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研究

2018-05-14沈卫星曹雪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习近平

沈卫星 曹雪

[摘 要]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鲜明特点是善于从战略高度看待问题。其战略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梦的集中体现;其深厚立论基础表现为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和时代精神;其科学内涵的核心要义体现为精准定位的战略地位、重大的战略意义、内涵的本质性认识和培育践行路径;其战略部署主要有全面深化改革、组织和制度保证、教育和涵养内化三个维度。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战略思维;立论基础;核心要义;战略部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3-0034-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先后在参观考察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海考察、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新意迭出,从各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颇有深度的阐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为我们从战略思想高度研究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蕴含的战略思维

战略意味着未来,意味着成功,意味着主动。高度重视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大思维方法①中,位列其首的就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并被视为衡量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富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系统的回答。因此,站在战略高度看待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将为我们开启许多别开生面的重要认识。

战略思维由具有高度内在逻辑的三大环节构成[1]:一是战略目标定位,这是战略的根本要义所在,其核心问题是“往何处去”。具有三大特点: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实际性。二是战略现状定位,这是战略制定的逻辑起点,其核心问题是“我是谁”。具有时空两大范畴,就时间而言,主要体现为发展阶段的定位,这就是一个历时性问题,一方面要做一个长远性的筹划,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发展阶段不同任务作出合乎实际的调整;就空间而言,主要包括区域位置、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因素。三是战略举措,这是处于目标定位与现状定位之间的中间环节,其核心问题是“怎么办”,主要包括实施途径和手段。作为中介协调性,须从三方面着力:战略内部的逻辑一致性、战略手段与资源的协配性、战略手段对于目标的效用性。

如何理解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战略眼光,这表现在他上任伊始就提出激励人心的“中国梦”口号,再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布局了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习近平执政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重构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2]。结合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以及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地位已经上升到理论体系治国理政高度。须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层次则进一步丰富了共同理想,成为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渗透在治国理政、经济活动、精神风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之中,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成为行动指南。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布局的现状定位?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指出了其重要历史意义,其中第一个“意味着”是指“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是,党中央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并没有改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尽管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但离设想的24字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就是当下中国发展现状。

如何填平战略目标与战略现状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战略举措的任务。这是一项艰难而伟大的使命,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这十四条方略就成为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举措的内涵,我们将在第四部分专门论述这个问题。

二、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立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思想深邃的讲话,源于其深厚文化积淀和宏阔战略视野:“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5]P169。这四者构成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思想的立论基础。

(一)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主义本质探索史。一种可欲的理想的人类社会应该如何?这是根本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的前提是摆脱经济剥削,这就要彻底废除私有制,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实现经济平等,以无产阶级专政保护民主权利,以法治保障社会权利,从而确保社会公正。可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概念,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我固有之,非外铄也”,根本不是什么资本主义专利。

共产主义理论付诸共产主义运动,先是有了列宁的三次社会主义发展探索,尤其是第三次探索——新经济政策,这就是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6]P520。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但另一方面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启发甚大,这就是邓小平说的“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7]P139这个僵化的模式是指斯大林高度集权模式,其中经济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被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看待,并成为二十世纪支配性社会主义模式。

深感于斯大林模式的缺陷,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尽管有失误,但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比如“共同富裕”就是毛泽东首倡,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就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8]P661-662并坚定地说:“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9]P299“共同富裕”成为毛泽东终生奋斗的目标,只是在实现何种富裕以及如何富裕上,理解成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这就导致了后来的众多失误。

在认真汲取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概括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鼓励先富,但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这就是随发展而来的分配问题。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其难度比解决发展还大。效率与公平矛盾由此浮现。

针对公平与效率问题,江泽民指出:“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0]P227当时国际形势的严峻性迫使效率优先,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迫使公平优先,于是有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断,公平与效率问题更加复杂化艰巨化。

进入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如何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严峻的考验。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P12。手段是发展,用发展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表征为社会和谐。至此,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规定下来。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共享”,强调“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还把“共享”上升到社会制度的本质的高度,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历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与追求,表明了对社会主义达到了本质性认识,这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很多,但共同富裕则是第一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同富裕凝升为富强,富强成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密钥。

(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之丰富、辉煌、庞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与之比拟。如何对待、消化、吸收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这是一项极其复杂极其艰巨的长远工作。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拿来主义为原则,发表了一系列富有战略性的重要讲话。梳理其讲话精神,其传统文化观原则如下:

一是地位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须知由于历史原因,此前对传统文化态度不明甚至一度打倒,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这样评价,实在是相当的高。当然这也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且得到了全社会的肯认。

二是作用说。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三是传承说。一要讲清楚,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三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四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是核心论。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要抓住核心要义,这就是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发问:“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3],这些精神内容很多,但理想信念居于首位,这就是习近平说的“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14]可见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奥秘。这就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眼光,上任伊始就提出“中国梦”口号,其传统文化根源在此。

五是综合创新说。在继承我党“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方针基础上,提出了“两有”“两相”“两创”的方针。“两有”即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两相”即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两创”即对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两有”是讲继承的区别原则,“两相”是讲继承的实践要求,“两创”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基础,创新是重点。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新涵义就是转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就是创新。[15]

以上说的是原则,那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如何升华了传统文化?以理想信念为例:既然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传承并升华了传统的理想信念?

“大同理想”是千百年来烙刻在华夏民族心头的理想信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开篇一句“天下为公”就规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走向,蕴含着为人民服务、公有制、集体主义、公正等思想萌芽,“选贤与能”蕴含着民主制、贤人政治思想萌芽,“讲信修睦”蕴含着诚信、友善、文明、和谐思想萌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蕴含着社会保障、社会教育、平等、劳动成为必要、安居乐业等思想萌芽,“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蕴含着反对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敬业,人人要劳动、按劳分配等思想萌芽,“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不就是一个共同富裕、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人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城乡、脑体、职业差别的美好社会吗?这跟共产主义精神何等契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甫入中国就风靡神州的根源所在。几千年来,大同理想深深烙刻在中国人心灵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认为中国历史是循环论、复古论乃是误解,其实中华民族以大同世界为鹄的,一次次地去叩问,去亲近,不懈地追求,否则一篇虚无缥缈的《桃花源记》何以传世不衰?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鹄的,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华夏民族一次次发起冲击。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名称,这些都是共产主义的阶段性称呼,其最终目标还是指向共产主义大同理想。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24字充分吸納了传统大同理想的思想精华,再次回答了“中国往何处去”这个根本问题,中华民族以其卓越的创造力既继承又升华了传统理想信念。可见,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个问题上,对传统理想信念这个根本问题能取得成功,那么其他方面就更能做到了。

(三)以富强为统领性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性地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16]我们说的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侧重指资本主义文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概念,并非资本主义专利,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固已有之。作为资本主义取代性的文明,社会主义将批判性地汲取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文明较之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富强”两字。富强涵义为“国强民富”,国强就要坚持效率优先,民富则要公平优先;“民富”指的是共同富裕,富裕就要坚持效率优先,共同则要公平优先。由效率衍生出自由,由公平衍生出平等,两者的调和则衍生出公正,公正生和谐。这就是富强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始终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这个内在规定性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文明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必然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批判性地吸取资本主义文明。那我们究竟是如何批判性地吸取资本主义文明呢?

如何实现富强?这就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就意味着“自由”,自由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就是市场经济,“在人类曾经有过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中,市场经济具有其他经济生产方式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没有自由就没有效率,就没有市场经济。”[17]为激励自由,资本主义采用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制肯定带来剥削,剥削造成不平等,这就是社会主义坚决主张公有制的缘由所在。但是公有制“一大二公三纯”会导致低效率,这就是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的根源所在。

自由会导致不平等,“自由不仅与任何其他种类的平等毫无关系,而且还必定会在许多方面造成不平等。”[18]P125资产阶级为维护其剥削自由,绝不容许用平等压制自由,所以,资本主义强调的是形式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实质平等,而实质平等源自经济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无产阶级专政,这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经济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缘由所在。

自由与平等之间出现尖锐对立,如何调和才能公正?资本主义实行了民主制,政党制、竞选制、权力制衡成为民主标配。但显然这些都是形式民主,而非实质民主,不可能确保公正。社会主义视人民当家作主为公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质上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化的民本精神和‘选贤与能的民主实质,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国民代表大会和‘票决的民主形式。”[19]于是我们建立了适合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等。

为了保护“公正”,于是衍生出法治。西方法治理念根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国家制度,推行资本主义法治建设。其实践结果就是效率较低,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缺陷,后果就是将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优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基本原则,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我们自信,在批判性地汲取资本主义文明的有益成果基础上,社会主义肯定将实现历史性的超越。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古今中外”资源四个维度上,如果“古”指的是传统优秀文化,“外”指的是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中”指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那么“今”指的是时代精神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时代精神界定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什么是时代精神?“所谓时代精神,是指反映了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主流和基本价值取向”[20]P272。这是一个什么样时代?第一,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富强、共同富裕”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第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之道就是发展。靠什么发展?靠改革创新,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创新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缘由所在,由此界定“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核心。第三,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都是硬骨头、地雷阵,靠什么力量去闯?这就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主义精神动力。第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由此滋生自由、平等、诚信、法治、公正、敬业、效率、合作、创新、契约等时代精神。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24字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将时代精神的精华提炼出来,成为核心价值观。

上述四大立论基础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旗帜,以拿来主义为原则,面向传统优秀文化、世界文明、时代精神三个维度敞开,融古今中外文化为我所用,实现历史性超越,成就人类最先进之文明。这就是吞吐宇内、雄视古今的宏阔战略眼光,这就是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气魄。

三、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积极汲取古今中外文化的基础上,以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直面现实问题,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此过程中,从战略高度看待问题构成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鲜明特点。

(一)精准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地位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大思维方法之一。精准定位要解决的是“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定位通过纵向的自我认识和横向的关系分析来判定。

从纵向看,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世界分为本体世界、价值世界和实践世界,本体世界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实然世界,價值世界回答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应然世界,实践世界回答的是“理想世界何以可能”——改变世界,其中“应然世界”处于核心位置,它回答的就是理想信念。因此,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其通俗化表述就是“魂”。

从横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共同理想,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这个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也就是说,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大地丰富了共同理想内涵。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

结合纵向与横向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居于战略核心位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魂”,因此,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4]。就像人靠魂、气而生存,社会也是靠共同理想而发展,所以核心价值观能成为社会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非凡的政治领袖,习近平善于从战略高度看待问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引方向和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2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2]。这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23]P49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将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治理体系是“国之制”,核心价值观则是“国之魂”,要解决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航标,“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4]

三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对外传播力和思想话语权的战略需要。文化软实力竞争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国际社会思想交锋激烈,文化渗透与反渗透是一场长期斗争。面对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渗透和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争夺话语权,占领文化制高点。“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

(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本质性认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革命,对外开放是一场风云激荡的人类文明交流。面对伟大的实践运动,作为顶层设计总舵手,习近平以其精准思维直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

1.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内涵得到本质性认识和拓展

新时代“富强”内涵不变中有变,“不变”的是毫不动摇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前进目标,尤其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关系,为此开展脱贫攻坚战;“变”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作为“强”,强调“调结构稳增长”,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但是增长速度还是需要的,这就是提质增效。这就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改革中,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

民主政治的关键不光是把人民放到最高位置,而是如何确保人民真正做到当家作主?这是习近平五年来思考的重点,对此提出要求:一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都要保证基本群众代表比例,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不得挤占名额,不得搞偷天换日、移花接木的欺骗手段。二是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且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三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四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一府两院”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五要改革机构,简政放权。

习近平认为文明的核心是道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针对道德问题,一方面对党员干部提出严格要求:一要讲廉耻,遵纪守法,不碰底线;二要修身立德,做到“三严三实”,辨别“四组关系”,提高“五个修养”。三要坚持原则,敢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另一方面针对社会风气不正,强调一要树立理想信念,做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二要以文化人,传承家风行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三要立德树人,提升公民素质。这几年我们感觉清风习习,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民生,说到底是看绝大多数民众生活的状况如何,看最大多数群众能否依靠诚实的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习近平提出,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作为社会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认识外延明确,内涵准确

关于自由,侧重经济自由。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G20上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等。

平等的核心是经济平等,经济平等的关键是收入分配。“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24]

作为社会主义的公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保障社会利益分配的起点公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保障社会利益分配的程序公正;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保障社会利益分配的结果公正;堅持人民民主,保障政治和法律的公正。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项内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基本原则。“全面依法治国”被确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3.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旨意识明确化,目标对应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就是我们共同理想中国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旨就是回答实现这个中国梦需要什么样的实践主体,对应国家层面的是“爱国、敬业”,对应社会层面的是“诚信、友善”。

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专门讨论了爱国主义。习近平对爱国主义的主旨和作用讲得清清楚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25]同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五必须”: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敬业是普通公民日常的最大爱国主义行为。习近平指出敬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6]敬业之“业”就是要劳动,“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光荣。”[27]敬业之“敬”,一要勤奋进取,勇于进取,发扬工匠精神。二要不沽名图利,甘于奉献,“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2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市场经济社会应该是一个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关键在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为此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强化有利于诚信建设的法治环境和政策导向,加大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力度,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友善的核心是“善良”,其力量来自爱祖国、爱人民,习近平亲切随和、平易近人、朴实亲民、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言行举止极富亲和力和感染力,源于他把国家和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就像他说的“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四)提出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习近平总是善于从战略眼光考虑问题。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主要精神有两点:一是提出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强调“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29]。二是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路径:“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P164。

四、在实践中深入贯彻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了中国人想要过上的“应然”理想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实然”状况,应然与实然之间鸿沟的填平,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举措:以全面深化改革兴利除弊,以组织和制度强化保证,以教育和涵养自觉内化。

(一)围绕各个战略目标,全方位、宽领域、大力度、深层次推进深化改革,兴利除弊

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战略目标,五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雷厉风行的果敢行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取得令人瞩目的改革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自信、自豪。十九大又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举国上下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针对富强这个经济目标,着重要解决好公平与效率关系,为此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过去五年里,一方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赋予市场主体最大自由度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更多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维护社会公平。接下来的改革,十九大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大部署,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民主政治改革方面,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朝着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前进。

社会发展方面,一方面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创造和谐美好的新生活。

(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战略目标实现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是公正的保護神。如果没有法治,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等等都无法得到保障。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如果法律得到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就有了权威,当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氛围,当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那么,改革就能顺利推进,改革成果就能得到巩固。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除了法治,还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法治与制度,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普及,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人们了解,人们才会真正拥护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进人心的前提是认同,认同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宣传教育。就宣传而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就教育而言,根本途径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就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拓展有效途径,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基础工程,要做到长远打算。

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应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沈卫星.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科学思维方式[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毛澤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

[13]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31.

[14]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3-18.

[15]陈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6-09-22.

[16]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2016-05-05.

[17]崔宜明.以“自由”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念与中国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09(3).

[18]〔英〕哈耶克.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张允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

[20]沈卫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基本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

[22]习近平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 强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N].光明日报,2015-10-14.

[2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3.

[2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26]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26.

[28]习近平.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J].秘书工作,2014(6).

[29]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4-05-2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习近平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标题党
参考答案