事业管理制度,文化产业和产权制度,文化遗产继承制度,文化传播制度,文化开放制度等都是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文化制度对于巩固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具体文化制度是根本文化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的微观表现形式,同样具有巩固和完善根本文化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的功能。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出版体制、民间文化发展体制、体育卫生事业体制等等,都是我国的具体文化制度,它们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指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6]P13-14这个重要论断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指明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文化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这为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制度创新的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对文化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我国文化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我们既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本特质,同时又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的成功做法和优秀经验,实现对高度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内在性超越,实现对资本主义文化制度的整体性超越,构建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制度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更为成熟的制度保障。

(四)坚持和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方向。从广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基于这一层面的文化自信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有机统一。从狭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自信,基于这一层面的自信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其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内在依据和价值取向,因此,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地位。把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核心命题,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也意味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责任担当。从最狭义讲,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8]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内核,决定着民族文化的根本追求,因而也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自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观自信,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核。习近平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9]P105这个重要论断指明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突出了价值观自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为我们坚持和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同时,我们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积极适应全球化时代人类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时代特征,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美好未来出发,遵循差异和平等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积极务实的参与式对话中寻找价值共识,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固有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续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更加瑰丽的发展篇章,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更为持久的精神力量。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实现路径

当前,人类文明进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只有创新文化才能占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同创新实践中提升中国力量

当今世界竞争已经转化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这里的综合国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统一。其中,硬实力包括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和科学力等要素,这些要素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的硬实力作为基础,软实力的提高是不可想象的。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外交政策、外交形象等要素,这些要素也内在地制约着硬实力的提升。可见,只有把硬实力和软实力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竞争力。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9]P198当前,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必须适应人类文明变革的总趋势和总特征,积极推进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以及信息文明的转型发展,从社会内在结构变革为创新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我国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大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创造出内容丰富的、结构合理的、贴近民众真实需求的物质产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根本的实践动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为此,我们就必须大力推进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形式的发展,创造出形式多样、鲜活生动、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使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要都得到滿足,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可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必须在硬实力创新和软实力创新的协同创新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产品,在整体上提升中国力量,这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基本途径。

(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内在耦合实践中弘扬中国精神

意识形态是奠基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内核,两者都表征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诉求同时又具有精神信仰的属性,共同维护特定的社会结构,具有相同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同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内在耦合的实践中推进。首先,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的规律,表达人民的普遍诉求,体现人民的共同意愿,具有更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表达。为此,我们要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真宣传和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人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价值基础和道德基础。其次,我们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走进人心、深植人心的规律,用其赢得人心、掌握群众,从而打造具有磅礴力量的中国价值。在內容方面,要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思想深入人心,创造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弘扬培育,发挥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呵护好中华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守望好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精神家园。在方法方面,要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好践行的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增进共鸣和强化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日常生活世界。最后,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耦合实践。我们不仅要从思想观念层面探索两者耦合的理论依据,而且要从经济利益视域探索两者耦合的实践依据,更要从价值层面综合探索两者耦合的合理性价值生态。这里所说的价值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等互相贯通的多维论题。我们要围绕解决传统文化固有的公共价值缺乏的问题,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要围绕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现代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提升人们的国家认同、社会认同、自身认同和价值认同;要积极构建当代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化心理机制,为耦合实践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基础。为此,我们要确立个体自由和社会本位相统一的价值生态目标定位,明晰耦合实践的价值生态目标;根据“本体世界——生活世界——个体世界”的精神运动内在机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价值链,消解观念认同和现实行为冲突的悖论,实现价值认知到价值行为的转化;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出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探索超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应然与使然的对立的耦合实践整体实现路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有机整合,在更高程度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正如习近平指出:“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8]

(三)在文化制度变革和时代新人培养的协调实践中彰显中国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是一个文化观念、文化制度和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总体性命题,需要把文化制度变革和时代新人培养结合起来协调推进。首先,我国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文化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的基础上,在用创新文化的理念和精神指导下,积极推进各种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推进各种政策设计创新,把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熔铸于我们制度和政策设计中,通过具有感召性、规范性与养成性的制度规约,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的一切积极力量和精神更富成效地激发出来、汇聚起来,更好地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势。其次,更加自觉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曾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0]P320人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又是社会的剧中人,人在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先进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内化为人的素质、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过程,是培养造就具有相应素质的时代新人的过程。离开对时代新人的培养,任何精神与价值都不可能获得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根据,也不可能获得传承发展的主体根据。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为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真才实学、勇敢责任担当、崇高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引导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进程中为弘扬中国价值注入不竭的青春活力。其次,积极探索文化制度变革和时代新人培养的协调实践的长效机制。人和制度是一个天然的矛盾统一体。制度是人创造出来又是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则,任何良好的制度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制定,同时高素质的人是实现制度绩效的必要条件,可见,人的因素在制度中起能动的、决定性的作用。在新时代文化制度变革和时代新人培养的协调实践中,我们要努力搞好顶层设计,同时又要破除泛制度化的迷思,坚定我们的文化制度自省,同时要牢固树立时代新人是创新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的清醒判断和认识,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创新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制度创新提供根本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更好地彰显中国价值。

(四)在文化反思批判和文化对话交流的包容实践中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文化必然是具有反思批判精神的文化。反思批判精神虽然不是创新文化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没有反思批判精神的文化,必然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发展进步的速度肯定是非常缓慢的。相反,一种文化具有反思批判精神,就会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其发展速度必然是惊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必须要弘扬积极的反思批判精神。正如胡绳所言:“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我们需要对以往一切时代的文化加以批判、改造,吸取其菁华。”[11]P172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要从内心尊崇、尊重、尊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治国理政智慧、伦理道德资源和精神价值追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的道德要求、新的价值蕴涵,使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政治创造力、文化感召力、价值推动力,激发人民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勇气和动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批判,深刻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要从平常的心态包容、体谅、善待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同时要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文明成就,使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转化为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我们的文化发展增添新的文化元素、新的文化滋养、新的文化动力,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创造力。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反思批判,我们必须积极推进马、中、西三大文化资源之间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不应该是三大文化之间的相互否定,而应该是在积极友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各自都应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在文化对话交流中,应该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优秀成分,在解答实际问题过程中达成文化共识,对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彼此都能够互相包容和互相体谅。为了保证文化对话交流顺利持久进行,我们应该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区分开来,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和宽容的学术生态。马、中、西三大文化研究主体应该具有自我敞开的博大胸怀和自我超越的勇敢精神,在资源开放中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吸纳中实现资源整合,在理性、宽容、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态中开展持续性的文化对话交流,进一步增强新时代文化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伟大旗帜,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4-22.

[5][ZK(]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cn/n/2013/1022/c64094-23281641.html.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8]习近平.在北京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胡绳.枣下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时代
某些单位的制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